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海河城四位一体,生态环境助推三亚发展
山海河城四位一体,生态环境助推三亚发展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王吉拉    2009-08-04
 “生态”一词之于三亚,是一个常常挂在嘴边捧在掌心的概念。挂在嘴边,因三亚的很多殊荣皆归于“生态”环境,认同“生态环境是三亚的生命线,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后劲,走生态环境路,吃生态环境饭,发生态环境财”。捧在掌心,则体现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道路上,唯恐辜负了上天赋予她的“生态”禀赋。
   
   友善环境对城市的回报
   
  三亚的发展轨迹表明,越是走向富裕,就越注重生态;越是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就越大。对环境友善,懂得欣赏和保护,三亚不仅赢得了国内外的青睐,还搭建了城市的融资平台,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为三亚经济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00年,三亚获得“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至今,三亚头上的荣耀包括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首个国际最佳养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
   
  荣耀有先天的自然优势,更有后天的积极争取。早在1990年代初,三亚在公务员工资发放都很困难的情况下,也宁愿勒紧裤带新建污水处理厂。三亚城市环境建设的重点围绕垃圾填埋场及中转站、水源地保护、节能减排、封山育林、杜绝污染、综合整治等方面展开。
   
   2007年8月,一举将冒烟31年的三亚华盛天涯水泥厂爆破拆除。三亚因此每年减少了近2000万元的税收,但市区的粉尘排放量也减少了80%。
   
  如此一来,三亚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7%,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5.03%,绿地率达41.44%,人均公共绿地18.9平方米;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近岸海水水质和地面水水质达到Ⅰ类和Ⅱ类标准。
   
  友善环境也为三亚赢得经济发展的动力。世界小姐总决赛、高尔夫巡回赛、全球化论坛、新丝路模特赛等美丽文化活动纷纷落户,为三亚输送了大量游客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城市发展的后劲。
   
   山海河城四位一体
   
  三亚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要围绕特色城市的要求,充分利用水体、山体、海滩、植被等环境特征,营造山、海、河、城四位一体的独特城市景观。
   
  园林于是精心设计绿地景观。按照“点、线、面”相结合,全面绿化与重点绿化、水平绿化与垂直绿化并举的原则,选择热带棕榈科植物为基调树种,配植常绿阔叶乔木,形成纵横交错、整齐有序、交相辉映的富有南国热带滨海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和完整的绿化系统,城在绿中,城在水中,一街一景,一路一花,各具特色。
   
  林业超计划完成海防林恢复建设总任务。财政安排造林的5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了省下达的3-5年退塘还林任务。此外,自2002年至今,三亚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61300亩。
   
  海洋连续数年开展声势浩大的“蓝丝带”海洋保护行动。以“政府倡导、公众参与、社会推动”为原则,向全社会呼吁保护海洋环境,弘扬海洋文化,共建和谐家园。
   
  水务即将全部完成赤田水库、水源池—福万水库、半岭水库、抱古水库、大隆水库5个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规划技术报告评审。至于污水,随着主城区红沙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等三宗污水处理厂的建成及市区污水管网的不断完善,以及周边地区荔枝沟、海棠湾、红塘湾、田独、南山创意新城污水处理厂的建成投产及配套管网的建设,将全面解决三亚城区及周边地区的污水排放问题,污水处理规模达到24.6万吨/日,部分中水得到回用。
   
  环卫方面,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投入试运行,封闭了田独垃圾场,新建市区金鸡岭路、河西路、南边海路3座垃圾收集转运站,每座日收集转运生活垃圾100吨……
   
   高水平进行城市规划
   
  如今来看,三亚是幸运的。许多城市为发展经济,付出过惨痛的环境代价。三亚没有重蹈覆辙,围绕“生态”,倡导环境意识,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建设同步而系统地推进各项生态保护措施。
   
  生态环境激发释放出的发展力量是如此强大。在城市改造和扩张的进程中,三亚展示出了速度和效率,将一条条道路打通植上花草树木,将一座座公园划定赋予主题,将一片片海滩整治出洁净。那些诸如南山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者,无论他们来自政府还是企业,他们正以自己的思维和方式将超前的环保意识付诸行动。
   
  三亚不惜重金聘请国内外高手对城市进行规划,发现规划稍有不如意,不怕重新修改;三亚每个部门,每个环节都强调规划,努力通过健全的规划及管理制度,平衡自然、社会、文化以及经济之间的健康关系,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亚的这个“生态故事”远没有结束。历时一年之久的《三亚生态市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正筹划全面拉开生态市建设工作的新序幕。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