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泉河红岭水利枢纽工程效果图 本报记者 史瑞丽 摄
为解决琼东北地区干旱缺水难题,1965年,水利部在海南进行全岛水利规划时第一次提出在万泉河上兴建水库,海南省相关部门先后就此问题进行过多次研究,构想从水资源丰富的万泉河流域调水。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2月28日,海南省万泉河红岭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正式开工。
□本报记者 史瑞丽
依托原生态:
将打造成田园风光及生态旅游新景区
建成后的红岭水利枢纽工程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年均可提供约1亿立方米城乡供水,灌溉农田137.20万亩,受益地区涉及屯昌、文昌、琼海、定安和海口五个市县,可加快推进我省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和当地新农村建设;可将下游加积镇和博鳌镇的防洪能力由20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若与牛路岭电站联合调度,可将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
枢纽电站总装机4.26万千瓦,年发电量约0.99亿度,除满足当地用电需求外,还可向省网输送,是最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和清洁能源,对稳步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成后的红岭水库将依靠原生态、秀丽的田园风光和独特的山水风光,成为“田园风光”及“生态旅游”的又一个新景区。
保护生态:
将建5000平方米热带雨林植物示范园
红岭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坚持“三同时”原则,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运行。对生产污水设置每小时64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系统,实现全部回用;生活污水经三级化粪沉淀及人工湿地生态净化后,用于道路降尘或绿化,最终达到零排放;对所有开挖裸露面进行生态复绿;对淹没区的珍贵树木、古树进行移植。工程建设中,针对水利工程需大面积开挖边坡淹没区面积广的特点,采取污水处理、生态护坡、弃料利用等措施保持水土与环境。
施工方将红岭水库淹没影响区内的名贵及当地特色植物进行移植至枢纽区,作为景观树木进行绿化,既保护了树木又美化了环境,将规划建成一片5000多平方米的热带雨林植物示范园。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