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十几年前,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槟榔谷还是一个落后的黎苗山村。1998年景区创建之后,始终坚持“企业发展、群众受益、区域进步、政府满意”的原则,以深入挖掘、精心保护、弘扬传承黎族苗族传统文化为载体,实现企业与农民互利共赢,和谐发展。如今,农民致富了,企业发展了,槟榔谷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成为海南旅游一张亮丽名片。省委巡视二组今年上半年在保亭县巡视期间,对景区的开发模式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形成了《一个包容性发展的典范——保亭槟榔谷景区与周边农村互利共赢和谐发展调查》报告,引起了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认为槟榔谷景区的开发模式值得全省借鉴和推广。现将报告全文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槟榔谷景区是一家经营旅游项目的民营企业,地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与三亚市交界处,位于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境内,坐落在甘什村,距三亚市区28公里。景区创建于1998年,占地面积387亩,由黎村、原蚩尤苗寨和原始雨林谷三大板块构成,是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多元型复合式旅游风景区。槟榔谷景区在创业发展中始终坚持“互利互惠,和谐发展”的理念,遵循“企业发展、群众受益、区域进步、政府满意”的原则,在抓好景区开发建设的同时,注意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企业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一项任务,群众把维护企业形象作为一种责任,政府则成为二者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坚强后盾。十几年的打造,十几年的发展,企业与农民的共存相得益彰。槟榔谷景区于2010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周边农村农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他们共同培育了一个包容性发展的典范。
景区是黎族苗族文化传承的载体黎族苗族文化是景区发展的精髓
槟榔谷景区是一座海南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博物馆。这是人们游览、考察槟榔谷景区后共同的、深刻的印象。槟榔谷景区自开业以来,企业负责人一直执著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采取措施精心保护,旨在传承与弘扬。景区内珍藏着整个海南岛最齐全、最珍贵的各种民间文物和图片,是一部生动、恢弘的“黎族苗族人历史教科书”。这里有黎族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茅草船型屋,有黎族妇女纹身绣面的“活化石”——老阿婆,有民间传统酿酒术现场制作的“酉并”,有农民藏放谷物的“囤”,有黎族苗族手工制作的精美纺染织绣,有镇馆之宝——黎锦“龙被”,还有现场演出的竹木乐器演奏技法、打柴舞、竹竿舞等文艺节目,尽情展示这些濒临失传的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精品。在海南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个项目中,槟榔谷景区就展示了其中的10项。槟榔谷景区的建设者、经营者用智慧和汗水,将这里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海南最具魅力的文化风情游览区,正敞开大门迎接全国乃至全世界游客的观光游览。2010年,景区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6万多人次,还接待多批国家领导人。如今的槟榔谷景区已经成为海南旅游的新名片,成为海南黎族苗族文化传承的载体,黎族苗族文化则是景区这家企业发展的精髓。
企业发展了
把惠民、助民、富民作为一种责任
槟榔谷景区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让利于民、改善民生、扶持就业,这些惠民、助民、富民的举措,得到了周边农村干部群众的赞同,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让利于民,互利双赢。如同许多企业一样,槟榔谷景区早期的开发也同样经历征地拆迁的过程。但不同之处是,槟榔谷景区在征地拆迁过程中,企业领导直接面对群众,以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主动与当地干部和群众协商土地出让金、土地青苗处置及补偿等事宜。在协商的过程中,企业充分照顾群众在征地拆迁中的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景区周边的农村土地少、收入低,群众担心土地被企业征用后,无地种植经济作物,影响今后的收入,生活将会更加困难。为解除群众的担忧,企业作出决定:在景区大门附近建设了25个售货亭交由甘什村出租管理,45户村民租用。在土地征用和开发过程中,尽量保留征用土地地面上种植的槟榔等经济作物,并把经济作物的收益权归原农户所有,确保了农民的收入。景区因修路、建房等确需砍伐的部分经济作物,企业都以超出政府青苗补偿的标准对农户给予补偿。企业的这一做法维护了群众的利益,使群众对企业的征地工作给予支持和配合,确保了景区征地拆迁工作的顺利开展。
——服务民众,改善民生。针对景区周边甘什上村群众住在高坡上,饮水较为困难的情况,企业主动出资20万元帮助该村农户打井,并把自来水安装到各家各户,使群众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甘什上村的入村道路原本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每到下雨天,污水满地,道路泥泞,群众出入极为不便。企业主动出资20万元,帮助该农村修建了一条入村水泥道路,并安装了路灯,解决了该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积极改善周边农村的卫生环境,帮助清理搬运周边村庄垃圾,累计投入20万元。此外,槟榔谷景区还积极参与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助孤救残等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槟榔谷景区共捐出10万元,资助10名特困生完成学业;捐出10万元,开展助孤救残活动。企业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回报社会、服务社会,既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了企业的声誉,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扶持就业,促进增收。甘什上、下村是景区周边的两个自然村,共有93户383人。随着景区的开发和土地的征用,两个村用于发展经济作物的土地越来越少,目前两个村仅有水旱田203亩(人均0.53亩),农户用于发展经济作物的坡地和山地很少,收入空间非常有限。为此,企业对被征用土地的农户,优先安排到景区就业,并对周边村庄青年全部给予安排工作,以解决其收入低、生活来源不足的问题。目前,景区已安排两个村共100多人到景区就业。同时,为了兼顾农活和就业,景区实行半日制和全日制工资制度,让周边农村青年选择就业岗位,使周边农村青年既能回村务农,又能在景区就业,确保农活与景区就业两不误和双收入。甘什上村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85元,比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3453元高出1132元。
农民致富了
主动支持、参与、融入景区的建设
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发展愿景,把景区与农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景区的兴旺与周边农村的发展密不可分,周边农村的进步也给景区的发展注入活力。这种利益关系,使周边群众更加主动地支持景区的开发,更加自觉地投身于景区的建设,更加积极地融入景区的发展。景区的负责人多次表示,景区能有今天和谐发展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群众的支持。企业让利于民、改善民生、扶持就业,使周边农村干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把企业经营者当兄弟作朋友,主动支持景区的开发建设。十几年来,景区从几十亩扩展到387亩,不断地做大做强,靠的是周边农村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景区的每一次扩展,都离不开当地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景区的每一块土地征用,都是企业经营者与当地干部群众在友好合作的气氛中协商解决的。
——群众的参与。景区与周边农村建立了紧密的利益机制,形成互利双赢、和谐发展的局面,使周边农村的干部群众倍加珍惜、倍加爱护。十几年来,周边农村的群众始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景区的开发建设,无论是征地拆迁,景区扩建,还是社会治安和环境建设,都积极参与。调查采访中,正在景区打扫卫生的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说,是自己要求到景区来做点事,在这里不仅有收入,更重要的是生活很愉快、很幸福,村里老人都愿意到这里来。群众是景区的建设者,景区成了群众的幸福家园。
——群众的融入。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景区的发展开始步入了快车道,从而给周边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景区客流量的增加,带动了农村市场繁荣,为景区周边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景区的深度发展离不开当地农村的发展,农村的发展必然融入景区的发展。农民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在企业的帮助下建了购物一条街,投入市场铺面经营。同时,群众还努力改造村庄面貌,把农村文明生态建设与景区景观建设融为一体。
政府因势利导
加大管理、引导、服务的力度
当地县、镇两级政府作为槟榔谷景区发展的守护者,在景区的发展过程中,切实履行属地管理者的职责,在管理、引导和服务上出实招,为景区的创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抓好管理。十几年来,县、镇两级政府严格执行景区规划,狠抓旅游市场监管,净化旅游市场环境。深入开展社会治安整治,维护景区与周边农村的社会安定。积极协调村企利益关系,解决村企利益纷争,为景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保亭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经常深入景区开展调研、检查和指导工作,积极为景区的发展献计献策。县政府职能部门也认真履行职能,加强管理和服务,切实解决景区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抓好引导。槟榔谷景区的发展曾经走了一些弯路,在创业初期,景区曾经引进“野人谷”项目,展示“野人文化”,给一些好奇的游客带来了另类的刺激,也为景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野人文化”并非海南的本土文化,虚构的“野人文化”丑化了海南黎族苗族同胞的形象。对此,保亭县委、县政府及时进行干预和取缔,并积极引导企业发展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弘扬和展示本土特色文化,使景区成为传承和弘扬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载体,黎族苗族传统文化成了景区发展的品牌。
——抓好服务。保亭县委、县政府积极搭建平台,充分利用节庆和促销活动,做好景区的宣传和推介工作。每年的“嬉水节”、“三月三”、“欢乐节”等节庆活动,以及各地举办的旅游推介会,保亭县政府都组织县内企业报名参展,扩大对外宣传,提升知名度。在嬉水节活动期间,积极利用七仙女竞选活动,把景区作为外景拍摄对象,借助媒体扩大景区的宣传效应。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人士到景区参观,让媒体跟踪报导、宣传和介绍景区,提升景区的影响力。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