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寻访琼崖革命遗址:澄山迈水发春华
寻访琼崖革命遗址:澄山迈水发春华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王吉拉    2011-05-28

中共邓仲支部:开创澄迈革命新天地

 

  澄迈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邓仲支部,85年前在澄迈中学成立

  5月20日,原中共邓仲支部旧址已修缮一新。本报记者苏晓杰摄

  澄迈县第二小学校园,书香缭绕已百余年。一座青砖瓦房在林立的高楼簇拥下,显得格外古朴低调。屋檐下,光绪年间所题“金江书院”四个红色大字,静静俯视着嬉戏的孩子们。

  85年前,这里是澄迈中学。一排青砖瓦房是其“头门”,中共邓仲支部就在“头门”后成立。彼时的澄中,和“金江书院”一般“红”,除了教书育人之外,已然成了澄迈地区传播马列主义的主阵地、共产党人活动的核心基地。

  洋溢青春气息的琼崖学子,从青砖瓦房的书斋,抬脚迈进红色世界。革命火种,从此激情传递……

  真理在学生中传播

  “那时,我们澄迈有个小姑娘,在读澄中时,就加入邓仲支部,还是宣传委员呢,那年她才19岁。很了不起!”谈及那段飘摇动荡的岁月,澄迈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王邦照感慨不已。

  他说的“小姑娘”叫林茂芳,澄迈县一名普通的农村女孩,19岁。林茂芳以柔弱之躯,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共邓仲支部。

  这条路,在那个年代,不是什么人都能有勇气、有觉悟去走的。是什么力量,让正值豆蔻年华的林茂芳坚定地追随一个新生的政党?

  1926年3月的一天,一位刚来报到的新教师出现在澄迈中学。校园内书声琅琅,和往常没有什么两样。没有人想到,这个人的到来,会让这块土地变了颜色,会让许多人的命运发生巨变。

  他叫陈垂斌,受中共琼崖特别支部委员会的委派,和随后陆续到来的王业熹、郭儒灏等共产党员一道,到澄迈中学工作。他们以老师的身份作掩护,秘密培养和发展党员,筹备成立党支部,为长期处于黑暗中的澄迈人民引路。

  教室的一隅,林茂芳学习刻苦,思想进步。老师们传播的马列主义,她分外感兴趣。经过培养,她最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和林茂芳一样,短短几个月,当地30多名热血青年入党。

  红色浪潮涌动澄迈大地

  1926年6月的一天,澄中“头门”后一间不起眼的厢房内,30多颗红心汇聚在一起,谋划着澄迈历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成立澄迈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邓仲支部,“邓仲”取“澄中”谐音。陈垂斌任书记,委员有陈垂斌、欧赤、王业熹、郭儒灏、林茂芳。

  支部5位委员中,4位受上级指派从其他市县来到澄迈。只有林茂芳是澄迈人,还在读书就当了宣传委员。“当时林茂芳刚入党不久,还是学生,让她做支部委员,一方面说明党支部思想开明,另一方面说明她的思想觉悟、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超过了同龄人。”澄迈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孙中积认为。

  这个时期,澄中学生会、金江地区革命同志会、妇女解放协会、澄迈“学生军”、澄迈学生联合会、农民协会、农民训练所和金江木匠工会、小贩工会、缝纫工会、理发工会等工人组织,在邓仲支部的领导下,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

  期间发生的择师运动,更深入推动了澄迈革命。当年12月,澄迈中学校长何仁楷、教务主任李日芳,因反对学生运动,被学生赶下台。邓仲支部陈垂斌被学生拥护继任校长,王业熹任教务主任,郭儒灏任训育主任,学校领导权自此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次年初春,国民党反动县长撤销陈垂斌校长职务,转而任命反共分子为校长,激起全校师生公愤。罢课、游行示威、演讲、散发传单,愤怒的学生最终推倒县长公案,大闹公堂。

  从血雨腥风中爬起

  “邓仲支部全盛时,党员达69名,甚至在国民党县政府机关里也建立起‘特别党小组’,吸收国民党积极分子加入共产党。”孙中积说。

  灾难在1927年4月25日拂晓来临,澄迈笼罩在血雨腥风中。国民党反动派抓捕200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除少数人被判刑坐牢外,全部遇害。邓仲支部遭到严重破坏而解体。

  林茂芳没能隐藏太久。两年后,她不幸被捕,在金江镇一处荒岭上英勇就义,年仅22岁。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邓仲支部虽遭到破坏,但烈士们的鲜血没有白流,更多的革命志士没有被吓倒,反而前仆后继,英勇地投入到党的事业中去。大屠杀过后仅仅几个月,澄迈地区的党支部就发展到10多个,并有了统一而坚强的党的领导核心——中共澄迈县委,革命斗争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本报金江5月25日电)
[page]
 

烈士鲜血换来今天幸福 后人珍惜眼前生活

  采访札记

  烈士鲜血绽新花

  烈士的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历史不会忘记,澄迈人民不会忘记。

  中共邓仲支部成立旧址,一座青砖瓦房,在群楼环绕中,静穆,肃立。

  瓦房内,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每一块木料、每一片瓦,大家都小心搬运。县委党史研究室要求他们在“七一”前按时保质完工。工人们说:“不用他们强调,这个工程不同于一般,我们一定按时完工,一定确保质量。”

  我们来到邓仲支部宣传委员林茂芳烈士的家乡澄迈金安农场潭烈村。村广场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每到下午4点半,总有一群人在这里开心相聚,打排球,做运动。“不管老的少的,我们都喜欢来玩。”有村民说,现在村里靠种橡胶、槟榔等等,收成好,收入多了,风气也更好了,原来赌博、斗殴等不良现象,如今都极少见了,越来越多人热爱运动,整个村的面貌大大改观。

  记者在村里采访,一提起革命先烈的英勇壮举,很多村民都争相谈论,引以为豪。村民们告诉记者,潭烈村是革命老区,在林茂芳之后,村里有不少人追随她的脚步,加入共产党或者追求进步,参加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此,潭烈村也常常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和烧杀抢掠,据村民说,杀人最多一次,曾有7位村民一天内遇害。可是,潭烈村的秘密斗争从未停止过。

  那一段光辉历史,更加让村民们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共同创造幸福生活。本报记者胡续发陈耿(本报金江5月25日电)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