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的甜点虽然不如糖水名气那么响亮,但同样风味独特。喝早茶、喝咖啡、喝老爸茶时,这些甜点必不可少。本报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被列为“中华名小吃”的海南风味小吃“薏粑(音,海南方言)”。
薏粑,在琼海、文昌一带农村,是逢生日、嫁女儿、7月半鬼节才会做给自家人吃的,或是新居入屋和孩子满月等喜事,都要送一筐或一担薏粑以示祝贺。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文昌时,当时的县政府就用薏粑招待总理,总理品尝后大为赞赏。
刘阿姨,家住海口最古老的市井--“水巷口”的一幢旧式骑楼里。刘阿姨本不是海口人,是正宗海南琼海人,20多年前嫁给了海口人唐大叔,从此,把琼海、文昌一带百姓做“薏粑”的好手艺也带到了唐家。
30多年来,刘阿姨坚持用琼海最传统的方法做薏粑。买最有揉韧性的糯米回家浸泡,研磨成粉,滤水压干,做成100%的糯米面团,刘阿姨说,这样的作法和市面上一些人买干糯米粉掺面粉做的外皮相比更有劲道,而且容易保存,在常温下存放一个星期,吃的时候加热一下,绝对不会有馊味。
做薏粑的“托底”,刘阿姨坚持用琼海人喜欢用的黄芭蕉叶。黄芭蕉叶肥大,质地柔嫩,做托底结实,整个薏粑烹煮的时候不会散开,用阿姨的话说是:不会“飞”掉。吃过刘阿姨做的薏粑后,周围的居民都是赞不绝口。
上世纪80年代后,海口的一些大排档率先把薏粑摆上了餐桌,随后一些高档酒店也把燕粿作为特色小吃搬上餐桌。薏粑采用大米和糯米混和,馅料采用椰子丝、花生、油麻、白糖等,由于极富海南地方特色,现在不少餐厅都把薏粑作为饭前甜点。何子桂在琼海昌隆饭店推出的海南薏粑小吃,皮滑肉粘,馅料香甜,颇受游客欢迎。他制作的海南薏粑也获得了“中华名小吃”认证。何子桂介绍说,他制作的薏粑采用大米和糯米混和,馅料采用椰子丝、花生、油麻、白糖等。(本报记者 王燕珍 摄影报道)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