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南糖业发展曲折 糖企产能利用率不足40%
海南糖业发展曲折 糖企产能利用率不足40%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蔡于博    2011-06-12

  食糖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作为全国六大主产糖区之一,近几年海南糖业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

  “近四年来,海南省糖业经历了历史罕见的惊涛骇浪式的变化,概括起来就是:蔗、糖产量大起大落,产业地位备受质疑,企业改革继续深化,产业发展峰回路转。”6月10日上午,黄树锐在省糖业协会第六次全体会员大会上说。他刚从省糖业协会第五届理事长的位置上卸任。

  事实上,虽然海南省蔗、糖的工农业年总产值目前只有约30亿元的规模,但糖业不仅直接关系到贫困地区数十万农民的“吃饭”问题,还关系到1万多制糖企业职工就业和主要产糖市县的财税收入等一系列问题。

  业界呼吁,尽早化解制约海南省制糖业发展的“两低一小”(单产低、糖企产能利用率低、糖厂规模小)的矛盾,尽快转变海南糖业发展方式,已成当务之急。

  长期以来,海南省甘蔗单产平均只有2.5吨-3吨/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70%左右。海南日报记者 李英挺 摄

  亩产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70%

  甘蔗制糖业作为海南省传统的、具有区位优势的、产业链较长的产业,在海南省近一半市县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介绍,海南省甘蔗单产长期以来平均只有2.5吨—3吨/亩(专业户种植的亩产一般逾5吨),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0%—70%左右。

  黄树锐分析说,海南省甘蔗单产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广大蔗农广种薄收的观念和因循守旧思想积重难返、难以克服,不愿意或者是不善于接受新生事物、接受新技术。

  可喜的是,近4年间,海南省的蔗糖产量虽然严重下降,但甘蔗生产和制糖生产的技术进步在不断推进。在甘蔗生产方面,良种良法的推广工作取得较大成效,良种比例已逾75%,西部大多数地区蔗糖分已达到或接近全国先进水平,北部蔗区甘蔗蔗糖分偏低的状况也得到一定的改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自2010年起所承担的农业部的科研项目“甘蔗脱毒种苗”和甘蔗综合高产措施研究与推广成果斐然,已帮助海南省建成几个亩产8吨以上的千亩甘蔗基地。

[page]

  糖企产能利用率不足40%

  省糖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2008年榨季,全省甘蔗收获面积119万亩,甘蔗工业产量431.68万吨,产糖量51.67万吨,蔗、糖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然而2010/2011年榨季,全省蔗、糖产量突然“变脸”,蔗、糖产量分别比2007/2008年榨季减少2倍多。

  据统计,2010年海南甘蔗种植面积85万亩,比2009年的105万亩减少20万亩,减幅近20%。由于持续时间达半年的干旱气候导致很多蔗苗无法下种,失收面积约17万亩。海南实际甘蔗收获面积约65万亩,工业总产量约184万吨,生产白砂糖约23万吨。而上个榨季,海南糖企共生产白砂糖31.81万吨。

  “这种大起大落的变化,在海南省糖业史上实属罕见,其原因主要是原料甘蔗比价偏低、自然灾害接踵而至,个别产糖市县政府对糖业生产放任自流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黄树锐认为。

  省糖业协会秘书长李京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蔗源严重不足导致海南大多数制糖企业“吃不饱”,近几年海南省糖企的产能利用率均不足40%,2010/2011榨季甚至不足30%,不但甘蔗种植面积减少、单产低,而且砍蔗成本高、收购价偏低,这打击了农民种甘蔗的积极性;部分制糖企业跨蔗区抢购甘蔗,无序、恶性竞争造成资源的浪费。

  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中国糖业协会日前披露,“十一五”期间,我国糖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兼并重组进展顺利,食糖生产向优势地区转移加快,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多元投资主体的产权结构逐渐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的大型糖业集团发展迅速,食糖生产企业(集团)由“十五”期间的200多家减少到2009/2010年的49家,产业集中度有较大提高。

  在海南,海南省的制糖企业近年来继续深化改革,成效渐显,比如儋州椰威糖业公司于去年7月被洋浦南华糖业集团整体收购,通过改制重组焕发生机。目前全省制糖企业正常生产的共有20家,分属9家企业,制糖产能4.81万吨/日。至此,海南省制糖企业基本上转变为非公经济形式。

  据统计,去冬今春,海南省甘蔗种植面积有望恢复至约100万亩,甘蔗工业产量有望恢复至300万吨左右,产糖量将恢复至35万吨左右,蔗、糖产值有望突破40亿元。

  尽管海南省糖业产业发展峰回路转的势头初现端倪,但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应当借势推动海南省糖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省糖业协会第六届理事长王达洲说,海南省甘蔗生产方式应当从“千家万户”向产业化、规模化转变;原料甘蔗来源从主要依靠面积向以稳定面积为基础、重点提高单产和蔗糖分转变;蔗农经济收入从单纯依靠甘蔗向追求蔗田综合性的收益转变;制糖企业体制从“单枪匹马”向集团化发展;制糖生产管理从粗放的传统模式向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转变;制糖企业经济效益从单纯依靠制糖生产向制糖与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并举转变。

  “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努力提高甘蔗的单产和糖分,协会应当向广大蔗农灌输这样的观点:甘蔗要不就不种,要种就要下功夫种好,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高产、高收入,才有经济效益。”李京认为。(记者 梁振君)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