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牌鸡屎藤
为什么叫鸡屎藤,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这种藤叶手揉碎后有股鸡屎味,因而得名。起初以为鸡屎藤只是一种民间的叫法,但记者翻阅资料后发现,鸡屎藤,本来就是它的名字。
据197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海南岛植物志》记载,鸡屎藤(paederiascanders),为茜草科鸡屎藤属。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海南从东到西均有分布。茎长3至5米,无毛或近无毛。叶对生,近革质,具长柄,形状变化很大,卵形、卵状长圆形至披针形,长5-9(15)厘米,宽1-4(6)厘米。
鸡屎藤的药用,也是确有依据的。据《海南岛植物志》所载,鸡屎藤花和叶可治蜇伤,将花和叶锤碎敷患处,功效显著;又可治疗冬季的冻疮;茎和叶治小儿疳积、支气管炎、肺结核咳嗽;治肝炎、痢疾、风湿骨痛和毒蛇咬伤等。因其有药用功效,海南一些地方的百姓也喜欢用鸡屎藤来直接煮水喝,或制成龟苓膏状透明的糕来吃,达到消炎降暑的作用。
今年2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海南药用植物现代研究》一书中,对鸡屎藤也有专门介绍。这本书也特别说明,书中所选植物都是已有过“化学成分或药理活性研究的。”根据此书所述,鸡屎藤花茎、叶和根药用,有祛风活血,止痛解毒,消食导滞,除湿消肿及治疗毒虫蜇伤之功效。主治风湿疼痛、腹泻痢疾、脘腹疼痛、气虚浮肿、头昏食少、肝脾肿大以及瘰疬、肠痈、无名肿毒、跌打损伤。
有趣的是,这本书还告诉说,日本科学家通过气相色谱还对鸡屎藤释放的气体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气味的主要成分有COS、CS2和SO2,主要含硫有机成分CH3、SCH3和CH3、SSCH3,这说明了鸡屎藤类鸡屎味的原因,材料原味不佳,却能被制成美味的健康食品,这可见海南百姓就地取材,创造利用的智慧。特约记者王仪
鸡屎藤粑仔从何时兴起,本省各地的饮食普及程度如何?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全省各个市县都有人做鸡屎藤粑仔来吃,而琼海、文昌、万宁等市县最为普遍,除了自家里做来吃外,主要是将它作为风味小吃来经营销售,在街头随时随意可以买来吃。在琼海,鸡屎藤粑仔更是众多甜品和夜宵摊店的主打产品,一些高档的餐厅酒楼还将它列为特色甜品专门向外宾推介。因为琼海鸡屎藤粑仔生意好,有些人靠经营鸡屎藤宵夜摊档还发了小财。近年来一些琼海人纷纷外出到万宁、陵水、五指山、三亚等地开起了鸡屎藤粑仔甜品店。白沙、澄迈等地也有人来琼海学习制作鸡屎藤粑仔,想把这个生意带到当地。
至于鸡屎藤粑仔形成的历史现还无据可考,琼海、万宁许多上年纪的老人都说他们的曾祖母一辈就开始做鸡屎藤粑仔了,他们小时候都有跟着曾祖母做鸡屎藤粑仔来吃的经历。按其说来我们能推定的时间不过百余年,即可追溯到清朝末年,但大家普遍认为鸡屎藤粑仔的历史还要更长久。琼海市原党史办主任陈锦爱说,目前他在旧琼东和乐会等相关县志上都没有查到有关鸡屎藤粑仔的记载,他希望省内热心人士一起来探讨,让鸡屎藤粑仔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不雅的名字,却有绝佳的味道。这是海南最具乡土气息的小吃——鸡屎藤粑仔,在海南居民房前屋后,田头山区随处可采到一种野生的蔓生植物鸡屎藤,经过手工制作,制成爽口健身的鸡屎藤粑仔——白色的椰奶汁中露出粒粒翠绿的小疙瘩,甜丝丝,粘滋滋,带点咬劲,有美食家评价它“色形香味都很迷人,真是一种绝妙的点心!”而对许多海南人来说,鸡屎藤粑仔,意味着童年,意味着母爱,意味着深深的家乡情、故土恋。
在海口居住的十年间,我曾多次走过新民西路,那条被海口人称为西门的地方。提起西门,人们通常会立马想起那里的牛腩饭,其实那里卖的另一样东西在海口也比较有名。呵,这种东西还有一个挺不雅的名字,叫鸡屎藤。
海口西门的店家用鸡屎藤的藤叶与大米相混磨碎成粉,或者添加些生粉加工成粗面条现场卖。每回路过那里,看着店家摆在路边小桌上那晒得蔫蔫的鸡屎藤叶子,再想着它的“芳名”,口腔里常会泛起一阵苦味:用这种东西做的食物,能好吃吗?若不是这次采访,也许我会一直这样对鸡屎藤误会下去。会遗憾地错过认识和品味一个独特的海南民间小吃的机会。更惭愧自己作为一个海南人,却不了解被海南人这么普遍喜爱的鸡屎藤——
八年前,一位土生土长的海南厨师用鸡屎藤这种山野乡间常见的植物为原料,做出的“鸡屎藤粑仔”,荣获“中华名小吃”称号。琼海人至今仍有农历七月初一吃“鸡屎藤粑仔”的习俗。那一碗热乎乎、看似“不起眼”的鸡屎藤粑仔,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既有海外乡亲思乡的情思,也有母亲深深的爱子之意。鸡屎藤粑仔对许多海南人来说,意味着童年,意味着母爱,意味着深深的家乡情、故土恋。
鸡屎藤被当作“土参”
没想到被我因其名误会了这多年的鸡屎藤,却能打开许多海南人记忆的闸门,牵动着他们的情思。一聊起它,不同年龄段的人,几乎都会深情地回忆起母亲和奶奶。回忆小时候帮着妈妈和奶奶舂米磨粉,做鸡屎藤粑仔的情形。
我因在以外来移民为主的农场长大,小时没有母亲制作鸡屎藤食品的记忆,所以理解“鸡屎藤粑仔”颇费了我一些功夫。现代汉语词典里的“粑”是饼类食物的意思。但海南人说的“粑仔”(海南话音bo,gia)其实是一种类似北方面疙瘩那样的东西,只是比面疙瘩要小要薄一些,且它是用混合鸡屎藤的米粉捏出来的。
为什么海南的妈妈和奶奶们爱用鸡屎藤做东西给他们的孩子孙子吃呢?据很多人回忆说,民间普遍认为鸡屎藤具有清热解毒,清凉补血的作用,认为吃它可以强身健体。据海南本土作家李高兰回忆,过去艰苦年代,缺少营养品,鸡屎藤被当作为“土参”,病人动手术后,或者月子里的产妇,常靠它来滋补身体。而对当时的娃娃来说,鸡屎藤粑仔可就是一种难得的美味了。那时哪有什么零食吃,乡下甚至连糖都难得有。但凡能搞到一些红糖,母亲便一定会去摘来鸡屎藤,做粑仔给孩子吃。
“奶奶的爱,妈妈的爱,都在那一碗粑仔里了”。一位40多岁,不善言辞的谢先生用这句朴实的语言表达他对鸡屎藤粑仔的情感。他的奶奶是文昌的一位留守女人,丈夫一去不返,老人守着儿子和孙子过了一生。如今奶奶已去世,他发现关于奶奶的记忆中,与奶奶一起舂米做鸡屎藤粑仔的情形,非常难忘。他和妈妈压杆舂米,奶奶躬着腰,小心护着碓臼,不让米花四处飞落,这一幕清晰如昨。
[page]牛腩
猪血
抄海螺
档口招牌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