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众多少数民族分布在祖国各地,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地处在偏远的欠发达地区,在都市化发展的环境下,各少数民族悠久的文化与传统越来越被人们忽略和遗忘。
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继承与发展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探访之旅,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支持下,将历时12个月,自驾行程约1万公里,对12个分布在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黎族、藏族、白族、纳西族、傈僳族、独龙族、瑶族、侗族、苗族、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进行探访。借助于易图通导航地图细致到“村村通”的超强实力,指引我们走进最偏僻的村落,用行动去探寻、去关注、去传播少数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让更多的人关注。
易图通天下 四海民族情----------海南黎族文化探访之旅
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
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
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
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
芋魁偏可饱,无肉亦溪伤。
海南在我的印象中是美丽的,犹如一幅画:椰林、沙滩和轻轻拍打礁石的海浪;海南在我的印象中是神秘的,因其岛上的黎族先祖早在五千年前就开疆僻壤,传承文明。读着苏东坡的诗,对这座神奇的海岛满心向往——除了风景,还因为世代身居海岛的黎族人。
黎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远古时代,黎族人的先祖就在以五指山为中心的山谷坡地、山间盆地结茅为屋,刀耕火种,繁衍生息。黎族的“黎”不是本民族语,而是汉族人对黎族人的称呼。 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琼中、保亭、白沙、昌江、乐东和陵水等地。在这些地方,依旧保留着黎族人的传统文化:“三月三”爱情节的欢庆、纹面绣身女的传奇、如化石般原始的船形屋、香浓的米酒、黎族姑娘身上漂亮的黎锦和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黎族陶艺……为了探寻黎族文化的精华,我们跟随易图通的导航,走进海岛,走进大山,走进村寨,走进黎族。
经过4个小时的飞行,航班终于在海口机场着陆了。自此,我们便开始了探访黎族文化之旅。此次,我们选择的是自驾驱车方式,因我们所选择探访的黎族居住在非常偏僻的村落,我们只好依赖易图通导航电子地图的“村村通”功能来引导我们进入神秘的黎族村落。
第一天从海口到儋州,相距148km。走市区、上西线高速、转省道去儋州,都是陌生的路,又赶上修路,路况非常差,如果不是看到导航仪上真实存在的道路,我们是无论如何都不敢继续前行的。在崎岖的路面上狂奔,SUV的发动机护板都被颠掉了,3小时后,导航将我们引导到了当晚要下榻的儋州白云新天地酒店。
之所以选择在儋州过夜,是因为这里有个与诗有关的历史。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62岁的苏东坡被贬为琼州别驾。他的住所就在儋州,名曰“载酒堂”。苏东坡便在载酒堂里给汉、黎学子讲学授业,传播中原文化,与黎族人同吃同住,生活得安乐自在。苏东坡的诗中有云:“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地舆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如此洒脱,如此懂得生活,难道是受了黎族人的感化?
海南黎族文化探访之旅
一夜的美梦过后,用罢早餐,一行人整装待发。从儋州到昌江县王下乡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走225国道——705县道,全程88.5km;另一条是绕行西线高速——705县道,总里程122.5km。由于225国道全线修路,如果走近路反倒会耗费更多的时间,于是我们听从了易图通导航地图的规划,选择了后者。中午我们顺利抵达昌江县城王下乡乡政府。
好客的乡干部已经为我们安排了一顿黎家美食。除了一些能叫上名的蔬菜以外,还有“白花菜”、“雷公根”、“雷公笋”等这些我们从没吃过的野味。还有一道特色菜肴——鱼茶,这是黎族人的风味食品。据说鱼茶味酸甜而芳香,咬食时柔软且稍韧,令人气爽神清。不过我们都没敢吃,生鱼和米泡在一起,看着还是有些奇怪。
黎族人生性好客,家有来客,必以酒相待。黎族人酿制的浓汁米酒称为“biang”(我们光辉灿烂的汉字实在无法准确写出黎族这个发音的字)酒,酿酒饮“biang”已是黎族人的喜好。酒已备好,我们此行有口福了。米酒味纯,“biang”酒味美,咂一口“biang”酒,汁浓、味甜,润喉一线,口感极佳。因为还要赶路,所以我们只稍尝了些,不敢再喝。
这次我们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是中国最古老的“化石村”——洪水村。这里依然留有黎族原始的茅草屋和神秘的纹面绣身女。洪水村地理位置非常偏僻,位居深山,是黎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之一。虽然洪水村距离王下乡只有10.5km,但是山路非常狭窄,崎岖蜿蜒,这条村级公路在google地图上已经不存在了,只能从卫星图片上看到一条细细的线,而且这是通往洪水村惟一的一条路。我们还能到达吗?令我非常惊讶的是,导航地图竟然清晰地规划出了行驶路线,沿着只能单车行驶的山路缓慢行进,我们顺利抵达这个黎族的原始村落。
视野在一处急坡之下豁然开阔,一大片绿色捧着一簇白色的平房倏然出现,那里便是洪水村了。继续前行,一群簇拥在一起的茅草屋跳进了我们的视线,洪水村是王下乡所辖的最具原始气息的一座黎族村落,这里的民风淳朴,传统的茅草屋在这里保存得非常完整。茅草屋也称为“船形屋”,是黎族人的传统住宅,也是黎族最古老的居所。相传黎家祖先从大陆乘船漂洋过海而来,靠岸后,由于荒无人烟,只好将船翻过来当做屋顶,再盖上稻草,做成茅屋来遮风避雨。后来便演变成了以茅草为顶、竹龙骨附泥为墙的茅草屋。在洪水村,我们见到了离地架起的茅草屋。这种茅草屋由木桩架离地面,人居其上。另一种茅草屋直接建在地面上,相邻成排,但并不规则。这里的茅草屋有门无窗,内部比较昏暗,但梁脊处的墙大多并不密封,这样可以左右通风,而且一般的茅草屋都在两端开门,所以内部通透,并不潮湿。亲身走进茅草屋,也是我们此行最大的收获。黎族人的先祖就是在这样的屋子里世代生活,生生不息。现在,许多地方都很难见到这种茅草屋了,为了改善黎族村民的居住环境,政府已经投入资金为黎族同胞建造了砖结构的平房。
海南黎族文化探访之旅
在一处茅草屋中,我们见到了几位纹面绣身的老人,两道浓重的平行线在老人的面部构成图案,尽管岁月沧桑,却无法抹平纹身的痕迹。黎族纹身多出现在女孩面部,而且古已有之。宋代赵汝适撰写的地理名著《诸蕃志》中曾记载黎族“女及笄即黥颊”。笄,古代特指女子15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及笄”即成年的意思。所以至少在宋代黎族女孩就有纹面的习俗了。黎族妇女纹面绣身的原因很多:一说纹面是为了让祖先认得自己,以便灵魂归宗;另一说纹面是将美貌毁掉,以防止土匪强抢、以纹面绣身躲避灾祸,免受乱世之殃。我更愿意相信前者,因为这个传说有图腾之美。我们也特意询问了老者纹面的真正原因,老人的回答是:“当年怕被日军抓走。”好在解放后,太平盛世,黎族的女孩已经不再纹面绣身了,因此,现在有纹面绣身的黎族女性大都已经年逾古稀,而且人数已经不多了。
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颇具原始气息的洪水村,满怀期待地赶往我们此行的第二个目的地——保突村,去探访那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陶艺。虽然导航地图显示只有74.5km的路程,但面对着仅仅一个车道宽的盘山村路和偶尔出现的岔道,还是让我们怀疑是否能按时到达。直到耳边响起“你已到达目的地附近”的声音,才让一颗悬着的心稳稳落下。
海南黎族文化探访之旅
黎族文化的神奇,在于它世代相传的沿袭。比如黎族的手工制陶工艺,就是黎族传统沿袭中的又一个奇迹。黎族原始泥条盘筑制陶技艺是新石器时期的产物,一直相传至今,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大坡地区传承得较好。2005年,该制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江县石碌镇保突村今年85岁高龄的羊拜亮老人是这项技艺的传承人。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保突村,但是在村里寻找制陶老人的住所却费了一番周折。老人已逾耄耋之年,加上腿疾严重,已经无法继续制陶了,她把制陶的传统技艺已经传给了孙媳妇阿芬。如今,阿芬是保突村技术最好的制陶师之一,也是保突村委会为数不多的制陶师。阿芬给我们介绍了制陶的过程:挖陶土、晒陶土、舂陶土、筛陶土、和泥、制作器底、搓泥条、泥条盘筑、制坯、摆放陶器、露天烧陶,整个过程大约需要半个月的时间。烧制完毕的一件件陶器尽管造型古朴,陶器内外黑斑点点,但仍不失为古色古香的手工艺品。更让人惊叹的是,这样的陶器在数千年前早已被黎族先人制作和使用。它们忠实记录着黎族的生活习俗及原始制陶史,犹如一部“活历史”抑或是一块“活化石”,真实折射出黎族人民的智慧与聪敏。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烧陶技艺需要继续传承下去。
离开保突村,虽然已经结束了我们民族探访活动的首站——海南黎族文化探访之旅。但是仍然有201.8km的路程要走,我们得赶往三亚返程,在赶往三亚的路上,正好可以整理一下被感情沉淀的思绪,稍事休整后好赶往下一站——拉萨。
短短几天的探访,让我们对这个古老的民族产生了某种不舍,一如黎族人对海岛的依恋,这种感情在我们即将离开的一刻变得更加凝重,希望我们能用点滴的笔墨唤起更多人对这个民族的关注!
当我们将导航仪设置到探访之旅的第二站——青藏高原的布达拉宫后,我猛然回头看到了身后村头树上迎风飘动的“福”字,想起了曾经看见的那块门牌“王下明天会更好”,我们深深祝福黎族的明天会更好!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