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畅游海南名胜古迹 感受古老文化魅力
畅游海南名胜古迹 感受古老文化魅力
来源:海南岛国际旅游网     作者:王吉拉    2011-01-17

\

五公祠

  五公祠是国家3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口市海府大道169号,是展示中国古代贬官文化、海南历史文化及具有海南特色的古代建筑艺术的文物古迹。

  自北宋大文豪苏轼于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被贬来琼,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留存遗迹以来,历代不断在其周围增建、重修古迹而形成以五公祠(海南第一楼)为代表的古建筑群。五公祠有着近千年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既有为纪念唐宋两代被贬来琼的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胡铨五位历史名臣而建的五公祠(海南第一楼),为纪念西汉的路博德、东汉的马援两位战功卓著的伏波将军而建的两伏波祠,为纪念在海南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北宋大文豪苏轼而建的苏公祠,也有为教兴学、交流学术而建的西斋、东斋、学圃堂、观稼堂等,展现了古代海南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是全面了解海南历史、政治、文化及中国古代贬官制度的窗口。

  这里楼阁参差,疏密相间;亭廊宛转,错落有致;叠石假山,泉井湖水,树木花卉,沧古洒丽。素有“琼台胜景”、“瀛海人文”和“海南第一名胜”的美誉。
[page]

\
  水南村

  水南村位于三亚市崖城镇,是海南著名的古文化村落,因地处于海南第四大河流———宁远河下游之南而得名。从唐代起,不少朝臣名仕因被奸臣陷害流放到崖州而居住于此,如唐朝李德裕,宋朝赵鼎、卢多逊、胡铨等。

  卢多逊曾赋诗赞美水南村:“珠崖风景水南村,山下人家林下门。鹦鹉巢时椰结子,鹧鸪啼处竹生孙。鱼盐家给无墟市,禾忝年登有酒樽。远客仗藜来住熟,却疑身世在桃源。”胡铨居住10年后,将回衡阳时,写下横匾为“盛德堂”。朝廷名相、名臣、名贤在寓居水南村期间,兴办教育,敷扬教化,留下了儒相风雅、武臣浩气,使水南村自古就获称为“衣冠礼乐”之乡。

  水南村是我国古代棉纺技术改革家黄道婆的第二故乡。宋末年间,黄道婆自松江府乌泥泾流落崖州,在水南村居住了40年,潜心学习棉纺技艺,成了织艺超群的“崖州织女”。至暮年,身怀绝技的黄道婆才惜别水南村,返回乌泥泾,进一步改革了从水南村带回的棉纺车,创新了棉纺技艺,终而成了我国元代科技革新的女科学家。黄道婆对我国棉纺织业技术发展的贡献,凝聚着水南村人的智慧结晶。

  水南村是古代三亚人文崛起的灵杰之地。明代,三亚破天荒出了一对父子进士,被赞为“海外衣冠盛事”。这父子进士就是世居水南村的钟芳和钟允谦。钟芳多才多艺,蜚声中原,成了三亚古代人才的标志,更给了水南村荣耀。“钟芳中进”的历史佳话激励代代水南村人,孕育了“诚信文明,图强兴业”的水南人精神。

[page]
 

\

  保平村

  保平村位于三亚市崖城镇西南4公里,古称毕兰村,是古崖州的边关重镇、海防门户。毕兰村历史悠久,沿革甚远。唐时因李德裕谪居毕兰而扬名,并留下了“望阙亭”和“寄家书”等诸多著名诗篇。在唐代,毕兰村已经成为贬官谪宦的“不堪肠断思乡处”。后因宁远河水冲毕兰,村民移居黎地。此后,不断迁来的居民,聚集于毕兰村北,取名“保平村”。

  保平村美丽富饶、老树环抱、双溪绕村。前山后岭重林叠翠,郎忙田洋稻海飘香。保平村历史悠久,文化蕴厚,至今村中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宅,是崖州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又最集中的古代民居建筑群。门楼、正室、横屋、正壁组成的生态庭园四合院,是保平村古民居最具建筑艺术和布局特色的乡村古建筑。这些古民居世代记录和标示着保平的建村史,见证了保平村的兴盛繁荣,不论从保平村的经济文化发展史、革命斗争史,还是这些民居本身的建筑艺术、历史价值来看,都闪耀着它独有的光辉。

  保平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的发源地,“保平人张邦玉常著诗歌以训迪弟子”是《崖州志》中有关崖州民歌的唯一记载。如今,保平村计划建设村文化长廊,把革命公园、村东文化室、保平书院、保平桥、望阙亭、毕兰村遗址、保平港、关帝庙、天后庙、炮台墩、跑马坡链接在文化长廊上,建成一条绕村沿河景观大道,以供村民娱乐、休闲健身和旅游观光。
[page]
 

\

  崖州古城

  崖州古城是海南岛四大州城之一,宋代之前系土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始砌砖墙。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扩大城池,周长约1000米,高4米多。其后,历代多次修建、改建、重建,一直至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最后一次重修,整座城池的建制基本定型。此时,城墙的周长达2270米,城内的面积达128820平方米。东西南北各设一个城门:东门名“阳春门”,西门名“镇海门”,南门名“文明门”,北门名“凝秀门”。

  作为中国最南的古城,“炎州此去更无城”这一古人的诗句歌咏了此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在经过多次重修之后,东西南北门的城门上均建有谯楼,城外开设护城河并设吊桥。民国九年(1920年),崖县知事王树人行新政,从城外修筑公路通入城内,拆毁东西两门,其后城墙多处砖石陆续被掘取,仅存南门,修复的南门与古制的稍有不同,南门的城墙长约50米。

  自从建郡(州)县制起,1000多年以来崖州古城一直是海南岛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4年崖县人民政府迁至三亚之后,崖城作为镇政府的驻地,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佛教道教文化、古代建筑遗产的优越条件为各级政府所重视。2007年,崖城镇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page]
 

\
琼台福地

  “琼台福地”是古代“琼州八景”之一,位于今天海口市府城镇文庄路的关帝巷内,巷口有一座造型精美的牌坊,该坊为玄武岩石质,坊面宽三间,坊匾正背面都是阳刻的“琼台福地”楷体烫金大字。

  “琼台福地”是平地突兀而起的一座小山丘,是府城古时三座高峰之一的“抱珥山”,唐代的都督府、宋代的都监台、元代的元帅府都设在山上。古代人们习惯称官衙为“台”,因此将那里称为“琼台”。

  “琼台福地”牌坊始建于明代永乐元年(1403),就在小山的南面不远处,可惜已被毁多年。1999年,原琼山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琼台福地旧址上,琼台福地牌坊也得以重建。

  通往高高在上的“琼台福地”要走三段石阶,每段九级石阶一平台,共二十七个台阶,在台阶两旁和高台的护栏内侧,各有唐至清代琼州的文臣武将或文化名人浮雕,并刻有人物籍贯、官衔、生平事迹和评价文字,一共有30人,如何履光、陈孚、丘濬、海瑞、钟芳、唐胄、薛远、谢宝、吴典等。

  “琼台福地”的建筑物保存着古代的风格,坐落整齐,结构对称,雕梁画栋,规模宏大,雄伟壮观,透射出浓浓的文化氛围。
[page]
 

\
琼台书院

  琼台书院是海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海口市府城镇中山路琼台师专校园内,距离市中心约4公里。琼台书院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奎星楼”是书院主体建筑,建于乾隆十八年。

  琼台书院为清代琼州最高学府,常设执教并主持院政的掌教一人,由道台从德高望重的进士或举人中聘任。琼台书院从创建之初就是海南人读书登科之地,曾培养了一大批文人墨客,清代琼籍之进士、举人多数入第前曾在此攻读。

  民国后,书院办过中学、师范,为当时的革命培养了许多骨干分子,办师范后,又为海南的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教育工作者。琼台书院博物馆以翔实的史料和丰富的内容,展示了琼台书院300年发展史及海南教育史。

  清朝雍正年间,在琼台书院曾发生过后人广为传播的《搜书院》的故事,当时任掌教的进士谢宝,不畏强权,机智地放走遭受诬害的婢女和书生,严词拒绝镇台乱搜书院。粤剧、琼剧曾以此作为题材编成剧本演出,还拍成电影在海内外放映,使书院更加闻名遐迩。
[page]
 

\
丘濬墓

  丘濬墓位于海口市西南方向丘海大道旁的水头村边,距离市区仅10公里之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丘濬墓主墓石砌,圆顶,高6米,共分6层,16级台阶,底座有八卦,八卦之间有一“万字符”,这符号在古时代表吉祥之意。主墓前立墓碑一座,高4.4米,上方刻有“双龙飞舞”,两旁刻有青松、仙鹤、祥云等图案花纹。碑面上端有:“皇明敕葬”四字,正中题:“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特赠左柱国太傅谥文庄丘公。妣诰封正一品夫人吴氏之墓。”为夫妻合葬之墓。

  主墓前有“理学名臣”石牌坊一座。墓道两旁有翁仲、石羊、石狮、石马等石刻,最前面有石华表一对。整个墓园前临清泉水塘,面对平畴沃野,后枕苍翠小丘,古朴典雅,庄严肃穆。在1950年代后期和1960年代初期,朱德、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专程前往丘濬墓参观。

  2007年底,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对丘濬墓进行考古发掘。

  丘濬,字仲深,号深庵、玉峰,别号海山老人,琼山府城下田村(又名朱桔里,今名金花村)人,是我国明代中叶的理学名臣、十五世纪的杰出学者,他同海瑞被称“海南双璧”,是海南老少皆晓的著名历史人物。

  丘濬生于永乐十八年(1421年),卒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丘濬幼年丧父靠母教养,勤奋攻读,聪明过人,童年时就有诗名。明末清初大诗人钱谦益编《列朝诗集》,曾选入丘濬的诗,并在小传中说,丘濬“七八岁能诗,敏捷惊人……生平作诗几万首,口占信笔,不经持择,亦多。”
[page]
 

\
海瑞墓

  海瑞墓是国家2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口市龙华区丘海大道39号,是展示我国明代墓葬文化艺术的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

  墓园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展示主墓及其望柱、牌坊、神道、石像、书法作品、文物等;第二部分是纪念园,主要景观有“烛台华表”、“扬廉轩”、“清风阁”、“不染池”、“八方亭”、“塑石假山”等。它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现在面积1万平方米,历代有保护性维修,原貌基本保持不变。

  1959年,政府拨出专款进行维护,1962年,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海瑞墓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海瑞墓被红卫兵砸毁。1983年,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全面修复,并派专人进行管理。同时增建了“海瑞陈列室”。

  海瑞(公元1514年~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海南海口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以刚直不阿,清正廉明著称于世,被世人誉为“海青天”。
[page]
 

\
永庆寺

  永庆寺始建于宋代,后经历代扩建,成为当时澄迈规模最大的寺院,是当地民众膜拜、祈祷活动的禅林圣地,一年四季香火萦绕,据清代《澄迈县志》记载:“永庆寺在老城以东二里”,位置大致在今老城南泰鳄鱼湖动物园东北面。当年的永庆寺周围树林茂盛,是一个景色秀丽、环境优雅的游览胜地。

  据史料记载,曾有李纲、李光、胡铨等众多历史名人贤士慕名游历该寺,使之名播四方,法音宣流于琼州各地。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数度前往礼佛参学,并写下感人肺腑的诗句。宁绍圣四年(1097 年)6月11日,苏东坡渡海来琼,夜宿老城驿通潮阁,次日游永庆寺,为此处美景所陶醉,欣然作诗云:“幽怀忽破散,咏啸来天风”。元府三年(1100 年)6月,他获赦北归,再游该寺又咏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千古佳句,流传至今。明代名贤曾沂曾以《永庆丛林》为题赋诗:“梵宫森植有丛林,苑翳虬盘院宇深;四际不闻钟鼓响,在中只见影阴阴”。

  重建之永庆寺,位于澄迈老城开发区盈滨半岛,为现今琼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寺院占地约80亩,建筑面积约9200平方米。大雄宝殿及各殿供奉之四十二尊佛像均采用整块缅甸白玉精雕细琢而成,法相殊妙,莹白光润,乃世所罕见。

  永庆寺倚海而立,景色怡人,空气清新。寺院中遍植与佛学相关联的五树(菩提、贝叶棕、糖棕、大青和槟榔)、六花(鸡蛋花、文殊兰、荷花、黄缅贵、黄姜花和地涌金莲)等植物,突出绿色及佛界的威宏博大、肃穆清静,达到返朴归真,天地—人佛—合一的境界。
[page]
 

\
张岳崧故居

  张岳崧故居位于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张岳崧,系海南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曾让嘉庆皇帝大赞神州大地“何地无才”。官至湖北布政使(从二品)。他主持编纂《琼州府志》,擅长书画,是清代知名的书画家,与丘浚、海瑞、王佐并誉为海南“四大才子”,是海南读绝、吟绝、写绝、忠绝“四绝”中的“写绝”。

  张岳崧故居有两处,一处为出生之祖居,占地1500多平方米,今仅存有正屋1幢,为悬山式建筑。另一处故居,位于出生故居西南面,占地1200多平方米,四合院式结构,悬山式建筑,为张岳崧居官时所建,今仅存正屋1幢,后屋1幢,两侧横房2幢。故居西侧建有张氏宗祠,为张岳崧晚年亲自筹建,宗祠占地约1500多平方米,有完整的山门、前殿、正殿、廊庑。山门、前殿西厢及东廊庑圮损毁,其余尚存完好。故居1986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评为海南十大历史文化名村。村内民居依旧时模式而建,路巷全部用青石铺设,修旧如旧,古朴自然。张氏后人秉承先辈遗风,尚学重教,人文蔚起,代代人才辈出。
[page]
 

\
龙梅村王弘诲故居

  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是王弘诲的故居。王弘诲,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登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会试同考官、南京史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卒后被朝廷赠太子少保。在文学上卓成一家,著有《尚友堂稿》、《吴越游记》、《天池草》、《来鹤轩集》、《南溟奇甸录》、《南礼奏牍》、《文字谈苑》等名篇。他一生为官贤能清正、同情民众、关心教育事业。明万历四年(1576),王弘诲以一纸奏折《奏改海南兵备道兼管提学道疏》上书朝廷,请求万历皇帝在海南设提学道,让海南儒生就地参加会考。这个奏疏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允准,并付诸施行。这便是海南民间著名的“奏考回琼”。此举大大促进了海南教育事业的发展。

  王弘诲故居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占地约500平方米,为四合院式建筑,现存大屋二幢,横庑小屋一幢。前后大屋均为一幢三间式砖木建筑,悬山式顶,正脊之鸱尾顶饰已坍坏。前院有照墙,左侧有院门。故居右边为王氏宗祠,系王弘诲明代万历年间筹建。王氏宗祠由山门、八角殿、正殿、二侧庑廊组成,悬山式顶,今山门、庑廊已损毁,八角殿明末曾毁于焚烧,清康熙年间重修,为歇山式顶,正殿进深3间,面宽5间,是一座仿古宫殿建筑。祠里存有清代匾额及现代名人题额多块,1994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居左边为太史坊,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太史坊为四柱三孔石雕牌坊,通高5.1米,全宽7.3米。牌坊呈瓦楞式顶盖,造型古朴雄伟。

[page]

\
 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位于儋州市中和镇,离现儋州市政府所在地那大镇40多公里。1098年,为纪念苏东坡而修建,后经重修。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此谪居三年间,“书声琅琅,弦歌四起”,讲学明道,使儋州教化日兴。琼岛学子接踵而至,师从东坡。

  书院大门轩昂宏阔,院内古林静谧,曲径通幽。载酒亭、载酒堂等建筑古色古香。载酒亭为重檐歇山顶结构,上下两层,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角角翘起呈欲飞之势。亭东西两侧是莲花池,亭、池相依,倒影成趣。载酒堂则是当年苏东坡被贬昌化军(现儋州市)时居住、讲学的场所。

  书院内大殿和两侧厢房,展出苏东坡许多书稿墨迹、文物史料和著名的《坡仙笠民图》。还有郭沫若、邓拓、田汉题咏的诗刻及书画名家的艺术作品。书院大殿在载酒堂后面,两者相隔一庭院,左右两侧是廊舍,与载酒堂相连,形成一个四合院,庭院中有一棵上百年的芒果树,叶茂荫浓。东坡讲学的彩雕陈列大殿正中,苏东坡、苏过、黎子云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如今儋州人爱好吟诗作对,素有“诗乡歌海”之称,有许多民间诗社。可见东坡遗风深植儋耳延绵不息,东坡书院也成为海南重要的人文景观之一。

 [page]

\
透滩村

  透滩村位于临高县城以东10公里处,现有280户,1560多人。据史料记载,透滩村始建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村里现有古迹:礼魁坊、王佐公祠、王佐墓、慈训堂、透滩石桥、节孝坊等。

  透滩村因王佐而闻名。王佐,字汝学,号桐乡,生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是明代有成就的学者、文学家,尤以诗文见长,与丘濬、海瑞、张岳菘齐名,被称为“海南四大才子”。历任广东高州、福建邵武、江西临江三郡同知,晚年致仕归乡,卒于正德七年(1512年),享年85岁,据“琼州府志”记载,王佐以弱冠领正统丁卯年(1447年)乡试中解元,次年乡荐赴京应礼部试,本房阅卷官员评卷为第一等,被异者所黜,后继续在京师国子监读书,每试第一,誉延阁老。

  王佐的才情和为人受到了各界名人的高度评价,日本学者小叶田淳说:“海南人士中,就诗文而论,以王佐为先。”诗人田汉说:“王桐乡,为民请命之事,爱国惠民之诗,当堪弘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岭南诗社社长、原海南省委书记许士杰说:“不趋权势未矜骄,嗜读诗书志贯宵。鸡肋自谦多意味,关怀民瘼永心焦。”现代作家郭沫若称他为“爱国诗人”。

  为了表彰这位才华横溢的国子生,景泰6年(1455年),代宗敕令监察御史彭烈,广东按察司检事陈廉,琼州府通判米盈,临高知县杨护等到透滩村为学冠“两监”才子王佐建竖“礼魁坊”,以昭示后人。当地村民更是集资修建了“王佐公祠”纪念他。
[page]
 

\
文昌孔庙

  文昌孔庙,位于文昌市文城镇文昌公园西面。

  文昌孔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明洪武八年(1375年)迁址于文城镇文东里20号,后经明清两代多次修建,总面积3300平方米。它是海南省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我国南方最具特色的古文化旅游点之一,被誉为“海南第一庙”,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孔子一生中有大半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的格言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有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的传说。孔子离鲁国十四年间,先后周游卫、蒲、曹、宋、郑、陈、蔡、楚等列国。晚年归鲁,著书立说,主要著作有《诗》、《书》、《礼》、《乐》。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去世。

  文昌孔庙大门前立有孔子行教像一尊,大成殿内设有孔子神龛,神像、神牌、四配十二哲神位、皇帝玺印、匾额、楹联,祭器齐全,还增设了孔子箴言、名家书法碑林,北京、山东孔庙、孔府、孔林图片展览,孔子七十二弟子图谱、孔子圣迹图、文昌进士碑等。

  文昌孔庙以它古色古香的明、清两代建筑工艺和启蒙益智的儒家文化氛围,深深地吸引着莘莘学子、海外华侨和国内外各界游客。
[page]
 

\
石峡海瑞祖居

  位于新兴镇石峡村,在海榆中线70公里碑以东2.5公里处。石峡村现存有海氏世居遗迹以及海氏家族祖墓群。明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回石峡村祭祖时在这里住了25天。这些日子他耳闻目睹了官兵残杀黎族同胞的事实,非常愤慨,这成为他日后写《治黎策》、《平黎疏》的依据。在这两篇奏疏中,海瑞提出了不少处理民族矛盾的有益方法,驳斥了大汉族主义倾向,为海南各民族的团结以及改善黎族人生活处境作出了贡献。

  海氏家族世代居住在石峡村,向来行善施仁,后来又出了一代忠臣海瑞,所以石峡村的百姓对海氏家族素怀敬意。历年来,每逢清明节期,人们会带着香烛纸钱和鸡鸭鱼肉前往海家祖墓拜祭。海瑞祖居也是在当地人的自动保护下才得以保存至今。
[page]
 

\
西汉珠崖岭城

  西汉珠崖岭城地位于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博抚潭村西北、大宾村西面的一片台地之上,东临南渡江畔,距离海口市区约15公里。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于次年在海南岛设置珠崖和儋耳二郡,下设16个县,这是中央王朝在海南设置的最早的行政机构。因官府对老百姓横征暴敛,激起原住民的反叛,儋耳郡于公元前82年并入珠崖郡,自此,珠崖郡成为当时海南岛的最高行政机构。

  然而,汉朝官兵对海南岛的掠夺性开发并未止息,反而变本加厉,珠崖郡守孙幸曾征调当地原住民的手工纺织品“广幅布”进贡朝廷,老百姓不堪重负,被迫攻入郡城将其杀死。孙幸的儿子孙豹继任郡守,并向朝廷请命剿灭民乱,官民矛盾日渐尖锐。此后,海南岛的原住民“三年一反”,朝廷不得不采纳贾谊曾孙贾捐之的建议,放弃对海南岛的直接统治,时间是公元前46年。也就是说,珠崖郡先后仅存在64年,不久后,海南岛由设在雷州半岛的“朱厓县”管辖。

  关于珠崖岭城地的所在地,由于没有出土文物佐证和缺乏权威史料记载,多年来学术界颇有争议,有人认为遗址应在今天龙华区的遵谭镇,故有“龙塘说”和“遵谭说”之争。但不管是在龙塘,还是在遵谭,都处在海口市南部的羊山地区。
[page]
 

\
秀英炮台

  秀英炮台位于海口市海秀路北侧秀英村后面, 整个炮台连同附属建筑物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炮台共有拱北、镇东、定西、振武、振威五座,在200米长的海岸小山丘上沿东西方向直线而筑。

  炮门朝北,面临大海,四周有坚固的城垣环抱。两排兵房、弹药库相对,中间是大操场。操场两边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富有生机。炮台历经百年,但保存基本完好,是海南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辱的历史见证。1985年海口市政府公布此炮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90年,清政府为抵御法军入侵,命令各军严防沿海各口岸。两广总督张之洞临琼视察海口形势后,下令建造秀英炮台。炮台建筑在离海岸约200米的小山丘上,居高临下,遥控着整个琼州海峡。有大小炮台五座,拱北、镇东、定西为三大炮台,振开、振威为两小炮台。五尊大炮均购自德国克虏伯炮厂。炮台东南侧设有指挥室,背后有操练场和营房。整个台区占地3.3万平方米。秀英炮台是海南古代宏大的军事设施,也是中国古代规模较大的军事设施之一。

  秀英炮台与广东的虎门炮台、上海的吴淞炮台、天津的大沽炮台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炮台。
[page]
 

\
见龙塔

  见龙塔又名仙沟塔,位于定安县城东南约3里的龙卷坡上,为定安唯一现存之古塔,是定安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整座古塔皆用石砖构筑,每块石砖由熟石灰和糯米等原始材料抹缝黏合。每层有砖砌阶梯盘旋而上,直达塔顶。塔高7层,高27米,为八面体,八角形。底层外围面宽3.52米,内围2.9米;内径3.92米,底墙厚2.73米,共设有28个实门,每层有8个实门和假门,其中第1层实开东、西、北3个门,其他5个门都为假门。第2层则与第1层刚好相对,实开5门,虚开3个假门。这样虚虚实实交错而上,预防塔身纵向开裂。塔的内部是空心的,内壁设有砖梯通向各层。整个塔并无任何现代建筑材料,没有水泥、没有铁钉、没有支架。一块块塔砖在糯米、草木灰等原始建筑材料的粘合下累叠而成,200多年来,任凭狂风、雷电的肆虐,屹然矗立。塔砖有《千字文》的单字印记,底层正面额上刻有“见龙塔”三字。

  见龙塔是典型的风水塔,因它是依易经八卦而设计的,塔为八面体,墙上分别纹印着“日、月、星、辰、天、地、玄、黄”等字,底层正门刻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今仍清晰可辨。据史料记载,见龙塔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知县伍文运、绅士林起鹤等捐资建筑,因资金缺乏,半途停工。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县吴先举邀请绅士捐资续建而成。塔名“见龙”,是据易经“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句而命,其本意是祈求出人才。见龙塔建成后6年(公元1773年),在定安高林村,海南探花张岳崧降世。定安历史上仅有的两对父子进士———张岳崧与张钟秀、王映斗与王器成也都出现于见龙塔建成后,据史料记载,父子进士在海南历史上仅有7对。

  1956年人民政府拨款修整见龙塔,1986年,定安县人民政府定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着手抢救和保护。1996年,定安县文化馆集资对见龙塔进行修缮,使其保持昔日风姿。2008年见龙塔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page]
 

\
定安古城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首置定安县,意为从此境地安定,黎庶安宁。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图帖睦尔升定安县为南建州,州治设在琼牙乡,即今定城镇南门外的杨墩坡村南边。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南建州复设定安县,隶属琼州府,次年县治迁到南渡江南岸的定阳(1520年建城后改为定城)。定安古城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由时任定安知县罗昌主持兴建,历时6年建成,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古城东西南北城门均建有城楼,城外挖有壕堑,北城临江。城墙皆以玄武岩大青条石叠砌,周围593丈,高1丈4尺,垛堞1192个。城内街巷交错,呈“广”字形状,主要街道有东门街、西门街、北门街、中南门街4条,全长约1000米,宽约2.5米,均以青石砖铺设路面,平坦宽阔,古朴典雅。现城门仅存西门、北门,城墙则存西北、西南二段,约长1000米。明清时期的定安古城,曾经繁华热闹一时,素有“小苏州“之称。解放后扩建县城,古城被拆除三分之二。

  定安古城定城历经明、清、民国到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都是定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不仅仍遗存众多文物古迹,解元坊、亚元坊、清潭亭、见龙塔、县官衙、文庙、明照阁、王映斗故居、百年老街骑楼等历史遗迹,更有新建设的塔岭新区、江滨公园等现代建设,如今的定城面积已扩大一倍。老城区风亭月榭,古墙斑驳,南渡江如银蛇飞舞,蜿蜒向前;新城区风和日丽,高楼林立,东线高速公路如轻轨快车,奔驰前进。2008年,定城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page]

\
中和古城

  中和古城位于儋州市中北部,距离那大镇约45公里。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贬谪海南后居中和古城3年,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并广为传播,为琼岛文化开化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和镇也由此成为海南的文化发祥地之一。东坡遗风至今犹存,中和地区调声、楹联、诗词创作等特色文化活动极为活跃。

  中和古城还是古儋州州城所在地,具有1300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唐代前中和镇称高坡。公元622年,儋耳郡改称儋州,州治始建于此。公元1373年,允州田章拓址筑基建城,辟德化(东)、柔远(南)、镇海(西)、武定(北)四门,其上各建敌楼,外筑月城,沿城浚壕,故称“州城”。1912年州治改成县治,因此州改为县。从公元622年至1920年代初,中和镇一直作为儋州州治和儋县县治所在地。

  中和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镇墟上原有30多处文物古迹,尤以东坡书院最为著名。由于历史原因,中和镇大部分古迹受到严重损坏,现仍存的文物古迹有古城门(北门、西门)、宁济庙、关岳庙、桄榔庵、东坡井、魁星塔、复兴街等13处。2006年中和古城被文化部批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海南省十大文化名镇。

[page]
 

\
临高文庙

  临高文庙位于临高县城美丽的文澜江畔,是海南省现存较完整、规模较大、历史较久的大型古建筑群,1992年由中央、省有关部门拨款和临高县人民政府出资修复,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高文庙主体建筑由大成殿、大东门、东庑、西庑、名宦祠、乡贤祠等组成。大成门前原有棂星门、泮池、金水桥、东斋、西斋等。

  临高文庙原叫儒学,明清时与孔庙合二而一,历称学宫,亦称孔庙、圣殿。

  临高文庙于北宋庆历年间,奉诏始建,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南宋绍兴年间移建于现址,毁于元朝。明洪武三年重建于旧址,亦已有700多年。文庙历经明代知县、清代知县募捐修建。民国初年,绅士谭鸣鸾等人组织了几十人,简装轻骑,深入各乡村、墟镇集资大修。据石碑记载,捐款人数达1468名,共捐8768块银元,其中最多者80块。那次大修仍保留明代的布局结构,重修后的文庙为木石结构,由朱壁、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东斋、西斋、东庑、西庑、名宦祠、乡贤祠、节孝祠、忠义祠、祭器室、乐器室、泮池、泮水桥、棂星门、礼门、义路等组成,面积3188平方米。

  临高文庙是临高人民祀祭孔夫子及儒学先贤的公共庙宇。每逢祭孔之日,临城万人空巷,人们争相前往祭拜夫子,体现了临高人崇尚儒学、尊敬先贤的美德。

  临高文庙由创建到民国时期,一直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振兴临高文化的最高学府,培养出众多才子贤能。民国中期,新学勃兴,文庙改为临高乡村简易师范,也就是现在临高中学和临高师范之前身。
[page]
 

\
青云塔

    万宁市万城镇东南2公里的山尾岭上,耸立着一座造型魁伟的古塔,古时称之为“青云塔”,当地亦称为“万州塔”。青云塔是海南现存的稀有古塔之一,是万宁著名胜景之一,现已列入海南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
    青云塔建于清朝道光壬辰年(公元1832年)。据《万州志》载,青云塔的前身是文魁塔,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毁坏后于道光壬辰年重建,取名青云塔,因为塔身高耸壮观而得名。青云塔高大巍峨,古朴典雅,坚固稳重,充分体现了万宁古代人民独特的砖石建筑艺术。百余年来,古塔虽遭无数次的强台风和雷雨袭击,但塔身至今仍然安然无恙,巍然如故。日本侵占海南时,曾用重炮轰击此塔,但终未炸毁,仅南角有较大的损坏而已。海南建省后已将损坏处修缮好。
    青云塔自有一番迷人的风韵,它周围怪石嶙峋,百态千姿;奇花异草繁茂,蜂蝶成群穿梭于花间叶丛。塔下有一条溪流,犹如一条银白色的飘带绕塔而过,美景飘渺迷人。登青云塔远眺,万城楼厦街景、南门洋方田块块、田畴里的农舍村落、椰林海滩渔舟、浩瀚无际的南海等美景尽收眼底。现代著名剧作家诗人田汉登青云塔时曾留下“文魁七级塔,粮仓万顷田”的名句。
[page]
\ 
 溪北书院
 
    溪北书院位于文昌市铺前镇,是海南清末著名书院之一,现保存完好,为文北中学所用。
    书院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0多亩,南开山口,俗称头门,面阔三开间。两边有砖砌的侧间,上为卷棚顶,铺盖琉璃瓦。门匾上为清末著名书法家杨守敬书写的“溪北书院”四个大字。书院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所建,由清末著名书法家潘存发起,在雷琼道台朱采和粤督张之洞的支持下筹资建造。从书院建成之后至宣统三年间,曾聘任不少学者在此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材。辛亥革命后一直作为学校使用至今。
    潘存,字仲模,别字存之,号孺初。铺前镇港头村人(后迁白沙园村)。清嘉庆二十二年(1818年)出生,7岁读书,一目数行,塾师甚异之。操笔为文,滔滔不歇,号为神童。岁试屡获首名,但因两次守孝,直到34岁始中举人。不久,在户部福建司任职。他工诗、古文辞,书法亦妙,能悬肘作蝇头细楷。日本学
者名士特别珍爱潘存书法,不惜重价争购。曾著《书法溯源》一书,镜六书之渊,订百家之讹谬。
[page]

\

  千年古盐田

  千年古盐田位于洋浦半岛西南处,濒临新英湾,是我国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古盐场,其所沿用至今的古老传统制盐工艺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制盐手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相传,在1200多年前,一群谭姓盐工从福建莆田渡海南下,来到此居住后,不久重操旧业,煮盐为生。

  后来,盐工偶然发现在海边的石头上有凹积的海水被烈日晒干后结晶成白盐花。于是,盐田人改“煮海为盐”为“晒海为盐”,就地取材,将海岸边火山岩石凿成浅浅的砚状石槽,并把海水涨潮时涌入低洼海滩里的海水舀到石槽里,让烈日曝晒成盐。

  经过世代传承和发展,盐田村盐工不断地改进晒盐技艺,形成了“蓄海水———湮盐田———茅草过滤制盐卤水———石槽晒———收盐”等几道工序。由于这里的盐味鲜,并对多种疾病有疗效,清朝乾隆皇帝闻报后,御书“正德”赐给盐田人。

  现今保存了700多亩的盐田,7300多个石槽,晒盐泥地、盐泥池、盐卤水池各约八九十个,蓄海水池约六七十个。盐田村目前有203户共889人,从事制盐的家庭40来户,技艺传承人大部分是35岁至55岁之间的中年人。

  千百年来,沧海桑田,如今在现代化厂区林立的洋浦经济开发区内,盐田村人依然在古老的盐田里沿袭着1200多年来古老的制盐技艺,被人们称为洋浦最早的“工业”。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