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诗《把酒问月》)
在石山镇,如果说荣堂村、荣诚村是两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那么玉库村、玉敦村和美焕村则是三处荒弃古村的活标本了。这是三座被彻底废置的古石村,触目所及,皆是断垣残壁,坍顶塌梁,一派荒凉、破败的景象,着实令人怅怅然叹惜不已。
1
荒弃的古村成标本
盘桓在这一个个荒弃的古村里,但见大树枝丫交柯、气根飘拂,茂草掩映、修竹围合;但见“暧暧远人村”,不见“依依墟里烟”,更不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自然也就没有陶渊明的闲适、欣忭了。
你瞧玉库村,曾经巍巍壮观的古庙,高高耸立的古塔,傲然屹立的石门,鹤立鸡群的石屋,开阔平整的戏台———村人祭祀、休憩和狂欢的所在,如今被霸道的气生根疯狂搂抱,被葳蕤的霸王鞭肆意蹂躏,更有杂草包围,乱藤入侵,大树荫翳。
第一次去玉库村就我一人,是仲夏的一个清早,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这个废圮的古村里,耳听石堆里蟋蟀、壁虎的一声声长鸣,目视脚下蜥蜴、蜈蚣的一阵阵乱窜,再一联想村外不远处的那一具具裸棺,不由得浑身起鸡皮疙瘩;忽然,“歘”的一下,一只野鹰怪叫着从耳际、发梢掠过,我再也把持不住,险些“妈呀”一声叫将出来……
玉库村公庙旁边有一座用火山石四周垒砌的土台,人称“仙女塔”,和绕城高速公路大桥下的儒符石塔台基相似,只是略小,传说是为了纪念贞节烈女———符氏三姐妹而建的。
如今,仙女塔的台基依稀可循,但塔顶早已坍圮。台壁为杂沓的仙人掌所盘绕,仙人掌开着绿幽幽的花;台基为高大的菠萝蜜所覆盖,菠萝蜜挂着沉甸甸的果———是对仙女魂灵的祭奠和奉祀?
[page]2
30年前全村前移
玉库村现在分新老两个村。
新村西移千余米至石山墟,村道正对面就是石山镇中心小学,新村一派欣欣向荣之貌。老村位于新村的正东,美焕村的西北、玉敦村的正北。这三个荒弃村相隔不超过一公里,被荒置的原因也大致相同,不外乎交通闭塞,不利于民生。
那天日上三竿时分,当我箭步走出玉库老村时,刚巧赶上了该村一位已迁入新址的王姓大嫂。她肩挑一副扁担,两只晃晃悠悠的竹筐里塞满了芭蕉叶,还有一捆儿地瓜叶。“你大概都看到了,我们古村里的水果树也很多的,像荔枝、龙眼、黄皮、香蕉、杨桃、柚子和菠萝蜜等,大家随便摘着吃。”哟嗬,在这里没有虚拟的偷菜盗果,尽可于现世间尝鲜品青,真好!听她那口气,玉库老村俨然成了大家公用的菜园兼果园,口唇间不乏自豪。
问及何时迁出老村的,为何迁走,王大嫂沉吟片刻回答:记得好像是1978年。由于老村距离镇上较远,村里又没钱修那么长的水泥路,老村长和大家几经商量,决定全村前移一公里,和镇上连通。随后两三年时间,便全部迁到现在的新村了———为了联通,所以移动。
[page]玉库村公庙
3
惟一情感纽带是公庙
无独有偶,玉库村南侧500米处的玉敦村村民见状坐不住了,也不约而同地朝镇上迁移。在石山镇采访,许多人告诉我们,20世纪80年代是该镇村民往镇上搬迁的高峰,有些钱的村民相继迁移到了镇上。
在玉敦村村民阿彪的带领下,我们走进这个古村。火山石构筑的村门高高矗立,显得古拙、文气,村门旁边有一座爬满青藤的石亭,据说曾是村民休憩交流的场所。但如今早已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满身沧桑的石亭犹在,而昔日的喧闹、狂欢的情景早已归于岑寂。据阿彪介绍,在玉敦村附近还有一处三层的火山溶洞,非常奇特,迥异于七十二洞。然而,唯因荆棘载途,无法探看。惜哉!
事去千载犹恨速,愁来一日即觉长。与其他古村落一样,在玉敦村村门外空旷的广场上,也有一座古老的公庙,奉祀的是班帅公。庙宇的墙壁还是几百年前用火山石垒成的,通风透气;而木梁、木椽经不住漫长岁月的剥蚀,庙顶重新修葺过。矗立在庙门旁的石碑,记载着重修班帅庙的时间是1996年。庙门上也有一副嵌入村名的楹联:“玉公扶持人财旺,敦神保佑家业兴”。
阿彪告诉我们,每逢村庙祭日,也就是该村公期日,村民们都要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在境主神像前燃上几炷香……公庙里的境主成了唤回四方游子的惟一精神归依,也成了古村落联系其子民的惟一情感纽带。
[page]荒村
4
荒弃了80年的美焕村
在向导老陈的带领下,一番艰难的爬低登高,我们终于找到了美焕村的古村遗址——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美焕村位于火山口公园新的停车场北侧五六十米处,距离绿色长廊不过20来米,现在无疑是黄金地段。但这里触目所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只有蜿蜒的村巷和光滑的青石板古道,依稀可辨古村的真实存在。不惟如是,在该村古庙的遗存堆里,尚可见到一通立于清道光十六年的古碑,记载着该村的历史沿革和先祖的勋业。
我们从碑文和老陈的叙述中了解到:该村迁琼始祖叫陈昌期,南宋时从福建莆田迁来。
据陈氏后裔陈番介绍:该村到20世纪初还有40多户,300多村民,惟因一位村民大胆的革命行动,却招来了祸端。于是,为了逃避塌天之祸,村民全部迁离古村,分散在附近各村和石山墟居住。
通过寻访几位知情人士,我们觅得这样一段较为完整的记忆: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焕村有一村民叫陈克信,是个土机械师,被我党地下组织发展为党员。他秘密造枪支援我党地下武装,并曾带除奸队剪除了一个恶贯满盈的国民党顽固派。讵料,其人虽然死有余辜,但他有个哥哥在国民党部队当官,其兄扬言要血洗美焕村。陈克信得悉,悄悄组织村民一夜间全部撤离。从此,该村成了一个空壳村,迄今已经荒弃近80年,现在只留下一片乱石荒草,留下一段青石古道。
陈克信后来参加了琼崖纵队。解放后,他担任首任海南机械厂厂长,也是现在金鹿集团的前身。令人痛心的是,这位建国功臣在“文革”期间受尽折辱,于1970年衔恨赍志而殁,享年60岁。待到改革开放之初,党和政府为其平反昭雪,方得稍慰英魂于九泉。噫嘻!
今天,当我们在这个荒弃村落探寻先辈的遗存之际,一切都写满了湮灭,写满了物是人非,惟有那通虽周身孔穴却不坠青云之志的火山石碑,既是古村历史的亲历者,也成为今人伤逝的承载物。它静默地矗立在乱石堆中,无言地面对着我们,向我们讲述着曾经的辉煌和哀戚。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