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阿姨包裹薏粿的手法干脆利落,3秒钟完成一个。(王祝华 摄)
新华网海南频道10月27日电(王祝华)刘阿姨,家住海口最古老的市井--“水巷口”的一幢旧式骑楼里。
刘阿姨本不是海口人,是正宗海南琼海人,20多年前嫁给了海口人--唐大叔,从此,把琼海、文昌一带百姓做“薏粿”的好手艺也带到了唐家。
薏粿,在琼海、文昌一带农村,是逢生日、嫁女儿、7月半鬼节才会做给自家人吃的。
30多年来,刘阿姨坚持用琼海最传统的方法做薏粿。
买最有揉韧性的糯米回家浸泡,研磨成粉,滤水压干,做成100%的糯米面团,刘阿姨说,这样的作法和市面上一些人买干糯米粉掺和面粉做的外皮相比,口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样更有劲道,而且容易保存,在常温下存放一个星期,吃的时候加热一下,绝对不会有馊味。
做薏粿的“托底”,刘阿姨坚持用琼海人喜欢用的黄芭蕉叶。黄芭蕉叶肥大,质地柔嫩,做托底结实,整个薏粿烹煮的时候不会散开,用阿姨的话说是:不会“飞”掉。[page]
刘阿姨家的薏粿要经过很多工序。(王祝华 摄)
由于坚持传统的作法,刘阿姨家的薏粿要经过很多工序。前一天晚上就要开始准备所有材料,除了磨糯米,浸泡糯米,滤水压干,反复和糯米团,还要把馅料原料椰子丝、花生米、芝麻、冬瓜糖、猪肉丁等炒熟、腌制好,第二天花掉整整一个早上裹薏粿,午后才完全出锅。
刘阿姨说,这样的“自找麻烦”做法在海口是不会再找到第二人了,所以,刘阿姨家的“麻烦薏粿”一天的产量不高,一般在800个左右。
薏粿做出来后,有几个小贩固定跟她订货,在海口一些老街摆卖;剩下的,街坊邻居每天10个8个地直接登门买,就卖完了。
刘阿姨得意地和记者说,她家薏粿好吃整个水巷口的人都知道,对面几家高高的骑楼的主人,子孙偶尔从上海啊、国外回来省亲,临走都会从她这买上好几十个回去,偶尔打电话给海口的亲人的时候,还会说:怀念刘阿姨做的薏粿。
采访中,我一直追问刘阿姨的全名,刘阿姨坚持不肯说,理由是“害怕出名”。
刘阿姨说,他们家是唐大叔看火、出力气,媳妇刨椰丝,女儿偶尔帮帮手,其实他们都是给她打杂的,主要的活都是自己在做,特别辛苦,每天800个左右已经是她的极限了!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