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林毓豪和他的雕塑作品
林毓豪和他的雕塑作品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陈曼莉    2011-08-02

《小纾》

《老侨工》

林毓豪先生在自己的作品前

《迟柯头像》

  文本刊特约撰稿 林 纾

  “艺术是一种精神的语言,藉着它,人们尝试去互相沟通,去传达自己的资讯并类化别人的经验。所以,这与实际利益完全无关,只是为了要了解爱———其意义便是在牺牲之中,这与实用主义完全背道而驰。创造人与人精神契合的过程只有痛苦,没有实际回馈,其极致便是牺牲。”

  ———安德烈 塔可夫斯基(俄罗斯艺术家)

  近日,我在微博上放置父亲林毓豪所做的《黄花岗自由女神像》作为我的微博头像,并写道:“爸爸,让你在这里与我相遇,想你了……”有网友跟帖留言:“作为艺术家的后代是幸运的,可以从艺术作品中体现到亲情的存在和生命力。”此网友所言极是。对,我很幸运也很自豪,因为我的父亲是林毓豪。如果孩提时对父亲的崇拜是出于少不更事的话,成年后,却是由于逐渐理解了艺术,理解了父亲,也了解了一些关于人生和生命的事情。

  让作品说话

  父亲说过:“有谁知道我曾活于这个尘世呢?能证实我活过的,就是我的艺术作品了;我的作品会替我说话,后人也自有公论。”父亲留下的大型室外雕塑作品20余件,至今仍矗立在全国各地;还有380多座人物肖像和小型雕塑;水彩不计其数。当他勤勉坚毅的生命气息,随着他的离世(1997年1月2日是父亲忌日),被淹没在浩瀚的乾坤里时;在人事的烟波渺茫后,他的作品实现了他最初的念想。“让作品说话”是艺术家最朴质和终极的追求,因为作品是作者和观者的交流媒介。美在作者的探索和修炼中成形,又在观赏者的理解中演化升华。人们或许并不记得或知道作品的作者,但好的作品一定能让人们留有印象。美术之珍贵,在于其表现力、思想性、时代性,更重要的便是其不可复制性。我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源于父母给予我的成长氛围和环境,更源于他们奋力让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更多。对父亲的了解,开始时,只是由于与他在一起。看到他对艺术的热诚;对事业的执着;对生命的尊重;对命运的抗争。后来,我自以为翅膀硬了,飞了……当自己经历过后,再看父亲和他的作品,才明白,他确实是我的榜样。

  父亲是一个硬铮铮的汉子,他的硬在他的性格中,也在他的作品里。父亲的众多作品中,都以讴歌具有坚强的生命意志和崇高信念的人们为主题。《南京雨花台纪念碑》、《鹿回头》、《黄河英魂———冼星海》、《鉴真登岸》、《李纲》、中山市中山纪念堂《孙中山像》……《南京雨花台纪念碑》(后改名为《先驱者》)纪念了那些为革命事业和信仰而牺牲的先驱们;《鉴真登岸》为讴歌鉴真师徒东渡取经的艰辛和不屈;《黄河英魂———冼星海》为追崇音乐艺术家的民族英魂……一个艺术家的选题取向,必然受着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他个人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等因素的诉求。父亲一生以雕塑艺术作为他自我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工具,并痴迷当中,对生命和艺术,他燃烧着同等的激情和爱恋。

  从雨花台到鹿回头

  2009年的冬末,我第一次到南京。当出租车停靠在雨花台烈士陵园门口的时候,《南京雨花台纪念碑》的群像赫然展现在眼前。《南京雨花台纪念碑》群像!它曾在父亲的工作室里,从小样到大稿;它曾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画册和杂志里、电视节目中……30多年的岁月,无数次的出现,都不如此刻那么真实。当我一步一步靠近它,就如一步一步靠近过往,也一步一步靠近父亲。《南京雨花台纪念碑》群像对于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因为,1977年它就出自父亲的手,父亲是它的原创作者,它是父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30多年来,都没有标上林毓豪的名字。我清晰地知道它是怎样成稿的,知道父亲怎样为它跑遍江南、四川等地搜集素材,知道它是根据怎样的蓝本而有现在的造型。当我越靠近这个没有作者名字的艺术作品,我的泪水越是不能受控制。天空阴靡,先驱者群雕四周的松柏深沉,远处秃枝层层叠叠,如雾如烟。《南京雨花台纪念碑》群像在这里挺立了30多年,并仍将依旧,父亲,你还有着遗憾否?

  跑遍了雨花台和紫金山,坐在冷冷的台阶上,想起从小就拥有的雨花石,想起父亲带回来的茴香豆和创作笔记…… 多少次,拉着他的衣角,送别他上南京的火车。我有一种隔世的仿佛,一切似在眼前,但已物是人非。

  父亲是1950年代的大学生,他们大多都怀有强烈的使命感,就是对艺术的极纯粹的顶礼膜拜。记得我在新加坡留学期间,父亲给我的信说:“你可以到外面学习和体会,但作为一个搞艺术的人,根在生养他的地方。没有了根的营养,就只是一片浮萍了。”或许,就是这样的心念,使父亲远离家乡求学,学成后又不吝于回馈家乡,颂唱家乡。父亲生于海南乐东,那是一个尚文的地方,自古人才辈出。海南三亚市的《鹿回头》雕塑,是父亲另一个具代表性的作品。在这个作品中,能看到父亲在他其他作品中不常有的浪漫柔情,那是他对故乡的情感。我曾问妈妈:“和你第一次约会,爸爸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啊?”妈妈说:“他说:‘你知道我从哪里来的吗?我来自天涯海角,那里美得不能用言语表达!’”于是,他用自己的深情表达了故乡,表达了这个世代流传的故乡的神话。

  《鹿回头》花了几年的时间完成。我还清楚地记得,父亲和三亚相关的领导和人员,走遍三亚不同的山头为《鹿回头》选址的情形。当时很多山头都鲜有人迹,他们各自拿一把刀劈荆斩棘,到达不同的山头去观看环境。父亲极为重视城市雕塑与其周围环境的谐调关系,这是父亲的城市雕塑作品中一个显著特点,当时是很少人意识到这点。后来,《鹿回头》雕塑开始了放大定型的工作,母亲每每忆起父亲的艰苦,就会泪下。她跟我说:山上就一间几片椰子叶搭成的小草寮,父亲和工人们一天十几个小时日晒雨淋地在那工作。期间,三亚地处热带,父亲常常是顶着高温或强风,爬到十几米的高处去修改、敲凿……工人们说:他(指父亲)常常忘记吃饭的时间,他不吃,我们也不敢吃,许多时候他累得只能喝几口粥。20多年过去了,鹿回头雕像成了景点,在晚上的霓虹灯下,如幻如影,它是三亚市的城标。但看到鹿回头雕像身上的那些用白水泥修补的斑驳,不能不为之伤心。想起父亲为艺术废寝忘食的岁月和点滴,情绪难以平复。

  活在作品中

  父亲给我的记忆,离不开他工作中的场景,在他短短50多年的人生岁月中,工作占去他大部分的时间。父亲的双手因为长期与石膏、雕塑泥、石头打交道,免不了常有损伤,但当它们握着我的手时,我感觉到的不是雕塑家的力度,而是父亲的温厚和安全。

  小时候,我跟父亲一起在广州东山生活;妹妹和妈妈在西村市郊。每周只有周末的一天半团聚时间。父亲工作的广州雕塑院是我儿时消磨快乐时光的地方。我算是个安静的小孩,父亲在工作,我在墙角玩我自己的。父亲做雕塑时会不断后退,以观看其作品的大效果。他只顾着看作品,鲜少记得在后面的我,因此常常被他踩得很痛。这样的时候,他会跟我开玩笑,逗我……父亲并不太善于表达感情,当他高兴了就刮刮我的鼻梁或把手搭在我的肩上,犹如大象把长鼻搭在小象的身上那样呵护着。记得我要去新加坡留学前,父亲说要买对好的皮鞋给我。父亲不是愿意花时间闲逛的人,但他带着我跑了好一阵子,最后挑了一对白色的皮鞋。当我凌乱地准备试鞋时,父亲半蹲下来,帮我脱去脚上的鞋子,并穿上新鞋。他细心地帮我系着鞋带,我看不到他的脸,但有股酸楚由心涌起;那时候我想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最后一次拥抱父亲,是把他的骨灰抱回家。那天下着细冷的春雨,火葬场旁边就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烈士墓上高高地屹立着自由女神像,我远远就能看见她。这个自由神像是1981年,广州政府拨款重塑的,此任务交给了父亲。父亲没有简单地复制法国雕塑家巴托尔迪的自由女神,他为黄花岗烈士墓的自由神加入许多的本土语言。广州的自由女神塑像是一个亚洲人的形象,美国自由女神身上原本繁复的衣饰被简化掉,塑像具有中国女性的沉稳、倔强和坚韧气质。巴托尔迪的自由女神,外貌设计來源于雕塑家的母亲,该女神高举火炬的右手是以雕塑家妻子的手臂为蓝本。而我则是父亲做的广州自由女神塑像的模特,包括鼻梁、手的姿势、脚的姿势等。从1981年到父亲去世,这个自由神像挺立在黄花岗烈士墓碑上16年,她还会带着自由意志的象征意义继续矗立着。我抱着父亲的骨灰盒,在冷风中幡然回眸,又看到自由女神,她用她的目光陪伴着我送别父亲的最后一程,直至车子驶离她的视线……

  这许多年来,我们只一味低调地保护着父亲的作品,虽困难不少,但坚信:总有一天艺术和艺术家被真正地尊重。父亲离开我们多年,但我在留学美国期间,在纽约皇后区的社区图书馆里,看到了《中国艺术家名人录》中的父亲;2010年,在香港的国际艺术博览会上,看到《收藏时代》杂志(总77期)封面上父亲做的《黄花岗自由女神》;这十三年间还看到,一些悼念父亲的文章在报端,一些人们的怀念;也曾有中央美院的青年教授、雕塑家跟我们说:“我是因为看到你们爸爸的雕塑画册,而决定学习雕塑的”;还有,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优秀雕塑评选,父亲的《南京雨花台纪念碑》和《鹿回头》均获奖的消息……就这样,和父亲总有不期而遇的时候。人曰:当人们没有忘记离世的人,那么他就仍然活着。我能知道的是,他的作品活在所有尊重和热爱艺术的人们的心中。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