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冬令至,狗肉香,儋州狗肉美名扬
冬令至,狗肉香,儋州狗肉美名扬
来源:     作者:陈曼莉    2010-11-25

儋州市中和镇卖狗肉的小摊。 本报记者 苏晓杰 摄

  本报记者 郑彤 苏晓杰 通讯员 谢振安

  “冬令至,狗肉香,儋州狗肉美名扬。”然而记者近日慕名到儋州寻访这一曾与文昌鸡、嘉积鸭、东山羊、和乐蟹相媲美的地方美食时,却发现在王五镇、中和镇上竟然没有一家狗肉馆,在那大镇的“美食一条街”,也只有“乐意狗肉馆”一家打出了儋州狗肉的招牌。更多的是一些狗肉摊贩在路边支个锅吆喝揽客。

  儋州狗肉自古有名如今落寞

  11月17日下午,调声阵阵,中和镇老林家喜气洋洋,新人林起煌和郑秋兰正在举行婚礼。婚宴上的一道狗肉很受亲朋欢迎。

  “别的地方有‘狗肉不上桌’的说法,但在我们儋州,狗肉可是要上正席的。”当地人老符告诉记者,儋州狗肉自古有名,而且据传与苏东坡有关:苏公曾在任职杭州期间留下一道“东坡狗肉”,其谪守儋州时发现儋人有吃牛的习俗,而到了耕田时往往只能把人当牛使,于是忙于劝学的苏公又开始“劝牛”并带动大家吃狗肉。

  “现在,‘东坡狗肉’已经在江浙一带成了一道名菜,但是儋州狗肉的名气却越来越弱。”说这句话时,老符的神情有些落寞。

  比老符更落寞的还有周开宪,这名土生土长的中和人这些年来一直从事贩狗生意。

  “早些年,儋州狗肉无论是品牌还是销量都很兴旺,我每年都要从广东、湖南等地进肉狗到岛内来,批发给那大、王五、中和的狗肉馆、狗肉摊,大约每周就要进一趟,每趟约进3000公斤,大概300条肉狗。但是从2005年以后生意就不一样了。”周开宪告诉记者,他现在在岛内收的肉狗,儋州市场就“吃”不下了,还要向广东发货。

  “儋州狗肉一直未能形成产业。”周开宪说,在广东、江苏、贵州等地,当地的“白斩狗肉”、“沛县狗肉”、“花江狗肉”早已做大做强,形成了产业化。

  “沛县狗肉”“花江狗肉”

  何以出名?

  周开宪说的不假。仅江苏沛县,去年的狗肉业产值就约20亿元。

  11月18日,江苏沛县肉狗养殖协会会长、肉制品加工协会副会长、沛县樊哙狗肉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经理樊宪涛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他告诉记者,目前沛县已有知名的狗肉加工企业16家,其中较小的也有几百万元的年产值,他的企业算中等,去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

  “沛县狗肉业已经告别了小作坊式生产阶段,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从上游的肉狗养殖,到下游的狗肉餐饮、真空食品等,都已经达到了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而这些和政府部门的扶持分不开。”樊宪涛说,1994年以前,他们家和当地大多数做狗肉生意的商户一样,都是小作坊生产。虽然大家也想做真空包装,但在技术、资金等方面都面临一些困难。

  “沛县农林等部门及时联系了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帮我们解决了肉狗养殖、杀菌防疫、真空保鲜保口感等技术难题,同时当地政府还积极宣传‘沛县狗肉’品牌,到上海、南京等地进行推广。”据樊宪涛介绍,“有了政府扶持、协会搭台、乡邻互助、科技兴业,沛县狗肉想不红火都难。”

  11月18日晚,刚回到海口的记者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说海口市红城湖畔新开了一家花江狗肉馆。记者赶到这家狗肉馆时,朋友正在和他的同事说着花江狗肉的知名度。他说在他老家内蒙古包头市,就有不少花江狗肉馆。而旁边几名来自新疆、湖南等地的朋友也表示,在乌鲁木齐,在长沙,都有很多家花江狗肉馆。

  “我可是正宗的贵州花江人。”这家狗肉馆的老板小雷听到我们在聊花江狗肉,也凑上来说话。小雷告诉记者,此前他曾在江西等地开店子,生意都还不错。今年下半年他了解到狗肉在海南也颇有市场,就南下琼岛,开起了这家店。

  一个人口仅4万余人的花江镇,是如何把狗肉做成全国知名品牌的?带着这个疑问,记者于11月19日下午拨通了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花江镇政府电话。

  一名姓令狐的工作人员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花江狗肉是花江镇的支柱产业,全镇约有万余人在全国各地从事这一行当。“这几年由于银行卡的普及,一些数据没有统计,但仅2002年,花江镇外出卖花江狗肉的务工者就通过邮局汇回资金5000万元。”

  据这名工作人员介绍,花江狗肉的独特性在于使用花江本地的调料,狗肉厨艺带动了花江乃至周边许多乡镇的花椒、砂仁、胡椒的生产,关岭全县34万人口中就有约10万人靠种植狗肉配料脱贫致富。

  儋州狗肉有前程吗?

  “感觉这几年儋州狗肉整体行业在走下坡路。”11月18日上午,那大镇先锋路乐意狗肉馆,老板唐伟廷告诉记者,他店里的生意还算不错,几年前与他一起卖狗肉的店子,只有他越做越大了。“不过平均下来每天也只有四五十座客人,能卖出去百来斤狗肉。”

  记者注意到,小唐的店子其实也不算大,营业面积约有120平方米。当天上午11点多,店子还没接到订座电话。

  “我们每天也会有一些狗肉外卖,但都是拿塑料袋或者一次性餐盒打包。”谈到狗肉馆的发展,小唐告诉记者,他也曾经想过推出真空包装,把产品卖到当地的超市去,创出自己的品牌,但是在如何保证口感等技术方面,却没有把握。

  “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像沛县那样,在技术方面进行扶持,成立协会共同发展,我想儋州狗肉一定也会很有市场的。”小唐说。

  在渴望有关部门的扶持上,周开宪也有话说:“我也曾想过办一个肉狗养殖场。但是家庭散养时,狗的疾病少,成活率高,群养时却很容易得病。如果能像沛县一样请养殖专家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就好了。”

  “儋州市有多少家狗肉馆?”“这个数据没有。”“近年来儋州狗肉业的产值、纳税额有多少?”“这个数据也没有。”“市里近年对儋州狗肉产销有没有优惠举措?”“这个目前还没有。”“儋州狗肉有没有知名商标、龙头企业?”“这个目前也没有……”

  11月18日上午,面对记者的提问,儋州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回应了一连串的“没有”。 (本报那大11月24日讯)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