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非常深刻地指出,中央已作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大战略决策,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也已批准。对海南来说,现在的关键是要抓住机遇、狠抓落实。
最近一个时期,省委书记卫留成就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考察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调研,指出海南迎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如果不抓住“十二五”“十三五”这10年的黄金机遇期,把海南发展上去,那我们就对不起海南人民、对不起党中央!省长罗保铭也多次在调研中要求,全省上下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就是要把抓落实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要抢抓机遇,真抓实干。
抓住未来10年的黄金机遇期,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对海南的要求,在认真总结海南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和把握我省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种自觉回应和必然选择。深刻理解和认识黄金机遇期,这对于我们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加快推动海南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海南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是一种准确科学的判断
“海南迎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对当前海南的形势作出这样的准确而科学的判断,是有着充分的客观依据的。
机遇期是与危险期相对应的范畴。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时期,就是我们所说的机遇期。当“机遇期”前置上“黄金”两字,对一个地方而言,就是对发展带有长远、宏观、深刻影响的最好利好时期了。对于海南黄金机遇期的出现,卫留成同志有一个贴切的比喻:“当前的海南就好比一架蓄势待发的飞机,正在跑道上准备起飞。”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继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后,中央对海南发展给予的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支持,标志着海南发展迎来了“第二次机遇”。2009年12月31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时间表”———“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这表明,未来10年将是海南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起飞期”,是一个难得的加速海南崛起、实现强省之梦的黄金机遇期。
经过建省办经济特区23年的探索和发展,海南当前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特别是近五六年来,海南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海南要突出经济特区的“特”字,努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的指示要求,“重塑特区意识,重振特区精神”,高高举起了“特”字旗帜。按照省第五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海南着力构建特色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东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成果,洋浦保税港区建设、农垦改革、完善省直管市县等重大改革顺利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进入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上升期,使得过去的“十一五”时期,成为海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成为海南经济总量提升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成为海南改革开放攻坚力度最大、体制机制创新最具活力的时期;成为海南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被广大干部群众亲切称之为“黄金五年”。
“黄金五年”为“黄金机遇期”的到来,夯实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起到了坚实的托底作用。如果没有“黄金五年”里高举“特”字旗帜带来的思想大解放,没有“黄金五年”里对海南发展重大战略思路的大胆创新,没有“黄金五年”里扎扎实实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没有“黄金五年”里全省上下坚持不懈的积极争取,就不可能有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就不可能迎来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从“黄金五年”到“黄金机遇期”,充分表明海南黄金机遇期的到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从偶然性来说,它是各种有利发展的诸因素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具有不确定性。从必然性来说,这既是中央关怀海南的生动体现,也是全省上下积极主动创造机遇的丰硕回报。
二、如果机遇意识缺失,“黄金机遇期”就同样有错失之虞
在最近的调研中,卫留成同志多次告诫全省领导干部:要牢牢树立机遇意识,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
为什么在黄金机遇期面前要突出这“三感”呢?这里面包含着一个十分深刻而朴实的哲理,那就是看到机遇并不等于抓住了机遇,拥有机遇也不等于用好了机遇。这方面我们是经历过多次教训的。
翻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海南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海南有过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的辉煌篇章,比如抓住股份制改造的机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实施“一省两地”发展战略,抓住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推进大项目建设,等等。但是,毋庸讳言,我们在发展历程中同样有过不少痛失机遇、贻误发展的沉痛教训。就大的方面而言,1985年的“汽车事件”,使海南岛的开发建设如同疾行的列车嘎然而止,让任仲夷同志1983年的海南“一年起步,二年跑步,三年飞步”的预言,成为可供我们缅怀的精神记忆;1989年的“洋浦风波”,几乎成为丧失机遇的代名词。1993年3月17日,《中国青年报》在《机遇意味着什么?》的大字标题下,依次发表该报记者采写的三篇文章《洋浦,曾经失去》、《深圳,面临挑战》和《上海,一个话题》。“洋浦”一文说,洋浦风波已是旧闻,但由于“洋浦风波”使洋浦开发至少失去了3年时间。面对全国风起云涌的土地批租开发热,洋浦只有满脸苦笑。也是自那时起,“机遇”对于海南人来说,真正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个洋浦的成功,就可以超过深圳”,这曾经是我们的豪言壮语。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带来改革开放新热潮,但是不久随着“泡沫经济”的出现,很快使海南陷入了“三年低迷”,自1995年开始,连续3年海南的经济增长率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就是从那时起,泛起“特区神话”破灭的说法。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遭其殃。”我们很不情愿地以屡次错失机遇的代价,为古诗添注脚。
区域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历史提供的每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都会形成一个残酷的选择机制。在这个机制的作用下,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就能抓住机遇,迅速发展起来;同样,如果机遇意识缺失,懈怠以对,就必然错失良机,使发展一蹶不振,造成历史性的被动,遗恨千古。
这方面,小平同志为我们树起了标杆。他高度重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1992年在视察南方时说:“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也是在这次谈话中,他提出了“台阶式”的发展理论,就是“看起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这告诉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就能实现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这里,抓机遇是发展的前提,上台阶是发展的结果,实质就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可以这样说,机遇意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倡导和树立起来的最重要的发展理念之一,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更新观念过程中形成的最管用的,也是国家和人民受益最大的一个观念。
邓小平关于抓住机遇的思想在事关海南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也有生动体现。1989年4月,正当“洋浦风波”在国内沸沸扬扬之时,小平同志在关于洋浦问题的报告上明确批示:“我最近了解情况后,认为海南省委的决策是正确的,机会难得,不宜拖延,但须向党外不同意者说清楚。手续要迅速周全。”“机会难得,不宜拖延”这八个字,生动体现了小平同志对迅速发展海南的紧迫心情及强烈的抓住机遇的意识。
时间到了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3月9日全国“两会”海南代表团审议会上,这样指出:“中央对海南是关心的……有些事不能再拖了,能办一件我们就尽快办一件,能多办几件就多办几件。”又一个“不能再拖”,道出了总理对海南发展因“拖”而滞后的缺憾之意,也反映了总理对加快海南发展的迫切之情,闻之足以令人震撼,发人深省!
所以,“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大机遇,如果我们发展慢、发展不好将会成为最大的历史错误。”卫留成书记在最近调研时说的这番语重心长的话,值得我们用心掂量。
三、欠发达的省情对于抢抓机遇来说,更多的是挑战
海南是在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建省办特区的。建省办特区,也是为了尽快改变海南贫穷落后的面貌。对此,1990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海南视察时指出:“中央决定把海南岛整个岛作为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这是正确的战略决策”,作出这样决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开放来加快海南的经济发展,使海南尽快地从经济比较落后的省变为先进的省份,进而达到比较发达的水平”。
20多年过去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然而我们现在面对的一个严峻事实是:海南发展的底子仍然薄弱,经济总量仍然较小,处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省情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010年我国GDP万亿元俱乐部已扩容到17个省区市,而海南则刚刚突破2000亿元。目前海南的人均GDP仍然较大幅度地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就是国务院《意见》中所说:“由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目前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
以欠发达的省情对接发展的大机遇,在低起点上按高标准建设国际旅游岛,这就注定了海南的国际旅游岛建设有着非比寻常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海南在抢抓机遇的过程中其实肩负着双重任务,面临着两难命题。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亚欢迎金砖国家领导人致辞时,对海南有这样的描述:“海南正在迈开步伐朝着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的目标前进。”总书记在这里给海南提出了两大任务,那就是“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生态省”。海南兼具生态功能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二重性,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一方面要保护环境,这是一个两难命题。与发达地区相比,海南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有着更多的制约因素,面临着更大的环保与资源的压力。
欠发达的省情容易引发对优惠政策的“消化不良”。这些年来,许多兄弟省区市都不同程度获得国家特殊政策支持,而他们大都具有比海南更高的发展起点和更优越的发展基础。根据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原理,同样的政策,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往往有“好马配好鞍”的效应,吸引更多的发展资源和生产要素,对发展起到加速作用;而对欠发达地区来说,由于自身经济结构不合理、基础薄弱、人才资源不足等,往往造成对政策的“消化不良”,对各种发展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有限,“政策机遇”也就难以抓住用好。在以往的发展历程中,有过不少优惠政策措施是“海南开花,内地结果”的例子,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海南经济发展基础差,政策利用能力有限,而同样的政策在经济发展基础好的地方其效应却能成倍放大。这方面的例子,如后起于海南经济特区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以及其他保税港区等,不胜枚举。
就当前来说,我们要看到上海等地正在研究复制海南“离境退税”、“离岛免税”政策,这就警示我们,在当前国内区域竞争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背景下,任何优惠政策都很难独享。面对国际旅游岛建设机遇的到来,我们丝毫不能有洋洋自得或歇一口气的想法。如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不能抢时间争速度,让优惠政策尽快转变为发展成果,而是雷声大、雨点小,那么海南政策高地的地位,完全有可能被其他省市所实际替代,国际旅游岛带来的发展优势就会失去。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变化,但不变的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格局没有变。当前,区域竞争风起云涌,内地和沿边地区一些新特区、两型综改区纷纷获批,对海南的发展将产生长远而强有力的冲击与挑战。继上海浦东1992年成为首个副省级开发区之后,2009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陕西西咸新区先后成为副省级经济区,还有像浙江、新疆、宁夏等地也在谋划类似的动作,这些新区被盖上了“国”字印,背后是强大的国家支持、实惠的倾斜政策、本地颇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招商资本。这些“新经济特区”都对海南发展构成了现实的挑战。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面对区域竞争的新态势,我们如果不牢牢树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机遇意识,而是自我陶醉、固步自封、止步不前,就势必留下错失大好发展良机的历史遗憾。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3年3月,正在海南岛视察的胡耀邦同志同广东省委、海南区党委负责同志谈话时就说:“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金钱,我们不能慢慢吞吞,无休止地扯皮,四个现代化扯没有了。时间不等人,不能再无穷无尽地扯,那样耽误时间,我们国家是再也耽误不起了。广东有一个海南岛,一个南海县,两个南海县的工农业总产值就超过海南岛,你们海南岛难道就耽误得起?我看你们也耽误不起。”
那时的南海县已并入佛山市成为南海区,去年的生产总值达到1792亿元,而海南是2052亿元,仍然是两个南海的生产总值就超过、而且是大大超过(3584亿/2052亿)一个海南岛。估计用不了几年,一个南海区的生产总值就会超过一个海南省的生产总值。
所以,今天来回味胡耀邦同志的这些话,可以使我们对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一穷二白的海南耽误不起,那么今天欠发达的海南同样耽误不起。看到欠发达的省情对抢抓机遇来说,更多的是挑战,就是要求我们比别人要更清醒,更有危机感,更有机遇意识。
四、一门心思、一股子气扭住“基本法”不放松,是抢抓黄金机遇期的不二选择
胡锦涛总书记在海南考察讲话中特别指出,中央已作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大战略决策,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也已批准。这两句话包含了两个重要的文件,即《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以及2010年6月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按照国务院第44号文件中的重点政策、重要部署、重大指导性意见的要求,《规划纲要》从空间布局、基础建设、产业发展、保障措施、近期行动计划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安排,是44号文件的细化、具体化,更具操作性。
《规划纲要》又是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批准的,是国家层面的区域性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着眼于发挥海南省情特点和比较优势作出的总体安排,其层次远高于省内各级、各层面的规划,高于以后我们将要编制完善的旅游岛建设各专项规划。
如果说国务院44号文件是引领海南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基本方略,那么《规划纲要》就是海南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基本蓝图和行动纲领。
《规划纲要》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基本法”。衡量我们是不是抓住机遇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否顺利实现《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各项目标要求。
我们不敢说海南国际旅游岛是“集百般宠爱于一身”,但是《规划纲要》确定的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二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三地(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一平台(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的战略定位,的确是前所未有的光荣而艰巨的“国家级”安排。背后是国家的意志,人民的瞩目。决定了这当中的每一个定位,都是伟大使命,都是艰巨任务,非持之以恒、一如既往铆足劲干不足为功。
对海南来说,现在的关键是要抓住机遇、狠抓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这句话是一语中的,指出了海南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害所系。
抓机遇、抓好落实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最核心、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我认为就是要一门心思、一股子气扭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这个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基本法”不放松,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懈怠、折腾。
我们看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已经实现良好开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规划纲要》获批后,涌起了一股学习贯彻《规划纲要》的热潮,但时过一年,在一些同志的心里,《规划纲要》的内容已经淡忘了,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热情在减退,这种“疲态”倾向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如果只有“三分钟热情”,而很快将文件束之高阁,将精神置之脑后,那么再好的政策也是一纸空文,再好的机遇也是一片空谈。
政策重要,会用政策更重要。在过往的海南开放历史上,我们错失许多机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落实执行政策措施的环节出了问题,或是没有组织准备好;或是重部署,轻落实,执行力度不够;或是对政策理解有偏差,执行过程出现失误。
所以,抢抓黄金机遇期,迫切需要把落实《规划纲要》作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主任务、总抓手,将任务层层分解,将责任层层落实;采取进行式、动态式的管理手段,做到有部署,有进度,有评估,有监督,落实情况要定期汇总报告。各地各部门要把落实《规划纲要》列为抓发展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推出举措,用好用足各项政策,让政策发挥最大的效应。
五、多讲建设、多讲管理、多讲设计,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好
最近一个时期,卫留成书记在不同的场合都讲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面临的七大挑战,就是一是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和环境保护、资源紧缺的多重压力;二是国内外对国际旅游岛的期待和要求很高,但我们的建设水平、管理水平和素质能力还很不适应;三是旅游产业雷同,与旅游要素相配套的设施不完善、管理水平不够高,效益不突出;四是我们规划理念、思路不够完善,选择和引导投资的能力不够高;五是城市规划水平和执行力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一些年轻的旅游城市建设雷同,缺乏特色和品位;六是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挑战我们在交通、社会治安、污水垃圾处理、供水供气供电等多方面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七是领导干部的经验、知识和领导发展的能力与发展的需要还很不适应。
可以说,在重大历史机遇面前,把这七个方面的问题摆到了海南在新的历史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的高度来看待,体现了省委对海南省情的清醒认识和深度关注。概要言之,这七个方面挑战,暴露出的是我们在建设水平、管理水平和领导水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应对挑战,化解问题,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这当中,我认为迫切需要改变“重发展,轻建设;重投入,轻管理;重规划,轻设计”的弊政,真正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好,把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建设发展好。
建设国际旅游岛,含义就在“建设”。国务院44号文件的标题就体现了建设与发展有先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建设是一个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建设强调过程,发展强调结果;两者相辅相成,可以互为因果。建设可以促进发展,发展需要建设来体现。发展是硬道理,建设是真功夫。
前些年,中央领导同志对于海南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批评犹在耳边:“老城区‘见缝插针’,新城区‘包产到户’”,“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等等。而这种局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与延续。现在游客来海南,对这里的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总是赞不绝口,而对我们的城乡面貌却颇有微词。问题就出在“建设”上。高水平的建设,才能体现高水平的发展。尤其我们讲的是建设国际旅游岛,是要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是要按照国际标准来建设,更可见建设的难度,不讲建设不行。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样突出。比如有的地方宾馆酒店建起来不少,但与旅游酒店相配套的设施却不完善,旅游行业管理能力跟不上,环境脏乱差、欺客宰客、交通拥堵、旅行社恶性炒房等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地方投巨资兴建公共设施,但由于管理不善,破坏严重;有的地方在城市管理上缺乏预见性,刚建好的马路很快就“开膛破肚”、反复开挖,马路边的绿化树木种了又移,移了又种;有的地方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巨大,但由于路网规划不科学,交通组织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交通拥堵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像海南的环境卫生差问题,一直是一个痼疾,它从表面上看是卫生问题,实际上是建设与管理的问题。近年来,我省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旅游环境整治,取得很好的效果。特别是省委书记亲自挂帅,解决海南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问题。许多市县都把公厕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公厕建设成效明显。从厕所这个老大难问题入手,带动整个旅游要素的国际化改造,在全国有非常好的示范意义。这些举措也说明,国际旅游岛重在“建设”,功在管理。
建设和管理问题,一直是海南的软肋;而且必将还是海南的软肋。
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高标准相比,海南无论是基础设施、经济条件、还是干部能力、社会管理水平方面都不能完全适应。这也再次说明,在欠发达的省情的条件下,抢抓黄金机遇期,更多的是挑战。
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海南这些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多少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多少道路桥梁建成修通,然而能让人们眼前一亮的建筑物并不多见,而能让人们由衷赞叹的城市建筑,更是难寻踪迹。这既有规划上的问题,也有设计上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称小平同志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不是总规划师?规划与设计的区别在这里得到很好说明。我们一些地方热衷于大拆大建,然而在道路、建筑、绿化、水系和公用基础设施等最能体现一个城市风貌的地方却考虑得不多,要么没有设计;要么设计水平太差。建筑雷同,景观雷同,千城一面,毫无特色等等问题的出现,都是忽视设计带来的。
不能不说,我们对将空间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具体形态和形象进行融合衔接的重要环节———城市设计关注不够。城市设计是一种城市整体空间环境营造的手段,它对城市形态特色、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建筑风格与色彩等作出较为明确、详细的引导,提出具体的控制方向和要求。通过城市设计能够更好地控制城市开发,提升环境品质,同时还能维护和延续城市文脉,使城市发展的经济、文化要素较好地协调发展,为人们营造适宜的城市环境,并更多地吸引游客和外地投资。
明确城市设计的法定地位,通过刚性机制来确保城市设计的约束力,推进城市规划的落实,已经成为发达地区做精做美城市的重要手段。如去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天津市城乡规划条例》规定,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地区,重点项目,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照城乡规划和相关规定组织编制城市设计,制定城市设计导则。从而明确了城市设计的法定地位。近年来,天津运用城市设计手段,在规划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历史名城保护、市容环境景观提升等工作中,对城市形象和空间形态进行精细控制和有效引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来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我们要把精力放在搞规划上,也要用心思在设计上。
大家都说,要“把海南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规划”,如果哪一天能把这个口号变成“把海南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设计”的行为,那我们就可以额手称庆了。把规划的“蓝图”具体化为设计的“美景”,通过设计来更好地落实规划,体现规划。让设计捅破规划这张纸,而离建设、高水平的建设更近。
多讲建设、多讲管理、多讲设计,归根结底就是将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工作具体化、精细化,最终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国际旅游岛建设就是要于细节处见精神,于具体中见成效。通过建设来推动发展、体现发展成果,通过管理来提升投入效益,放大投入效果,通过设计来细化规划,约束规划的落实,以建设水平、管理水平、设计水平的全面提高,体现海南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展现国际旅游岛的美好形象。
“一个机遇的获得,往往千载难逢”,“一个机遇的丧失,往往就是一忽儿的事情。”这是《洋浦,曾经失去》一文中的精辟概括。机遇稍纵即逝,机遇失去不再来。能不能始终牢牢抓住黄金机遇期、积极用好黄金机遇期,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对于处在黄金机遇期中的我们来说,必须更加奋发有为,昂扬向上,一天也不耽误,一点也不动摇,一刻也不懈怠,强化抢抓机遇意识,提高抢抓机遇能力,树雄心,立壮志,以排山倒海之势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给世人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海南国际旅游岛。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