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石宅,村人世居的精神家园
石宅,村人世居的精神家园
来源:海口网     作者:陈曼莉    2011-01-24

典读村古屋

石院择菜的老大妈

撒欢的孩子

百岁夫妻的古石屋

  □特约撰稿人

  王振德文/图

  石墙,石屋,石门,石路,石井,石凳,石榻,石墨,石盆……看似粗陋、朴拙,实则本真、旷达,这是一组组凝固的诗,这是一幅幅立体的画。村人们在其中诗情画意地活着,心宽意洽地住着,信马由缰地走着。休养生息,莫不畅其情;生老病死,无不达其意。所谓“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礼记·大学》)如是。

  石

  不能言最可人

  花若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唐白居易诗句)

  石头本是山的血肉,融汇在一个个聚落、一出出宅院,凝结成人的力量,凸显着卓异的硬汉品格和超迈的地域精神。那一堵堵多孔状的石墙,在此无疑成了千年历史的回音壁。

  行脚在一个个石头村,但见多数石块未经打磨,便盖成了房,砌成了院,铺成了路,垒成了塔……与远处参天的马鞍岭、近处盖地的火山岩融为一体,显得是那样调合、谐美,仿佛是从地底下一寸寸长出来似的。所有这些———关乎人吃住行憩和祭祀的集合效应,便构成了一个新而奇的词汇:火山石文化。

  这种感觉或称意象,在文甲村表现得最为彰明。该村地面全是裸露的玄武岩,炎炎夏日走在上面直烫脚板;古屋和院墙也是清一色的火山石,石面斑斑驳驳。

  可谁曾想到,这一堵堵石墙,不仅经受了千百年的岁月沧桑,而且在20世纪40年代初,曾经饱受日寇兵燹的洗礼呢!据今年83岁的王政贵老人介绍,1941年秋季,有两名鬼子在村里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最后消逝在村民们的怒火之中。闻讯,驻扎在镇上的日寇抱来稻禾洒上汽油,将一栋栋房屋付之一炬。岂奈,烧毁的只是木梁木椽,而一面面石墙却任尔烈焰熊熊,我自岿然不动!后来,村民们在后山砍来大树,树干做房梁,树枝做木椽,几日后一排排房屋便修复如初,又可继续为老老少少遮风挡雨了。

  文甲村古树旁有一座抗日炮楼,当时刚刚建成不久。鬼子临走时,在炮楼下面放了两颗地雷,村民们听得“轰隆”“轰隆”两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心下暗忖:这下完了,炮楼肯定已经灰飞烟灭了。然而,待鬼子走后,四处躲藏的人们出来一看,火山石垒起的炮楼只是被炸坏东西、南北两个对角,高大的身躯像一位瘸腿的勇士,依然巍巍挺立在那里。

  几天后,村民们掩埋了同胞的尸体,擦干了心头的血泪,重新捡回被炸飞的石头,又原封不动地嵌在炮楼被炸毁的两个角落。于是,“勇士”又恢复了昔日的风采,继续履行其保家卫国的天职了。

  睡

  觉最是石屋香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唐司马曙诗句)

  古旧的石村,斑驳的石墙,崎岖的石路,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幻觉,仿佛是穿越了千余年时空,置身于陶潜悠然采菊的东篱下,覃思于杜甫抱病苦吟的草堂内,行脚于唐诗宋词的古韵中。年老的村人,早已熟稔这样的古风古韵,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清静岑寂。

  久濡其中,我见惯了一些宁静、淡泊的老人,其中百岁老人不在少数。不免诘问:他们为何如此长寿?

  在古老的道堂墟,在那条北宋谪仙苏东坡走过的古驿道南侧,有一间古旧的石屋,里面住着一对百岁老夫妻———吴清儒和周 二。石屋分内外两间,总面积不足30平方米,屋顶高不过1.9米,一张老榻宽不过1.5米,而且是半地穴式的建筑,这让我们感觉仿佛是回到了岩居穴处的夐古。可老人住惯了,执意不肯搬迁,说是在古屋里过得坦实,睡得香甜,儿孙也只能徒唤奈何了。

  当然,古屋不过是老夫妻的栖息处,平时的生活则另有天地———早晚在古驿道上溜溜弯儿,白天与族党们一起聊聊天儿,日子虽显舒缓、重复,倒也充实、快活。

  如

  何留住古石屋

  半竿落日,一声寒蝉,几处危楼。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在中国南方长大,有着很深的中国情结。她上世纪初曾经说过:“世界上最美的人是中国人,世界上最美的景色是中国的田野和乡村。”

  但是,如何留住这“渐行渐远”的景色,留住这“最美”的记忆?除了绘画、照片和影像,我们还能有何更物质化的举措呢?这是摆给我们今人的一个难题。石山镇许多老人也不例外,他们有一个朴素的心愿就是:父祖修屋修宅,子孙肯堂肯构,世代相袭,流誉奕世。

  这个心愿虽说朴素,但却奢侈,很难实现。流连于一座座山寨,随时随处可见老辈人坐在石凳上攀谈着,有的抱怨孙子贪玩,有的忧虑儿孙的虚荣,也有的数落儿女的数典忘祖———放着好好的祖屋不住,偏要盖什么楼房。他们始终不明白:楼房究竟有什么好。这是石山耆老们感性的想法,但也是理性学者们苦苦思索的问题。

  目下,全球化的文明进程与全球化的生态危机兵戈相向,逼迫着人们不得不去思考:适合人类居住的精神家园到底是啥模式?

  诚然,人类总是在伤痕累累时回顾历史,反思自我。近年来,我们国人的目光也开始审视祖先留下的人生信条、生活理念,进而发现,先贤倡导的“天人合一”的信仰,正是根治人类生存危机的不二法门。然而,当我们为所谓的前程四方奔走之际,极易忽视身后的事情;至于天幕般的脚手架和龙啸似的掘土机,又极易屏蔽我们回眸的目光、探究的思绪,进而阻断我们的反思。但今后的日子呢?子孙的未来呢?

  这是地球人思考的问题,当然也是石山人思考的问题。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无能为力,但总是不遗余力地鼓与呼。而且,也有的村人在行动上作了有益的尝试。这不,对于年过花甲的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老板陈耀金来说,那些冬暖夏凉的石屋依然有着割舍不下的牵挂。于是,在村人们纷纷搬离石宅的时候,他却回归故里,先后在美社村、龙群村新修了两出石宅。无独有偶,昌道村村民陈家成前年也修了一出簇新的火山石宅院。他们说,希望将火山石文化发扬光大,传于儿孙,传于未来。

  当然,对于那些古聚落,还有一个修旧如旧、开发利用的问题,需要专家和当权者审慎谋划。窃以为,要将其与马鞍岭、七十二溶洞综合规划,连片开发,不仅使之成为一处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旅游胜地,而且使之成为一扇向世界宣传生态和谐、天人合一理念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