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城文昌:文化底蕴深厚 民间艺术百花齐发
古城文昌:文化底蕴深厚 民间艺术百花齐发
来源:     作者:黄蕾    2011-10-08

传承人演唱铺前渔歌

  编者按:作为中国最南端的热带岛屿省份,海南拥有着极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南的民俗文化也同样极具地方特色,同时,即便是同样的民间传说,海南各市县的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即日起,人民网海南视窗将持续关注海南各地的民间习俗,为广大网友带来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世界。

  人民网海南视窗10月8日电(记者蔡汝丹)海南省文昌市历史悠久,从公元前110年,即汉武帝元封元年置县,至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文昌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在明朝就出了与丘浚,海瑞齐名,并称“一鼎三足”的良吏邢宥。近、现代史上更是群星灿烂,涌现出共产党大将张云逸、国民党将领陈策等196位将军,称为“将军之乡”。出现了对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史影响长达半个世纪的宋氏家族--孙中山夫人宋庆龄,蒋介石夫人宋美龄,被誉为“国母之乡”。古城文昌两千年的文化积淀,在这片土壤上,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入选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的就有52项。

  文昌歌谣——铺前歌谣

  文昌歌谣,是民间艺苑中一束艳丽的花朵。它是文昌人民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是文昌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唱尽世间百态。

  “铺前渔歌”是文昌歌谣中稀有的珍贵品种。铺前渔歌源于铺前港渔民。在长期以海为生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这些渔民自娱自乐、自编自唱、自成韵律,创造出许多别具一格的渔歌,人们称之为“铺前渔歌”。这些四句式的渔歌都是以一种较固定的调式音律来演唱,但有时也随着长短句(短句多为七言,长句则达十余言)的变化,而发生音律节奏的紧密或缓松、快板或拖腔的美妙变化,因而也使渔歌显得更为活泼和有趣。他们演唱“铺前渔歌”都是以粤语,间或有少许文昌话出现,因此人们又统称“铺渔话”。铺前渔歌的内容较为广泛,有唱男女爱情的,有唱教子教孙、孝敬公婆的,有唱海上捕渔生产的等等。

  1987年秋,进行全县性民间文学普查共搜集到各类歌谣近两千首。按照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的原则,文昌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辑委员会,从中筛选了250首歌谣编印成《中国歌谣集成文昌县资料本》。1997年12月,由中国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出版的《中国歌谣集成·海南卷》一书,文昌市有89首歌谣入选当中,占入编该书歌谣总数的7.8%。

  著名渔歌手杨英兰(女,72岁,文盲)、著名渔歌手杨爱香(女,69岁,高小文化)代表性歌谣有《问哥对妹乜要求》《你不嫁哥哥不愁》《去番不忘故乡》、《只求落叶能归根》。

文昌八音器乐队的演奏

  文昌八音器乐

  海南八音器乐是文昌市民间音乐的主要品种。八音器乐因其采用弦、琴、唢呐、笛、喉管、锣、鼓、钹八件乐器演奏而得名。“海南八音”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八音乐曲异常丰富,按传统分为大吹打、清音、锣鼓清音和戏鼓四类。文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收集到“清音”祭祀乐6首:《七莲》、《三盅酒》、《南方界》、《东方界》、《割钱线》、《进表》等。

  文昌市各乡镇都有群众自发组织的八音乐队,闲时大家聚在一起吹、打、弹、拉,自娱自乐。乐手有农民、个体经营者、退休人员等,他们都是业余时间玩弄音乐,或兼顾各种节庆时表演活动。文昌市现有民间八音队50多支,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传承人30多名。

  用海南话方言演唱的文昌民歌,生活气息浓郁,旋律优美,具有鲜明的文昌地方特色。

壁画师傅正在绘制壁画

  文昌民间美术之重兴壁画

  重兴镇的民屋壁画是文昌市民间美术的一大特色。文昌市的人民都比较讲究住宅的装饰,历来建房造屋有绘制壁画的习俗。文昌民间住宅壁画的布局,一般都是在门楼正中上端和两端上墙,正厅横廊人字檐,正厅大门西侧上墙、房门拱和窗门拱筹处进行绘画装饰,使整间住宅增辉添色,典雅庄重。

  壁画取材广泛,乡土气息浓郁。人们最喜欢在住宅里绘画民间流传的吉祥物,如在正厅横廊里常画的有像征喜上眉梢的“喜鹊登梅”;象征高尚品德的松、竹、梅;意喻金玉满堂的"金鱼和海棠",表示连年有余的"莲花和鲤鱼"等。正厅大门的西侧上墙,画“狮子戏球”,窗门拱常画的有像征延年益寿的松鹤及号称富贵的牧丹花。窗户造型人们喜欢雕塑成“喜喜”字。有不少住宅壁画更是纸灰泥浮雕,造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这些壁画的色彩经久不褪,主要是在于颜料的配制上。过去民间壁画艺人采用的颜料是一种山坡上拾来的具有自然色的粉石,用米酒、赤糖配制调匀而成,现在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改善,建房很讲究装饰,民间壁画艺人为了适应这种形势,除了在题材、构图、表现手法等方面,既继承传统的丹青高枝,又有创新,此外,还在颜色上下功夫,采用广告颜料和大红、孔雀蓝等,所绘制的壁画色彩更加鲜艳悦目。

  这一传统艺术已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了,以陈家飞为代表的一代民间壁画艺人,他新创运用水粉颜料作湿画、干画的特别方法,使作成的壁画效果甚佳,不但色彩鲜艳、漂亮好看,且经久不易褪色。由于他的绘技娴熟、构图华美、用色丰富,其壁画作品越来越出名,颇受人们青睐。不但较好地传承了这一优秀传统,而且为古老的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精美的椰雕作品

  文昌民间美术之椰雕

  椰雕是最具海南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文昌市是著名的椰雕之乡。早在唐代已有了椰雕用具。《琼州府志》记载:“椰子内有坚壳,大者可为碗,小者可为杯,并以白色为贵,注酒遇毒辄沸起。唐代李卫公征蛮时,常配一椰杯带于怀中”。因椰壳有监别毒性之功能而被士大夫阶层青睐,宋代时士大夫阶层已有使用椰雕茶具,见重于世;宋明清历代,椰雕均被列为“天南贡品”。

  别具地方特色的“椰雕”,就是利用椰壳、椰棕、椰木等原料,以手工技艺制作成各式各样的工艺品,既具奇特的美术创意又美观、雅致、实用,为人们所喜爱。椰雕工艺品是民间美术的杰作,具有质地坚韧耐用、小巧玲珑、保持原生态品质和造型精美、栩栩如生的特征。“椰雕”蕴含着独特的传统技艺,凝聚着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越来越彰显出它的多种功能,并且渐成为文昌乃至海南的一张名片。

  民国时期(抗日战争前)文昌椰雕已销往南洋群岛和港澳地区,还曾在越南河内的国际特产博览会上获一等奖。新中国成立后,文昌椰雕技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并多次获奖。1978年文昌县椰雕工艺厂制作的椰壳嵌贝雕《鲤鱼吐珠台灯》,参加全国美术工艺品展览获“优质四新产品”奖;1986年国家选派该厂椰雕师冯德鉴到坦桑尼亚传授技艺,受到该国元首接见。特别是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东郊镇先后涌现以符史琼为代表的30多家家庭式椰雕工艺厂,技艺精湛,他们生产椰猴、椰妹、纽扣、手提袋、装饰盒、花瓶等120多种椰雕工艺品。其中符史琼创办的“琼岛椰雕工艺厂”,集椰雕、木雕、根雕于一体,尤以椰雕和木雕著称,在民间享有较高声誉。他制作的椰棕雕《椰妹》,1989年在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展览会上荣获“椰雕工艺设计奖”。2009年6月,在“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昌巡展会”上,符史琼携带30多件椰雕工艺品参展,并在巡展现场向观众做技艺表演,得到广泛赞誉;同年10月国庆节期间,他被选为优秀民间艺人赴海口参加“海南民俗工艺品制作‘能人绝活’评选活动”,向建国60周年献礼。

[page]


  


文庙里的状元桥

 



  


文庙里的大成殿

 



  文昌古建筑代表——文庙

  现存文庙(位于文城镇文东路)为明代建筑群。较早的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2—1048)。在900多年间,文庙曾历过多次的搬迁、增建、改建和修葺;其年代之悠久、规模之宏大、技艺之精巧,堪为海南古建筑之瑰宝。

  这座业已经历630多年沧桑的古建筑群,有大殿、庙堂、斋舍、门楼等共37间。主要建筑物为:棂星石门,依次是泮桥、月池、大成门、前院祀台、大成殿,最后是崇圣祠。两旁是次要建筑物,左边依次是名宦祠、更衣厅、考义祠、东庑;右边依次是乡贤祠、更衣厅、节考祠、西庑。整个建筑浑然一体,雄伟壮观。文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殿高12米、宽10米,殿内雕梁画栋,殿外四角飞檐,脊顶双龙戏珠;殿堂之内置有大型精雕木龛一座,内奉“至圣先师”神位;4块描红涂金的大匾额高悬于柱头间,分别是:清嘉庆皇帝玺印的“圣集大成”、清光绪皇帝玺印的“万世师表”、清咸丰皇帝玺印的“德齐帱载”、清道光皇帝玺印的“圣协时中”。

  文庙不仅具有纪念孔子、弘扬其伟大思想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意义,且作为明代的经典建筑物之一,它还有历史研究、艺术审美、建筑科学及旅游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琼剧表演

 



  艺术奇葩——文昌琼剧

  琼剧是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戏曲表演艺术剧种。文昌市是琼剧的发祥地之一,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琼剧尚称土戏。1922年,在海南民主革命先驱徐成章(琼山演丰人)、王器民(琼海塔洋人)的创导下,先后在海口成立“琼崖伶界工会”和《琼崖土戏改良社》。旨在发动、团结海南艺人,改良土戏,宣传民主革命。其时,戏剧界名伶吴发凤先生当选为“琼崖伶界工会”主席,后又兼任《琼崖土戏改良社》编剧。吴发凤先生毕生呕心沥血为琼剧改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琼剧艺术宝库增添积累了丰厚的遗产。

  吴发凤先生20世纪20年代编创的:《孙文与黄兴》、《蔡锷出京》、《秋瑾殉国》、《社会钟声》、《爱国青年郭钦光》、《六君子》、《黄花岗祭夫》、《林格兰殉义》、《省港大罢工》;《新旧婚姻》、《灭种婚姻》、《金钱婚姻》、《造端婚姻》、《妻多夫贱》、《恋爱自由》、《有情人终成眷属》等。

  20世纪30年代编创的:《大义灭亲》、《侠女救夫人》、《爱情与黄金》、《糟糠之妻》、《夫妻团圆》、《清冰爱情妻》等。

  “五四”运动后海南的琼剧才勃兴时装戏,吴发凤先生当是首倡者之一。文昌的老一辈著名琼剧演员张明凯、吴克寰、邢德新、符致明、陈崇雅、潘辉生、林鸿鹤、郭远志、林明充、林道修、符福初、符福生、朱永法、高日洪、林尤金、苏庆云、赵飞雁、徐淑玲、张杰瑶等,皆是以演时装戏而闻名于世;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从艺的琼剧新秀洪雨、韩悟光、陈益效、云国美、韩爱娥、周爱英等,继承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优良传统,成为表演时装戏的名角,成为当代文昌市琼剧的主要传承人。

  


文昌公仔戏表演

 



  文昌特色民间艺术——公仔戏

  文昌公仔戏是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表演艺术品种之一,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公仔戏也叫木偶戏,木偶头部用木头雕刻而成,头戴帽子、发簪,身穿长袍。公仔戏的演出舞台简便,用木板或桌子搭成一丈见方的戏台,用布幔围遮,台挂幕布,导演者在幕后一边唱戏一边操纵木偶在幕前表演,其唱腔、音乐、表演程式都与琼剧一样,是琼剧艺术的缩影。文昌公仔戏已入选2008年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昌公仔戏产生比琼剧还要早。民国19年陈铭枢之《海南岛志》记载:“海南之戏剧,在元代已有手托木头班之演唱,来自潮州。”清光绪(1875年)以前,手托木头班只是单人棚,或称一担棚,一个人用担子挑就走,仅有生、旦、末、丑四个角色,由单人操纵木偶表演,伴戏的乐器仅有一面鼓、一口锣,也由一人操作。后来才发展为“双人棚”(二人驶公)、“三人棚”(三人驶公),或更多;公仔也由少到多,逐渐增加到现今的二十多种,各种角色比较齐全;乐队逐渐增加到六七人,使用唢呐、吊胡、秦琴、喉管、笛子、锣、鼓、钹等乐器。这种演出体制形成后,一直延续至今。

  文昌公仔戏在上世纪50年代十分兴盛流行;在6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公仔戏当为“四旧”,被扫荡而基本绝演;到70年代后期公仔戏又逐渐恢复活动;近些年来,由于各种新潮文化的冲击,公仔戏的年轻观众流失。现在,公仔戏的老艺人、名艺人越来越少,加上经济收入差,戏剧道具、服装、舞台设备等都没有革新,因而公仔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有失传之危。

  文昌公仔戏是融文学、美术、音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民间流传五六百年而不衰,对其加以保护和利用,具有艺术鉴赏、娱乐价值和寓教于乐的社会价值。据调查,目前文昌市民间有公仔戏班近40个,分别分布于铺前、锦山、翁田、抱罗、昌洒、龙楼、东路、东郊、文教、文城、湖山、宝芳等乡镇。

  


文昌盅盘舞表演

 



  文昌民间舞蹈之盅盘舞

  古老的民间舞蹈“文昌盅盘舞”,以它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表演形式而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这传统舞蹈最早在明末清初的“土戏”舞台上出现,此表明文昌盅盘舞至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文昌盅盘舞》已入选2005年海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盅盘舞为青少年玩耍舞蹈,源于青少年模仿民间婚礼习俗玩耍娱乐,因以日常生活中的瓷盅、瓷盘为道具跳舞而得名。文昌盅盘舞最早发祥于文城镇农村。那时,文城镇农村的婚礼仪式十分隆重,结婚当天,新郎要在傧相和八音乐队陪同下,吹吹打打到新娘家迎亲。迎亲回到新郎家后举行“拜堂”仪式,在摆婚宴的热闹气氛中,青少年们即兴拿起瓷盅和瓷盘敲打欢跳起来。民间艺人受启发,便成立由青少年组成的盅盘舞队,为民间婚礼作表演,给婚礼增添了欢乐气氛。

  最初的盅盘舞只有三个角色,均为十多二十岁的青少年扮演:一位男孩扮“新郎”,以筷子击瓷盘;一位女孩扮“新娘”,新娘两手各持叠置的瓷盅,上下相击节奏,翩翩起舞;一位男孩扮“月老”,戴面具、手摇彩扇,动作稚拙,风趣地戏逗“新郎”、“新娘”,以渲染喜剧气氛。全过程由八音乐器(弦、琴、唢呐、笛、喉管、锣、鼓、钹)伴奏乐曲配合盅盘舞。盅盘舞多在婚礼场合表演,后逐步发展为岁时节令、喜庆聚会、祝寿庆生、店铺开张、举行庙会等多种场合表演助兴。盅盘舞这一逗人喜爱的形式风靡全琼州,成为家喻户晓的少年儿童舞蹈。

  近些年来,由于受外来流行的探戈舞、拉丁舞、街头舞等的强势冲击,传统的盅盘舞被冷落,加上学校少跳乡土舞蹈,造成熟悉跳盅盘舞的青少年越来越少,有濒危之忧。

  


文昌花屐舞表演

 


  文昌民间舞蹈之花屐舞

  花屐舞发源于文昌市锦山地区,流传于文昌市北部各乡镇,起源于20世纪初。因文昌的姑娘素有穿花木屐的嗜好,走起路来“咔咔”作响,不但悦耳动听,且富于明快的节奏感。于是,有心者便从此美妙的生活情趣中获得灵感,以这生活素材提炼舞蹈语汇,编成动作简捷的花屐舞。由此,朴素简易、欢快有趣的花屐舞很快在民间流行起来。1962年,锦山中学音乐教师甘华英,对原始的花屐舞进行加工提炼,编排成有特定情节的较为完美的《花屐舞》。舞蹈表现一群天真浪漫的女孩子,穿着花屐打着雨伞,在雨中嬉戏之谐趣与欢乐场面。当时,《花屐舞》一经在锦山中学校园首演,便引起轰动,广受好评。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