
←鹿回头雕塑成为三亚知名景区。海南日报记者 苏建强 摄
↑1985年,林毓豪(右)在林尤壮的协助下完成雕塑。苏建强 翻拍
胡耀邦同志为红色娘子军纪念雕像题字。 王仪 翻拍
(上接B3版)
《红色娘子军》 ———胡耀邦同志题碑铭
在琼海市南门街街心,一座以红色娘子军战士为原型树立起的雕像,吸引着南来北往客驻足瞻仰。为了纪念红色娘子军的革命精神,1980年代的琼海县决定在市内的南门街街心为红色娘子军连树立花岗石塑像,作为红色旅游景点,让人们在游览中重温曾经发生的那段轰轰烈烈的革命史。
红色娘子军塑像前期的设计工作,凝聚了一批雕塑名家的心血。琼海籍雕塑家崔开宏为塑像设计了泥塑小样,同是琼海籍的雕塑家卢鸿基教授在塑像的设计过程中也提出了宝贵意见。
1984年3月,负责塑像筹备工作的琼海党史办向卢鸿基、崔开宏及海口市文化部门的一些艺术家发函征稿,但寄来的初稿不尽如人意。7月下旬,借着因公上京的机会,当时党史办的主任林鸿范前去拜访了崔开宏,他承诺愿意回琼海参加设计工作。8月中旬,崔开宏回到琼海,在对南门广场和长坡的花岗岩石料进行实地考察后,设计出了红色娘子军的泥塑小样稿。9月15日,崔开宏将初稿带回北京,征求了刘开渠、刘林等雕塑名家的意见,对设计做了修改和补充。
红色娘子军塑像是以一整块重数十吨的巨石整块雕刻而成的。
林鸿范告诉记者,为塑像选材时,参与设计制作的工作人员对琼海当地的气候环境作了分析,根据海南气温高、光线强等特点,决定选取花岗岩做为雕刻材质。同时还决定只能采取一整块石料进行雕刻,不采取内地常见的用小块雕刻再拼凑成整像的办法,以防出现因年长日久在拼凑处出现苔迹的现象。
出于成本考虑,琼海党史办决定就在琼海长坡地区的多异岭上就地取材。当时想要寻到这样一块巨大的石头并不容易,党史办的工作人员与多异岭石场的采石工人费了好大一番功夫,几乎翻遍了整个山岭,才找到了一块符合要求的石料。经过2个多月的开采加工,这块40余吨重的巨型石料被加工成20吨的粗坯石料。粗坯完成后,要运回市内进行细部的雕刻加工也非易事,林鸿范说,幸亏当时他打听到琼海有一个石料场有两辆巨型吊车,可胜任这项工作。1985年4月16日,吊车将这块20吨重的粗坯石料运回了琼海县委新大院。
如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红色娘子军塑像,是崔开宏和著名雕刻师陆三男根据琼海当地妇女的面部和体型特征构思而成的。据了解,崔开宏初期设计的娘子军头像,缺少了海南女性特有的纯朴的地域容貌特征,气质上偏向北方女性。崔开宏决定重新设计头像。但要有满意的头像,就必须有满意的模特儿。因此,林鸿范把这个任务托给了海南日报社琼海籍的摄影记者陈德雄。
接到任务后,陈德雄心里为模特设立了一个标准,就是既要表现娘子军高大的形象,又要有健康、纯朴的气质,就是要美得带点泥土气。因此,陈德雄把选取模特儿的地点主要定在了琼海农村。经过数日奔波和筛选,四位带有海南妇女面部特质的琼海女性成为了他镜头中的模特。崔开宏根据陈德雄提供的相片,设计出了头像。为了刻好这个塑像,陆三男连续几天都守在琼海的街头观察当地妇女的体型,再回去对塑像进行修改,最终雕出了现今这座集中体现海南妇女特点的塑像。
1985年初,红色娘子军塑像建造工程开工。琼海县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讨论后,一致认为应该请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为塑像题字,因为这最能代表党中央对红色娘子军革命精神的肯定。
曾任海南区党委常委的黎良端当时正在中央党校学习,她专程拜访了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的陈维仁(曾任胡耀邦同志秘书),闲聊中借机提起了题字一事。陈维仁热情地答应了,但要琼海县委、县政府写个报告给总书记,清楚地写明题字的理由。林鸿范立即让写得一手好字的党史办工作人员崔修健用毛笔书写了一份报告。黎良端收到报告后马上就送到了陈维仁的办公室。
陈维仁通过电话征得胡耀邦同志的同意后,就按照约定的时间将报告和资料送到了他的办公室。胡耀邦在看完资料和报告后,对陈维仁说,为红色娘子军建造塑像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他非常乐意题写碑铭。说完,他就取出笔墨砚,在宣纸上写下了“红色娘子军”五个大字,并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如今,红色娘子军的塑像已成了琼海的象征之一,而胡耀邦同志题写的碑铭也成了永久的纪念。
《鹿回头》 ———一个美丽的传说
如今,到鹿回头看雕塑,是很多到三亚游玩的游客的心愿。
曾任三亚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的陈人忠已年过古稀,但说起20多年前鹿回头雕塑建设时期的往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鹿回头是三亚著名的“南海情山”,流传着一个黎族美丽动人的爱情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一位英俊、勇敢的黎族青年猎手,追逐着一只美丽的坡鹿,从五指山一直追到了南海之滨。悬崖之下便是茫茫大海,坡鹿无路可逃。猎手正弯弓拉弦,准备放箭。突然之间,一道金光过后,红云升腾,坡鹿回过头来,化身变成一个美丽的少女,对着青年猎手嫣然一笑。他们情投意合,结为夫妻,从此男耕女织,繁衍后代,过上甜蜜的生活。
鹿回头整个雕塑的主体是仙鹿神女与猎郎。鹿女头扎顶结、脖带项链、身穿绣花筒裙,低着头羞答答地,腼腆美丽而脉脉多情。她随意举起的左手仿佛在播种幸福生活的种子,让人从中联想她与青年猎手所憧憬的是一幅未来的美丽图画。在巨大的神鹿背面出现的青年猎手,好像在忏悔追赶神鹿的过错,惭愧地低着头,却又内心充满幸福。
雕塑的设计者林毓豪是海南人,在国内的雕塑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在当时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决定建鹿回头雕塑时,就将设计和建设雕塑的任务交给了他。陈人忠回忆说,林毓豪创作鹿回头雕塑构思稿多达20多件。定稿之前的设计可以归纳为三类:其一,采用少女头鹿身体的做法,这样类似国外司空见惯了的人面兽身雕塑,没有新意;其二,人和鹿现实生活中的正常比例,则像牧鹿人,失去了神化的感觉;其三,猎郎和鹿女处理在一起,则必然流于庸俗的谈情说爱,格调不高,而单有鹿女,又感到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
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推敲和深入民间调研,林毓豪最后形成猎手、鹿女、坡鹿“三位一体”的鹿回头雕塑。当时,林毓豪计划做成40米高的巨型雕塑。对此,林毓豪等专程过来选址,和崖县(现三亚市)园林处的同志拿着砍刀,在鹿回头荆棘满地、山石凌乱的密林开路爬行寻址。经过考察,决定放弃在滨海山峰平顶安置40米高雕塑的设想,改为高12米、宽4.9米,以和山顶环境协调,并留有游览的余地。
确定雕塑形象后,林毓豪制作了一米高的“泥塑”。由林毓豪的学生林尤壮在广州将其放大10倍,这个过程整整用了一年,才完成石膏像。石膏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割成200块,装上几部卡车,运抵鹿回头岭。林毓豪从福建邀请了20多名石雕工人,按照每一块石膏像的形状,拿出一块花岗岩进行比对雕刻。
在雕塑进行组装的时候,林毓豪和林尤壮总是早出晚归,天天步行上下山。在打磨猎手和鹿女的脸部等五官的时候,林毓豪头戴长舌帽,用一条粗大的麻绳拴紧腰部,悬在半空中,亲自动手,小心翼翼地作业。天黑了就用手电筒照明。
林毓豪常是肚子饿了就啃一口冷馒头,渴了就喝一口凉白开水,直到晚上八九点的时候才回到住处吃晚饭。“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他都守望工地。他把精力全部倾注在这座雕像上。当我们最后看到雕塑的时候,感觉神话在雕塑家的手中凝固。”陈人忠回忆说。
200多块花岗岩石块是如何契合在一起的。林尤壮告记者,当时将200个石块进行依次编码。然后相邻的两个石块在雕刻的时候,相互留有凸凹的位置,以便在雕塑安装的时候相互卡在一起。当最后所有的石块组合在一起后,林毓豪和林尤壮两个人将结合处进行打磨,弥合结合处的缝隙。在修复了一个多月之后,鹿回头雕塑正式完成。
因其较高的工艺,落成之后的鹿回头雕塑获得了不少奖项。据了解,鹿回头雕塑作品曾经荣获广州文学艺术首届红棉奖,参加了全国城雕作品展览,并在《美术》等国内外杂志上多次发表。雕塑落成之后,通向雕塑的路一直都是泥路,影响了游客前去观看。1990年初,三亚市专门拨出资金将道路改造成柏油路。随后,三亚市以雕塑为中心景点,建成了鹿回头山顶公园。此后,鹿回头雕塑成为三亚的知名景区,每年都要接待数百万人参观。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