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海口市区踏上海文高速公路,行驶至28公里三江出口处进入三江墟后,再沿琼文公路往海口方向行驶约1.5公里右转进入茄南村乡道(三江边防所旁),行驶约200米后向左可看到8颗高大俊秀、并排对列的棕榈树,及其掩映下的群前田村牌,一条约3米宽的水泥路沿着两旁橡胶树延伸至村口,庄园式文明生态村——群前田村便映入眼帘。
群前田村是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茄南村委会辖区内的一个革命老区村庄,距镇墟10公里。村庄风景优美,四周是芭蕉林和橡胶林,碧绿的荷塘镶嵌在芭蕉林中,宁静祥和的村落沐浴着一股文明生态和谐之风。全村有农户23户,人口125人,村庄占地面积约25亩。全村现有耕地280亩,其中橡胶林60亩、香蕉林150亩、胡椒林10亩,槟榔林10亩等。村民主要从事热作种植、养殖、建筑装修等行业。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5628元。从2009年开始,在美兰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三江镇委、镇政府的科学指导下,群前田村采取了自主创建的形式,将村庄创建成为风景独特的园林式一流文明生态村。
村庄由来
清朝道光年间,李文茂举家从现今的演丰镇坡园村所在地迁移至此安家落户。因李文茂主室的前方放眼望去全是肥沃的田地,田地中间还有一亩湖水——边湖,后方则有连绵成群的竹林呈半圆状环绕,就像一座天然的护风屏障,非常符合到道家风水学中所说的“前有照后有靠”格局,便依景取名群前田,意喻着李家子孙后代在这片风水宝地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繁衍生息。随后不久,黎姓人从现今的云龙镇云蛟村委会多加村搬迁加入村庄,与李姓人一起居住形成了当时的村落主体。20世纪60年代初,黎姓人又举家搬迁至邻近的银盘村生活。从此群前田村只剩下了李姓人。两百多年以来,勤劳智慧的李姓人世世代代用勤劳的双手丰衣足食,至今已经繁衍生息11代人。
气候特点
群前田村地处美兰区东部,气候与全区相似,年平均温度23.8℃。一年之中,7、8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29℃左右,1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17.2℃左右。日照时间长,热量丰富,终年无霜,雨量充沛,每年5-10月为雨季,9月为降雨高峰期,平均雨量达300.7毫米。
发展生产
1988年海南建省之际,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群前田人看到经济发展的趋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土地肥沃的优势,将传统农耕转向种植热带高效经济作物。经过多年经营发展,逐步形成规模化、高效化的多种类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园。村民收入年年稳步增长,村容村貌逐步发生改变。
革命历史
1950年4月16日,解放海南岛战役打响。这个意义非凡的日子,海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人民解放军靠着简陋的木帆船,与国民党精锐的海陆空立体防御体系作战,成功强渡琼州海峡,胜利解放了整个琼州大地。群前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也深深留下了革命斗争的印记。村中最年长的老者李龙光的父亲李昌福,在当年海南岛解放战役中,曾经冒着生命危险,用载满粮草的牛车掩护从演丰镇塔市登陆的渡海解放军同志安全通过国民党军队设置的关卡。王执儒、陈可克等多名老红军经常在李昌福家中驻扎,海南岛胜利解放之后,李昌福被授予了革命功勋奖章,李昌福的家庭也被评为老屋主。
文化遗存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根基是家族文化,家族文化的标志就是祠堂,祠堂是一个家族的精神核心、家族的精神家园。为了世世代代的李氏子孙知其根、思其源,群前田村民在民国时期建起了宗族祠堂,里面供奉着李氏祖先的灵位,还记载着李氏家族的建家史与家规祖训。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有的宗族祠堂被拆除。2010年,为了缅怀祖先恩德功绩,更好地尊贤祭祖,村内的李氏子孙集体筹资在原址上重新修缮宗族祠堂。在以孝为行、以敬为心、以诚为本、以勤为径的家族传统观念影响下,村里至今已培养出10余名大学生。
[page]风俗民情
群前田村以前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过公期,家家户户都要广邀亲戚、朋友、朋友的朋友乃至陌生人,来到自己家里大吃大喝一番。村民们平时舍不得花钱,存下钱来过公期摆酒席,许多家庭整一年的收入几乎都花费在公期的吃喝上。不少村民的生活是越办公期越穷,越穷越办公期,进入了生活的怪圈,如此往复。2009年2月,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和市、区宣传部门、三江镇委镇政府的宣传教育和联合倡议下,群前田村民积极响应在农村开展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过文明“公期”活动精神要求。从这之后,每逢农历二月初九,村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大吃大喝,大摆酒席,而是通过举办排球、篮球邀请赛,邀请邻村代表队以参与文体活动的方式过文明“公期”。2010年春节期间,群前田村承办了镇委、镇政府主办的过文明公期系列活动的“迎新春树新风排球邀请赛”与“农村妇女拔河赛”,活动吸引了近1000多名村民前来观看,取得了良好效果。村民们不仅在佳节之际欣赏精彩的排球赛,还可以漫步在美丽庄园里悠然自得。群前田村民希望把这项文体活动继续举办下去,让它成为一项持久性的民间文娱活动。
创建生态文明村
2009年,群前田村作为美兰区重点文明生态村开始创建。市、区文明办和镇委、镇政府从思想动员到资金投入都给与大力支持。村民积极响应,热情高涨,齐心协力地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
科学指导创建,提升人居环境。在创建工作中,镇委、镇政府在精心规划、细致布局的前提下,始终坚持农民群众的创建主体地位不动摇,通过组织参观学习、舆论宣传、典型示范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教育农民群众自觉克服传统的“等、靠、要”思想,树立起“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创建为人人、人人为创建”的理念,把群众蕴藏的智慧开发出来,力量凝聚起来,参与创建的热情调动起来,鼓励农民群众参与创建,踊跃献计献策,捐款捐物,清理垃圾,改水改厕,建环村路,浇筑小径,种树植草,建设球场。一年来,在市、区财政支持15万元创建经费的带动下,村民筹资30多万元,投工投劳3860个,清理垃圾16车64吨,拆除残墙断壁160平方米,修建挡土墙220米,利用本地石料建特色护栏220米,修建休闲点4个,建排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高尔夫训练场,绿化1200平方米。这些创建工作改善了村庄环境,昔日落后老旧的村落变成文明生态的美丽庄园。
因地制宜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经济的发展,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确保农民的收入稳步增长。因此,镇委、镇政府结合群前头村实际,引导村民利用村庄人少地多、土地肥沃的自然优势,大规模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现种植橡胶60亩,香蕉150亩,胡椒10亩,槟榔10亩。规模化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给村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以橡胶为例,2010年橡胶干胶8元多一斤, 60亩橡胶每亩年收入近3000元。香蕉收购价格约每斤1.6至2元,每株香蕉可获60—80元收入,每亩年收入近6000元。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同时,镇委、镇政府指导村民结合村庄优美宜居宜游的环境优势,发展特色庭院经济和农家乐旅游,多渠道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健全制度管理,争创一流村庄。群前田村坚持“一手抓创建,一手抓管理”。通过健全机制,民主管理,把文明生态村的管护工作纳入制度化、经常化轨道,确保创建成果长效化。因此,该村制订了村规民约、卫生公约、文明公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和村“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度等,规范了村民的行为,实现了常年管理不间断、专人管护不放松,使该村走上科学规范民主管理轨道,达到建管并举的良好效果。创建生态文明村以来,村民们和睦相处,不搞封建迷信,消除了农村陋习,也没有盗窃、聚众赌博、打架斗殴、无贩毒吸毒、无刑事案件等现象发生。
经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到2010年9月,群前田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取得明显成效,经济有了发展,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如今的群前田村是文明生态庄园,宽阔的环村大道,幽静的庭院,典雅的凉亭,挺拔的椰树,碧绿的荷塘,广阔的芭蕉林,曲折的小径,还有那温暖的阳光和醉人的清风,让每一个置身于此情此景的人仿佛沉浸在一座美丽童话般的庄园之中。同年9月,海口电视台“金花进文明生态村”节目组,曾来群前田村进行现场拍摄活动。通过媒体的宣传,群前田村的创建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较好评价,也提高了该村的知名度,为推动海口、美兰城乡旅游国际化打下了基础。
领导关怀
2010年4月20日上午,美兰区2010年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动员会在三江镇政府隆重召开,省文明办主任苏秋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鸥,在区长李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吴英梅、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宗英、副区长裴克波等领导的陪同下,参观群前田村文明生态村,指导创建工作。同年4月27日,市委宣传部部长刘庆声、张欧副部长在区委书记吴川祝、区委宣传部长朱宗英的陪同下,来到群前田村考察该村文明生态村建设情况,并提出创建工作意见。同年6月9日,海口市新闻工作颁奖会议在三江镇召开,与会的市、区宣传部、文明办的领导及海口广播电视台、海口晚报社记者,应邀参观群前田文明生态村,一同感受美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