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刘贡
关注崖西系列报道之二
图为三亚创意产业园的园区效果图。本报记者李英挺翻拍
今年7月的三亚多阴雨,站在崖州湾畔,层云压顶,碧浪翻滚。湾内3万亩土地基本上还保持着原始风貌,但“三亚市创意产业园”名声早已在外。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越来越多投资者将眼光由三亚的东侧往西移,以三亚市创意产业园为首的崖西价值凸显。开发模式几番调整后,园区发展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
西翼承载三亚产业升级重任
三亚面朝大海,山脉走势和几个海湾将其塑成狭长的弧形链接,城市化进程中,自然选择了东扩西进,被喻为“一市两翼”的发展格局。
东翼以“亚龙湾国家旅游开发区”、“海棠湾国家海岸开发区”为代表,西翼则包括“南山文化旅游区”、“三亚创意产业园”、“崖城镇区”等。
除了三亚市区承担城市的主要功能外,东部的亚龙湾开发始于1990年代,国家海岸海棠湾近几年开始大动作,西部的南山、大小洞天两个5A级景区开发已有十余年,定位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旅游度假胜地、多元化热带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
由于三亚主打热带滨海旅游产业,近年产业结构单一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的依赖性十分明显,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但空间上,目前只有西部尚存巨大潜力。
2008年《三亚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的区域振兴战略中,提出在西部展开促进崖城创意产业园的开发建设。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把三亚创意产业园作为鼓励发展的高技术产业来支持。
作为三亚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扶持的一项新兴产业,在《三亚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提出了“把三亚建成创新创意高地的发展目标”,旨在通过发展创新创意产业促进三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又根据三亚市创新创意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通过发挥崖西丰富的土地和旅游资源优势,服务三亚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启动崖城西部新城核心区建设,打造三亚西部乃至整个三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亚创意产业园成为肩负三亚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一颗重要棋子。
远景一流的大型生态办公区
三亚创意产业园位于三亚崖城镇崖州湾,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其中A区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B区占地面积为3平方公里,水域面积5平方公里。东距市中心40公里、距凤凰机场25公里;沿崖州湾海岸线,与南山货运港、南山文化旅游区及大小洞天景区毗邻。
规划建设的三亚创意产业园具有生态型、创新型、信息化、复合型、高效型、国际化等特征;主导功能有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会展业、教育培训和港口物流等5项;辅助功能为旅游度假。规划区人口规模6万人以上,总投资300多亿元,其中,政府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资50多亿元,引入社会投资260多亿元。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三亚创意产业园的主要特色。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500亿元,年税收达50亿元,引进高科技人才1.8万人,安排就业3万人。
三亚创意产业园的远景如同“硅谷”,有世界一流的大型生态办公区,未来这里将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地。
虽然园区建设还没有成气候,但等候入园的年轻人已经排成了长队。2010年,220名硕士研究生签约中兴通讯三亚研究所,2011年再有近百名硕士生加盟三亚中兴。“如果不是园区没有建成,受场地限制,今年来的研究生会更多。”所长杨欣说。
“三亚创意产业园中兴研发基地的建设任务十分紧迫。”三亚中兴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宁军表示。中兴三亚研究所目前仍租用荔枝沟海润珍珠的办公楼,研发面积从2008年的3000平方米增加到了现在的5000平方米,却远远不能满足研发的要求。
除中兴外,三亚创意产业园目前已与华为、巨人、联想、益科博、华永、北大科技、海云天等24家大型高科技企业签订了入驻协议。另外仍有大部分企业正在申报进入园区。
但一方面,由于征地拆迁价格差异、农民安置、优惠政策界定和优惠条件门槛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已开工的水、气、电、路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另一方面,许多企业的建设用地尚未最终落实,无法进行实质性开发建设。
但无论如何,创意产业园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辐射园区带镇促城乡一体化
2010年9月27日,三亚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印发《中共三亚市创意产业园工作委员会、三亚市创意产业园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设置中共三亚市创意产业园工作委员会、三亚市创意产业园管理委员会,中共三亚市创意产业园工作委员会为中共三亚市委的派出机构,三亚市创意产业园管理委员会为三亚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
工委、管委、镇委、镇政府原则上实行交叉任职,领导按正、副处干部管理。此套开发模式采用了海棠湾的成功经验,将城投公司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科工委负责项目招商、镇政府负责征地拆迁的“三驾马车”统一至“一套人马”麾下。
体制理顺后,项目招商、工程、征地一并移交三亚市创意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同时负责维持崖城地区社会安定,确保园区征地和开发建设推进的工作。管委会委托中规院编制《崖州湾总体发展规划》、修编《三亚创意新城控制性详规》,委托中改院编制《三亚创意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初步拟定《三亚创意产业园项目准入条件》,全面梳理《项目投资意向协议书》。
为了更好地建设三亚创意产业园,管理者们参观了国内许多开发区,悉心听取他们走过的路程,并被嘱以经验和忠告,寄予“后发优势”的期望。
“我们现在不是要招更多的商,而是做好已有的项目,通过好项目带动相关产业。”该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认为。
2011年3月成立的三亚市创意新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搭建起园区统一开发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平台,同时肩负着未来相邻开发区“三亚梅山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运营和管理。
中改院初拟的崖州湾产业研究报告认为,“发挥体制优势,在条件具备基础上,争取增设几大园区”。新的构想包括高科技农业园区、渔货港物流园区、文化名镇服务业园区和梅山产业园区等,可统一纳入创意园区建设和管理。
亦有观点认为,三亚创意产业园应发展为一个城市综合体,以特定的行业产品为主,如微电子制造设计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软件信息产业、太阳能产业等高端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和总部经济,最终以园区带镇,着力提升创意产业园的辐射能力,加快推进崖西地区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本报三亚7月20日电)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