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十八行村:明清古村年味浓
十八行村:明清古村年味浓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陈曼莉    2011-01-31

古老家具雕工精美。

村民把古老的石器摆放村口。

新春古村文化游

村民把古老的石器摆放村口。

南坡村十八行村会文镇

十八行村的林家老宅名为“九牧堂”。

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林家的私塾。

始建于明朝的十八行村建筑群古巷清幽。

村中古老的吊灯,也散发年的味道。

  文城

  自驾线路:经文昌市区至会文镇,从会文镇出发,一路西行驶上水泥硬板路,驾车五公里约十分钟,即可到达湖峰村委会管辖的十八行村。

  十八行村,以其厚重的人文底蕴,成就了别具一格的古民居。这里,十八行院落高低有序、笔直划一,成扇形分布。这里,有屹立四百多年的古宅“九牧堂”,有清初时期的石制上马台、石制金鱼花池、石制马槽等,有雕工精美的梁柱。这里似世外桃源,风尘未染,任数百年来风云变幻。

  “十八行”由来

  从文昌会文镇往十八行村的沿途,或绿树或花丛,或炊烟袅袅或鸡鸣犬吠,一步一景,步移景换,乡村田园风光朴面而来。可是,汽车一阵风驰电掣,来到一村落,却仿佛驶入一座明清古城———十八行村到了。

  村口,几尊1米多高的石制大水缸,缸底、周边浮雕虽有些斑驳不清,仰状莲花纹却依稀可辨。时代已然久远,起初定然相当精美。还有一对抱鼓石,上呈鼓形,鼓下为莲花座。鼓面直径约1米。抱鼓石,在古代大多竖立在官府门前,是古人身份的重要标志,可见当年拥有这对抱鼓石的主人身份是比较高贵的。一户老宅前,还有一块上马石和几口石制花池,不知在风雨中静静地坐了多少年。不用进村,村口的这些器物,足以让人遥想当年村头红翎相映、衣锦还乡的盛况。

  进村有点像行走在城墙间,长长的巷子两旁分布着长长的院落,一色的青砖瓦房,笔直而齐整。一行、两行、三行……整整十八行,古宅成扇形,规整地被绿树环绕,似一座不小的古城遗址。

  “所有院子都是多进式的,短的有两进,最长七进,总共有十八行这样的多进式老宅,村子因此得名。”十八行村隶属湖丰村委会管辖,曾任湖丰村党支部书记的林运椿,对村史颇有研究。十八行村始祖从福建迁来,已有600多年历史。260多年前,当初从福建迁移到这里的林姓先祖只建了一行老宅,后来子孙多了,房子住不下,就将周围的地分给子孙们,让他们自己建房居住。兄弟们不愿分开住得太远,便按照先祖的建房模式紧靠这一行院落建起新房,从明朝到清末,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十八行格局。有些老宅后来也翻修过,但是都遵从先辈,在原房基础上小修小补。

  “这种建筑格局,寓意着兄弟同心邻里不欺。”林运椿说,每行院子住的都是由同一房分出去的兄弟辈直系亲属,在“行”的中轴线上,每进房屋的正厅前后大门都要对齐,宽度统一,以示同心;而“行”与“行”的住宅间,同辈的房屋必须高度相等,以示邻里相互平等。

  在林方汇的院子里,记者站在最顶端屋子回首望去,四进老宅前后共8道门全部打开,门框呈一条直线,从第一扇门看不到第八扇门,但是可见底端屋子里摆放的物什,视线通透。

  “九牧堂”最古

  在十八行村,林方汇家的老宅是最有名的“古董”。据专家考证,这间名为“九牧堂”的古宅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房梁、主体结构至今仍然保持着数百年前的原貌,就连门板、梁架木构件、公阁等处都有精美雕刻。去年10月份的特大洪水,将“九牧堂”泡在了水里,洪水退后它却安然无恙。

  十八行村都是林氏后人。林方汇打开精心保管的家谱,十八行村林姓人是上古忠臣比干的后人,先祖是在明朝正统年间从福建莆田迁来的,这块代代相传的牌匾说明十八行村的来历。九牧堂这个堂号来自于唐代。据祖辈讲,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有9个儿子,都官居刺史(又称州牧),门庭显赫,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于是,十八行村的许多林姓后人在建好房屋后,都会挂上“九牧堂”的牌匾。

  林运椿当了几十年的村干部,接待过上百次专家、学者来访,其中就有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的建筑专家。专家们认为,这间坐南向北的老宅,第一进明间用了26路瓦,次间用了13路瓦,明间檩下采用瓜形蜀柱,用材十分厚重,在海南很少见,这说明,当年屋子的主人身份是何等尊贵。明间的大堂是男人们活动场所,而两边的次间则是晚辈和女人的住地,古代的宗法制度、男尊女卑思想在这里仍见踪影。

  林运椿听老一辈说,“九牧堂”曾被主人捐赠出来,当作供子弟们读书识字的私塾。从建村以来,十八行村就设有私塾,教育子弟读书学文化知识,从蒙训识字开始,学习儒家经典,追求举业,还有不少人进入县、府、国子监读书,明清时代村里就走出多名贡生、举人和进士。今天十八行村有很多人考上大学,走上知识改变命运之路。

  老宅飘年味

  快过年了,很多在外务工的男人都回家,女人们的手脚更加麻利。打扫卫生、买年货、联系华侨什么时候回家……条条院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事项是准备小吃,过年时赠送亲朋好友和招待远道归来的华侨。

  记者在村中采访时,恰逢林方汇的妻子正制作一种小吃。一口偌大的铁锅里,撒上细细的海沙,下面锅灶里点燃柴火,等上两三分钟。再往细沙上倒一些加工过了的米,用大锅铲迅速翻炒米和沙,不一会儿粒粒爆米花出现了。她赶紧用勺子舀起沙子和爆米花,倒进筛子轻摇,细沙脱落,筛子里只留下白白的爆米花。据林妻说,这种小吃有些讲究,原料不能是普通大米,必须先加工。取适量的稻谷用水煮,再晒晒,然后碾米去皮,这样加工出来的米才能当原料。爆米花炒出后,用水、桔子、糖熬成糖浆。最后,往糖浆里放入爆米花、花生、芝麻和少许姜,如此,典型的文昌小吃———糖贡制成了。

  林方汇说,糖贡文昌人都会做,但是有种叫“黑饼”的小吃,只有十八行村人才会做。在她家的院子里,记者看到了黑饼的“半成品”———已经用糯米制成了脆饼。林方汇说,脆饼要放进油锅里炸,再放些红糖,才能做成黑饼。

  最有意思的还有被十八行村民称作“信封饼”和“蜂窝饼”的小吃。顾名思义,信封饼,就是像信封一样的饼,原料有鸡蛋、爆米花、椰子肉、芝麻等等。蜂窝饼,就是像蜂窝一样的脆饼,原料有椰奶、油、面等。

  家家香味飘起,老宅年味已然浓郁。远在他乡的华侨,每当此时更是魂牵梦萦,儿时的春节依然回荡脑海。林运椿说,大年初十前,许多华侨都会不远万里赶回来,参加当天的祭祖大典。仪式很隆重,烤猪、烤鸡、烤鸭自然不能少,更重要的是,所有礼节都必须遵从旧制,参加典礼的人都要穿戴古人衣饰。

  目前文昌市政府已经确定十八行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规划部门正在精心做好村庄的规划工作,以期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

  湖峰村

  制图/海春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