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树臣在展示他从黎族地区收集的藤墩。
→张树臣收藏的黎锦及黎族生产生活用具。 本报记者 苏建强 摄
三亚民间文化人风采录
从东北大汉,到三亚猫冬者。从职业经理人,到海南黎族文化器物收藏者。张树臣自称是一名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疯狂“粉丝”。
2004年,厌倦了职业生涯的哈尔滨人张树臣,第一次到三亚度冬。从此,对三亚爱得不离不弃,再也没有离开过。
他在享受三亚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在琢磨干点什么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钻进了一条“不归路”———研究海南当地黎族文化特质。因为,海南岛上黎族人民独特的服饰、语言和生活方式对他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于是,他起早摸黑,进黎村,学黎话,广泛结交黎族朋友。6年多时间,他搜集了1000多件黎族生产、生活器具旧物,基本反映了本土黎族传统的生活状态。他在凤凰岛码头处租了一个店面,为这些千辛万苦搜集来的宝贝安了一个“家”。后来,“家”又装不下这么多宝贝,又另寻了其他地方作为仓库。
这个“家”,也成为三亚的一个文化沙龙。一些文化界、收藏界、企业界的朋友经常聚集于此,品茶聊天,谈古论今,完全免费。
记者在这里看到,小到纽扣、饰件、凳椅,大到黎族龙被、舂斗、纺织机等,一应俱全。张树臣说,“这些年总共搜集了1000多件,全是黎族传统的生产生活用具。”于他而言,快速的现代化进程,黎族人的生活也起了很大变化,很多旧物都被丢弃破坏,如果现在还不珍惜,保存一些东西,这样是对黎族文化的一个极大损失和浪费。
经过这些年的潜心研究,门外汉张树臣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行当”。传统的黎族人穿的拖鞋如何防滑?黎族人用什么样的器具捕杀老鼠?传统的黎族少女着装是否也受“三纲五常”的约束?那些丝的、麻的、棉的甚至树皮做的衣服是如何制作完成的?黎族人在四季高温的自然条件下如何适应了几千年?他们的器物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他对生活在海南岛上的古老而神秘的这个少数民族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诸如此类的问题,他经常思考着,越钻越深。
也因此,张树臣被推举为三亚市收藏家联合会会长。“我敢说我热爱黎族文化,我搜集的黎族生活用品至少在三亚是最多最全的,可以搞一个完整的黎族生产生活展示馆”,他说,“每一件器物,都是一个故事,都是一种文化,把这些东西背后的文化基因挖掘出来,原原本本地告诉给各地来的游客,这将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
六七年时间,在保护性搜集黎族生产生活器物上到底花了多少钱,张树臣自己也算不清。但现在他遇到了一个切切实实的问题:门店租期快到了,这些器物面临保存困难、无处存放的困境。
他发现,搜集回来的蓑衣、斗笠、木制弓箭等,天气变化时就会发潮或干裂。反复地搬进搬出,非常耗时耗力,也容易损坏。“这些旧物是我从黎族群众那里抢救出来的,坏一件就少一件。按理说这些东西要有专门的设施进行科学的保护,要有合适的温度、湿度,才能保存得更久。但我没有能力保护了。”张树臣表示,现在随便搞些设备就要几十万元,他花不起了。
他认为,关于黎族文化的搜集、研究和开发都还远远不够。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规划建设一个“本土文化街”,把三亚的特色文化集聚起来,形成一个底蕴深厚、令人流连忘返的目的地。(本报三亚8月31日电)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