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穆青盛赞的陵水“天下第一粥”
穆青盛赞的陵水“天下第一粥”
来源:新华网海南频道/陵水新闻网      作者:肖传英    2011-01-19

昨天中午,在碧波万顷的陵水新村港猴岛漁排大排挡的餐厅上,排了整整二十多桌的水上餐厅座不虚席,来自《北国之春》的黑龙江,吉林和来自上海大都市以及全国天南地北十几家旅行社的团队都聚集在上面用中餐,这些团队有的已在这个漁排上用过多次餐,有的是慕名来吃天下第一粥的。只见餐厅总经理吴财贵上下走动,忙得团团转转,一一指点服务员把一锅锅热气腾腾的天下第一粥一一最鲜美的鱼粥端上餐桌,滿脸笑容地招呼客人慢慢品味天下第一粥……

    何谓天下第一粥呢。话得从14年前的1997年说起。那年的3月,在北国还是冰封雪盖之际,海南省早已是一片艳阳天了。田洋上春播的禾苗正拔节吐绿,冬种的西瓜一个个如篮球般大小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垅垅田地上,接受和煦的阳光为它们上市前的最后一次酿蜜。九时许,我和时任县委书记的黄栋国同志从陵城驱车赶往南湾猴岛去接待新华通讯社社长穆青先生。穆青因主笔《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而名震神州,今天能机会去接待这位新闻界的巨头,也算三生有幸。

    已是正午时分,我们从猴岛归来开始在吴财贵的渔排用午餐。穆青同志是第一次在海上渔排用餐,诸多的新鲜感都在他的脸面上一一荡漾出来。我是第一次认识穆青同志,也是第一次陪他用餐,自然是毕恭毕敬地端坐在他的对面,言行举止都是小心翼翼,不禁有点拘束。但他的一举一动我都非常仔细地偷偷观察,甚至他端碗举筷的刹那间我都全收拢在眼帘,因为他毕竟是我仰慕多年的偶像。

    “这粥真好吃,什么粥”?大家都被穆青这句能让全席生辉的话异口同声地说是鱼粥,是鱼粥……此时,穆青便放下碗筷,伸出大姆指,连声道:“天下第一粥,天下第一粥”穆青接着又说,全世界知名的小食我几乎都吃遍了,却从来没有像今天吃的粥这么好吃。穆青这么一说,全席的气氛便活跃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鼓励穆青同志多吃几碗,穆青也毫不客气地一连吃了三碗,放下碗筷后才风趣地说,这回可以过岗了。说得大伙一个个捧腹大笑,全然不顾席上坐的是堂堂国家通讯社的社长,也不怕他爆光了。

    14年时光在“天下第一粥”的渔排上流过了5000多个日日夜夜,虽然穆青老先生已乘鹤西去了。但“天下第一粥”仍在渔排的炉火上沸腾,一波又一波的人流,不少人是慕名而来,尝一尝这“天下第一粥”以了却此生一愿。今天,我又在渔排接待一位穆青的弟子,新华通讯社海南分社的总编辑金敏先生。虽说金敏不像穆先生那样赫赫有名,但毕竟也能写得一手漂亮文章,陪了几任分社的社长,世界不少地方都看到或听到他写的新闻稿。从发稿的数量和质量而言,几乎年年在总社的排名都较靠前,在海南分社绝对是名列前茅的了。金敏先生也算是我的老朋友了,我们认识也有了七八年时间,他的为人热情厚道,每次见面不论在海口还是在陵水,他不嫌我位卑且把我视为座上宾,常让我受宠若惊,有时还惊得有点尴尬。我们一行七八人刚入席,我便迫不及待地把穆青当年称为“天下第一粥”的鱼粥隆重地推介给他,他只吃上一口,便停下汤匙赞不绝口地说,真是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并且还伸出了大姆指,几次重复穆青当年的话和举动,我趁金敏低头吃粥的那一刻,细细打量着他的举止,自言自语地说,这金敏,文章学着穆青写,让人看了似醍醐灌顶,这举手投足似乎也是穆青的翻版,难道真的是什么样的师傅便有什么样的徒弟吗。

    早在14年前,因为这粥被穆青誉为“天下第一粥”,我便找了渔排负责营销工作的经理史先生,想写一写这“天下第一粥”的制作方法。这位与金敏差不多一样年龄的史先生也是我结识多年的老朋友了,几乎无话不说。但一提到这“天下第一粥”的制作方法及其配料时,他一时似有难言之处,一直在支支吾吾,说不出个之所以然来。我从他的神色中看得出他是在极力保护东家的“知识产权”,不让祖传秘方外泄。只是简单地说了“天下第一粥”的制作过程,至于配料,他只是说新米和刺豚,至于其他的十几种佐料,他微笑地说,无可奉告。其实,我自从10年前在与穆青一同共餐回来后,就从几个渠道得知了“天下第一粥”的百分之九十的配料了,但出于对商家的保护,我也一直守口如瓶,未曾泄露过人家的秘密。现在我就在东家许可的范围内谈一谈“天下第一粥”的主料新米和刺豚吧,所谓新米即是选择当地产的上等米作为鱼粥制作的“母本”。这里要强调的一个新字,这个新字最关键,一般是刚从稻田收割回不久的稻谷,碾成米后最长储藏时间不应超过10天,储藏的时间当然是越短越好,以当天碾出来的大米为最佳。至于刺豚,这是“天下第一粥”的主料,是主角。常言道,人不可貌相。其实,鱼也不可貌相,刺豚鱼是生活在海底珊瑚礁石间,周身长着又长又硬的刺,就像刺猬一样,令人看了会毛骨悚然的,小孩子是不敢靠近它的。刺豚是学名,当地人一般都把这种鱼叫“气鼓鱼”。顾名思义即是当它遇敌时,便把隐藏在皮层下的能克敌制胜的刺全部耸鼓了起来,其他水族没有多少个敢在虎口拨牙,它便不战而胜,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生存了下来。其他想吃它的鱼、贝、蟹、海蛇、龙虾等见状便会望风而逃。它生活在海底世界,每天遇到的对手少则几百次,多则上千次,每次它都要“鼓气”,因而这种“气鼓鱼”的皮层活动量相当大,营养价值高,尤其胶质最为丰富,是治疗胃溃疡、胃痛、胃垂等肠胃病的上等中药材。同时“气鼓鱼”的皮质还含有十几种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常吃能润肤美容,益寿延年,刺豚的身价便一路飙升。近海已经很难捕抓到刺豚了,只有在西沙、南沙等海域才能捕抓到刺豚。

    刺豚鱼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一疍家人在一个半露出海面的礁石拾贝时,有一天一条吃人鲨正张开血盆大口向这位疍家人袭来,眼看就要对这位疍家人进行攻击。疍家人惊慌得六神无主,这时突见上百个刺豚一齐鼓起一把把利剑般的刺来,把疍家人团团围住,吃人鲨见状便掉头游走,疍家人才虎口脱险。后来这位疍家人凡捕到刺豚都把它放归大海。又过了不知多少年,被刺豚相救的这位疍家人的后裔,在一次台风中渔轮倾覆,他有幸地被飘上一个荒岛,岛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几天过去了,这位疍家人的后裔饿得面黄肌瘦,加上他原有的胃病又发作,眼看就要撒手人寰了。突然有一天,正当这位疍家人的后裔已动弹不了时,只见一刺豚在他眼前一晃,他在恍惚中突见一碗热气腾腾的刺豚粥在他眼前出现,他张嘴便狼吞虎咽地把这碗刺肠粥吃下。从那以后,每天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当他感到肌肠辘辘时,便会有一碗刺豚粥出现在眼前,半个多月过去了,这位疍家后裔终于恢复了体能,原来每天发作几次的胃痛也不治而愈了。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里,这位疍家人的后裔走下了荒岛,游回家乡。一传十,十传百,凡有胃病的疍家人都学会了用刺豚熬粥吃,并且全都治愈了。渔排餐厅的东家吴财贵就是根据这一美丽的传说制作了这一能调众口的刺豚粥,生意也越做越红火,成为当地惟一一位拥有千万资产而不贷国家一分钱的大老板和纳税第一大户。这个神奇的传说在我的脑海里刚复制完,吴财贵以为我们还想吃鱼粥,又亲自端着一锅热气腾腾的刺豚粥上席,但我们个个都吃得肚皮鼓鼓的,真的是还想再吃,只是实在填不了,便对东家连声道谢,让服务员拾掇碗筷,结束了颊齿还留有刺豚粥香的午餐,匆匆踏上另一旅途。(记者李玉峰)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