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黎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黎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陈曼莉    2011-10-17

苏庆兴(右二)到落笔村调研落笔洞遗址保护情况

《拥抱大海》封面

  文本刊特约撰稿 孙绍先

  黎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文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海南现代化浪潮不断拓展,以及社会文化的趋同化倾向,黎族文化的多样性逐渐消失。特别是有些优秀的文化传承,已经到了濒临绝迹的境地。

  我们并不认为现代化过程同时也是社会道德提升的过程,恰恰相反,现代化正在使我们丧失太多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现在越来越多的黎族同胞,已经意识到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应当努力发掘与弘扬。三亚市政协主席苏庆兴先生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新近出版的文集《拥抱大海》(学林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以及民歌集《三亚黎族民歌》、论文集《黄道婆的三亚解读》和《三亚的光荣与使命》等,集中体现了苏庆兴先生精通黎族传统文化,又以本民族传统文化为自豪的治学精神和态度。

  苏先生不仅勇于传唱传统黎族歌谣,而且创作改编了不少新的黎族歌谣。如《向往神鹿》、《黎锦颂》、《碧海黎家》、《海棠湾的太阳》、《槟榔河欢歌》等;这些反映黎族人民优秀传承和美好情操的歌词由著名作曲家孟庆云、杨天解、向东等的谱曲,部分曲目由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张也以及歌坛新秀雷佳、王丽达等人演唱,在省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正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家乡沃土的热恋,使苏先生总能提出对三亚建设极具启发性和创见性的建议。

  苏先生虽然长期从事干部管理工作,但他对黎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很有远见。可以说既有否定成见,实事求是的勇气,又有严谨科学的研究与建设方法。无论是他的建言献策,还是学术探讨,都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前些年,对黎族传统民居的改造,出现了不顾民族传统建筑形式,整齐划一的取向,成片的水泥平房(或楼房)取代了几千年来黎族居住的船形屋。一眼望去如同兵营,根本看不出任何黎族文化的影子来。对此,苏先生清醒地指出:

  黎族聚居区的民房改造,尚未正确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重建设轻保护,只求把茅草房变成平顶房,而忽视了黎族茅草房这一独特民居文化的保护,采取了比较简单划一的“一刀切”方法,致使许多富有黎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民居文化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消失了,民房改造后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千篇一律的“平顶营房”,黎族的居住文化已完全汉化,再也没有自己的特色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扼腕叹惜的事情。

  黎族传统民居是黎族民族特性的重要载体,人们一眼看到船型茅草屋马上就想到这是黎族人民世代居住的房子,这种效果与黎族的传统服饰黎锦一样,是不可替代的。离开了这些看得见摸得到的传统民居和服饰文化,黎族的特性将逐渐消亡,黎族的房屋将不再成为其“黎族”。

  诚哉斯言!

  下面引述的是第一个登上海南岛做田野考察的外国人类学家H·司徒博来到海南后的感慨:

  从中国历史的角度看,海南人类文化学研究也引起我们的兴趣,两千年以来,汉文化从她的北方摇篮向南扩张,因而或多或少地吸收同化了一些不同种族、文化的人群。这种同化过程至今仍在进行,在海南这一同化还处在初始阶段,因此我们今天就有可能跟踪这一过程,这一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整个南中国文化史的一个范例,展示了南中国文化史发展的所有可能方向。

  今天中国文化察觉自身处于一个危机阶段,她正以令人惊异和让人毛骨悚然的速度吸收着欧洲的商品。许多旧的东西消失于黑暗中,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南方走在了保守的北方前面,因此对海南来说,巨大而迅捷的促进文明进步的改变即将到来,因此现在是记录海南原始状况,以免它永远消失的最佳时机。

  ———《海南岛的黎族———南中国民族志补遗》H·司徒博

  这段话是80年前讲的,在今天愈发显示出其令人心酸的预见性。因为在80年后,我们仍然未能完成“记录海南原始状况”的责任,有许多黎族的传统文化现象未经记录就在这70年间“永远消失了”。

  对此,像苏庆兴先生这样对黎族传统文化负有深深的历史责任感的黎族同胞,他们的感受应当更为深切。

  更难能可贵的是:苏先生不仅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而且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越是到今天,我们越能感觉到苏先生的远见。据说,苏先生的意见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新的黎族传统民居保护方案采纳了苏先生的意见精神。

  苏先生重调查研究、重田野考察的精神让人十分钦佩。考虑到他公务繁忙,就更为难得。本书中收录的关于黎族婚姻礼仪和丧葬礼仪的文章,是我目前所见同类文章中最详尽的研究成果之一。在我正在撰写的黎族传统文化研究专著中,我将引证其中的经典材料。

  苏先生的问题意识十分强烈,这是学者十分看重的探索精神。在研究黄道婆的文章中,苏先生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尖锐而犀利:“黄道婆到上海前,她对棉纺织工具的改革和技术的提升已获成功,在上海仅是教授和传播,哺育她成长为杰出科学家的土壤乃崖州也。遗憾的是,她功厚身微,非权贵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地位低下,加之封建社会对科学技术不予重视,造成史传稀缺。然而我想,黄道婆居崖37年,值得我们去发掘、去探索、去研究的问题应该是很多的。譬如,黄道婆如何学习、革新棉纺织技术?她向那个地方的那个族群学习?她对棉纺织工具及技艺的革新在那一阶段取得突破?黄道婆的成就对崖州经济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黄道婆时代崖州的经济社会尤其是棉花种植状况是怎么样的?黄道婆是人不是神,她居住何处?是否婚嫁?夫家何在?这些都有待我们深入的挖掘、考证,从方法上,从途径上,从物证上,找出有说服力的根据来。”

  盼望有更多的像苏庆兴先生这样的黎族干部涌现出来,则黎族文化研究幸甚;黎族幸甚!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