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亚疍民“千层糕”迎新春 初一吃斋和穿新衣裳
三亚疍民“千层糕”迎新春 初一吃斋和穿新衣裳
来源:国际旅游岛商报     作者:陈曼莉    2011-01-21

 

疍家人的水上生活

 

  疍(dan)民,最早可追溯到秦汉的古越族。17世纪乾隆年间,闽粤两地疍民划过汹涌的琼州海峡,沿海南岛东岸南下,直至海天的尽头——三亚。迄今为止,三亚疍民已有逾300年的历史。

  人不离舟,舟不离海。三亚疍民过着漂泊的生活。特别是近代以来,历经民国、抗日、解放等数次变迁,三亚疍民有的下南洋谋生活,有的坚守三亚直至今日。81岁的阿婆林阿米一一经历,心有所感。

  国际旅游岛之年,在林阿婆心中有变也有不变。疍民从上岸住茅草屋,住瓦房,最后住上安置楼房,阿婆变得安定了。人多起来,水没有以前清,门口对面的海再也捞不到海螺,阿婆有点惋惜了。然而,疍家的年糕还是那么好吃,疍家的游神更加热闹。

  廿十 “千层糕”迎新春

  《广东史前时代的文化》载,秦汉以来,古越族逐渐同化成汉族。未被同化的分为两支,一上山一下海。上山的成为黎、苗等族。下海的便成为“疍族”。海南、广东、福建的大部分渔民便是由疍民演变而来。新中国成立后,疍族差点成为了第57个民族。

  疍民的身世决定了其漂泊的命途。居无定所,疍民要早早地准备新年,以备各种不时之需。疍民准备过年最早从腊月廿十开始。

  1月14日的三亚港内,疍家人便开始用光油涂抹船只。疍民说,涂漆先后次序非常有讲究。首先把桌椅、舱板等各种零碎木制件洗净、晾干,这样上漆才不容易脱落。其次擦洗门窗、地板等各种内饰。回到老家渔港,渔民把渔船牵上船坞,给整个船身清刷、上漆。

  有的在船上涂漆,有的上岸置办年货。走街串巷般穿梭于各个渔港。疍民说,带回家的年货也各式各样。

  时代在变。岸上有了房子,路上有了汽车,住行合一的渔船便成了疍家人单纯的生产工具。

  过年前,海南都有做年糕的风俗。疍民林先生对疍家做的年糕却情有独钟。“虽然海南本地人做的年糕不错,但还是我们疍家人做的比较好吃。”林先生说。

  疍家做的年糕叫“千层糕”,层层相叠,状如高塔。据悉,疍家年糕制作非常讲究,分咸、甜两味。选料包括上好的黏米、芝麻、花生、腊肠、虾米、猪肉、红糖等。

  林先生回忆说,解放之前,年糕是富裕人家独有的年货。如今,市面上的年糕随处可见。不过,真正的疍家年糕,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做。

  除夕 漂泊的疍民求团圆

  三亚疍民聚居地数次变迁。民国初期,疍民聚居在三亚港区。日占时期,三亚港被日本人侵占军用。疍民被迫迁至红沙一带。抗战结束后,疍民陆续回迁。如今,三亚水居巷、南边海、红沙一带遍布疍民后代。数次变迁,81岁的阿婆林阿米都印象深刻。

  小时候,林阿婆跟着母亲和姐姐在三亚港内“走舍”。疍民分两种,一种打渔,疍民称之“做海”;一种运输,疍民自称“走舍”。

  “以前的三亚就是一个小渔村,仅在现在的红旗社区和第一市场有人居住。”林阿婆说。狭长的三亚港内,阿婆的母亲和姐姐轮流撑着小舢板,接送渔民往返渔船与陆地。阿婆则睡在她们的背袋上,晃悠着入眠。

  除夕夜本来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家里却唯独少了父亲。年幼的时候,林阿婆家里生活困难。父亲在本地难以谋生,便远下南洋,在新加坡替船老板打工,每年往家里寄钱。

  家里的生活只有母亲和姐姐支撑,日子过得十分拮据。每年除夕,疍家富户都杀鸡宰鸭吃猪肉。阿婆穷,“我们家没钱,买的鸡都比别人小很多。”人吃得不好,拜神供品也不好。除夕夜,疍民富户都上岸拜神,祈求丰年。阿婆家只能在渔船的船尾摆上神龛、供品。昏暗煤油灯下,母女三人相依为命。阿婆笑着说:“拜神的猪肉块都比别人小,放的鞭炮也比别人少。”

  抗战结束后,林阿婆本有希望与父亲团聚。因为林阿婆的父亲没有女儿,希望把林阿婆接到新加坡,便托人携带刻有其名的戒指到三亚寻亲。然而,中间人来三亚不久,解放海南战争打响。战火纷飞之下,家里亲属不同意林阿婆一人远走他乡。

  建国后,数次政治运动使得林阿婆不得不隐瞒其父的海外背景,甚至把父亲寄回来的信件、照片、衣被全部烧掉。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小辈们曾建议林阿婆到新加坡寻亲。然而,地址信物皆失,音讯杳杳,阿婆和父亲以及同父异母的两位兄弟完全失去联系。

  如今,林阿婆的9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她愿意守候着孙辈,颐养天年。

  初一 吃斋和穿上新衣裳

  大年初一,疍家人有各种习俗,以图各种好意头。林阿婆说,大年初一不能杀生,只能吃斋。斋菜也有讲究,不能吃豆腐,要多吃生菜。豆腐软弱易坏,疍家人认为在新年吃豆腐不吉利。生菜则寓意“生财”,多多益善。

  在大年初一,即便家里多脏,疍家人都不允许扫地。他们认为新年扫地会把一年的好运都扫走。

  新年伊始,疍家人喜欢吃火锅。以往在渔船上,他们拿一个小炉,中间烧着木炭,吃着火锅好不热闹。如今疍民上岸住房,渔民吃火锅都喜欢用电磁炉。阿婆说,疍家人虽然以打鱼为生,吃火锅的海鲜种类却不多。吃的最多的是马鲛鱼。经过腌制的马鲛鱼,既解腻又好吃。

  除了吃火锅,疍家人还在大年初一穿上新衣裳。林阿婆说,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衣裳。父母只给她买数尺蓝布,做成大襟衫和长裤,当作过年的新衣裳。

  因为林阿婆家里穷,大襟衫只有蓝色一种颜色。而有钱人家的女儿新衣裳绣上花纹、图案,还有各种颜色可供挑选。林阿婆却不舍得穿新衣裳,仅仅在新年穿一次,便好好收起来,留待下一个节日才穿。

  林阿婆生儿育女之后,开始过上舒心的日子。大女儿心灵手巧,能够自己裁布制衣。过年时,全家人都穿上大女儿的手制新衣裳。不过,亲手做衣服的日子早已过去。阿婆的衣服早已换成各种样式各种颜色,9个子女都会在过年时给她买新衣裳。

  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小时候,林阿婆的渔船却摇不到外婆家。林阿婆说,她的母亲祖籍广东雷州,因家穷从小跟着亲戚“走舍”。走到三亚时,母亲被家中长辈卖给林父亲做新娘。从此,林阿婆母亲便与娘家断了音讯。

  等到林阿婆嫁人后,她才拥有了真正的娘家。按照三亚疍家风俗,女婿回娘家除了带鸡、鸭、酒外,还要带上鞭炮。进门前,女婿要先点燃鞭炮。待鞭炮响完后,女婿方可进门向长辈拜年。鞭炮越长越响被认为越吉利,不少人家还拿鞭炮的长短、响声来衡量、攀比。林阿婆嫁了一位疍民富户,她丈夫有2艘渔船和1艘货船。不过,林阿婆说,她的母亲“很有骨气”,从未向女婿要求过什么。

  元宵 古老游神停留凤凰岛

  初一至初六是疍家人走家串门的日子。无论多忙,疍家人在这段时间都会休息,好好享受一下闲暇时光,联络亲戚朋友的感情。直至初七八,疍家人才出门干活。

  林先生说,“做海”和“走舍”的疍民在开工之日举行的仪式都不一样。“做海”的疍民新年出海仪式较为隆重。仪式开始时,疍民先在岸上和船上设置好神龛,摆上鸡、鸭、水果、年糕等供品,烧上高香。待仪式结束后,年糕等供品将倒入大海,以飨海神。

  元宵节可以说是疍家人在过年期间最隆重、最有趣的节日。疍家人亲切地称之为“十五游神”。

  游神活动从早上7时便开始。游神队伍由三亚南边海的神庙出发,神庙的信徒或工作人员扮演包括观音、龙王、童子等诸位神灵。诸位神灵高置在四轮车上,一个接着一个,形成一条长龙。左右两旁的游神人员一边敲锣打鼓,一边燃放鞭炮,热闹非凡。同时,懂唱疍家咸水歌的疍民引吭高歌,沿路吸引信徒,观众无数。

  游神队伍沿三亚港区一路走来,经潮见桥、三亚桥,过水居巷,最后停留在凤凰岛。一路过来,疍民争着把烧香插到诸位神灵跟前,希望沾上各种喜气。在形似扬帆的凤凰岛桥头,疍民设置好香案,供信徒和疍民祈福。疍民还会往香案放上香油钱,希望神灵保佑新年能有好收获。香油钱不会纳入私囊,而是作为游神的经费使用。

  林阿婆说,近几年来,游神队伍越办越大,越办越精彩,已有很多年没有这样的热闹景象了。除了游神之外,疍家人还喜欢舞狮。每逢新年,舞狮队伍都会逐家逐户地拜年。舞狮来时,每户人家都会在大门上方挂上生菜和红包,是为“彩青”。舞狮舞得越起劲,包的红包就有可能越大。不过,在以前,穷人家没钱包红包,舞狮队伍都喜欢往富户人家跑。如今,疍民生活水平整体提高,疍民或多或少都会在门上挂红包,以图吉利。(商报驻三亚记者 朱俊睿 摄影报道 )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