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南三亚:一家渔民合作社的创新路
海南三亚:一家渔民合作社的创新路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黄蕾    2011-12-01

             机构松散,费用缺乏,文化水平也不高,这是合作社的普遍现状。但三亚一些船老大们组织的一个渔业合作社,一年时间里却在平台建设、作业工具改良、保鲜技术研究等方面积极摸索与创新,使得这个“渔民之家”更加牢固,闯出了合作社的一片新天地。

  这就是去年10月成立的三亚海榆渔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是67岁的梁亚排。“我是所有社员当中唯一没有渔船的,社员们信任,就替大家做点事吧。”梁亚排说。

  渔民建起修补基地

  海榆渔民专业合作社拥有54艘140吨以上渔船,总吨位7343吨,总功率21000千瓦。“这些渔船上,常年出海打渔的有858人,几乎全部是疍家人,西沙、中沙、北部湾等地是主要作业海域。”梁亚排说,但此前渔民们之间缺乏沟通,能坐下来切蹉技术与交流信息的更是没有。建设一个平台,使家更像家,是合作社的第一件事。

  经过合作社不懈努力,合作社取得了三亚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在渔船停靠的三亚南边海争取到一片属于渔民的渔船停靠维修基地。渔民们合股筹资,清淤了码头,建起了修理间,将原来一片脏乱的地方改造成一个像模像样的“渔民之家”。

  记者在这里看到,维修基地虽不太大,但足以同时容纳五六张渔网摊开修补。渔民石水德说,原来修船补网都极分散,大部分在自家里完成,地方小修补很慢,现在集中修补,大大提高了效率。

  借助这个小码头,合作社争取到国家及省里质监部门的支持,派人到外地学习,建起了我省为数不多的渔船救生筏检修站,办起了技术培训交流会。哪里的渔场鱼更多,哪些捕捞技术需要改革,哪些作业技术需要注意,紧急情况下如何自救,这都是交流的内容。记者注意到,修理间里的几个大字“依法检修,质量第一,人命关天,慎之又慎”时时提醒每次出海的渔民。

  出海作业时遇到紧急情况,渔民们能跳上救生筏自救。据了解,三亚海榆合作社能独立为渔船安装并进行检查和维修,目前这项技术全省只有5家单位掌握,在三亚只有他们一家。

  创新改良作业工具

  更令渔民们开心的是,合社作牵头创新并试用的几项新的作业工具与作业技术将给海上捕捞带来更多实惠。

  第一项是用LED节能灯取代传统的大瓦数白炽灯。经合作社在一艘渔船上进行试验,综合试验发现节省了一半油料。渔民林李金的渔船上就安装有480个1000瓦的白炽灯,全部开足马力作业,油料开支是一项巨大的成本,目前柴油价格每吨约8000元。梁亚排认为,此新工具更加节能环保,且无眩光和紫外线,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恒流、多重抗雷击等特点,下一步将考虑大面积推广,当然改造费用也不少,可能会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

  第二项是研究新的活鱼制冷保鲜技术。目前,合作社投资80万元,在修补基地建起一个全新的制冷保鲜库,运用新技术将鱼的保鲜期延长。经过两个月的试验,25天依然基本上仍保持原来的鲜味,保鲜时长是原来的3倍。渔民们说,原来的保鲜技术保鲜时间有限,无论在哪里作业,7天必须回港,否则捕捞上的鱼可能会烂掉变臭。

  在保鲜库里,记者看到一些20天前试验用的鱼仍保持原样,但梁亚排说,试验结果表明,这项新技术仍有个别地方需要深入再研究,合作社的目标是在每艘船配一个保鲜库。他说,这将是一项巨大的技术改良,今后渔船出海,可以大大延长作业时间,到更远的海洋捕捞,从而节约成本,提高生产力。

  鼓励带领渔民造大船

  几年前,三亚市政府出资建造了60余艘百吨级以上的大渔船,并租赁给渔民们使用。海榆渔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就有27艘这批大渔船。

  说起大渔船,围坐在一起的渔民赞不绝口: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三亚的海洋渔业很难有现在的基础。后来,渔民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付清了所有的款项后,买断了这批大渔船,将产权归到渔民名下。

  一艘百吨级以上的渔船,需要数百万元,买断需要巨大的资金,钱从哪里来?合作社出面帮渔民们联系到信用社及银行,总共借款2000万元,解决了渔民们的后顾之忧。渔民林鸿祈说,“船是自己的,虽然要还贷,但用起来更加爱惜。”

  没有从政府租到大渔船的渔民,要造大船也得到合作社的大力支持。林李金的渔船是今年8月建成的,总吨位为260吨,功率为400匹,是合作社中最大的渔船。林李金说,在临高新排港的造船厂造船花了450万元,其中100多万元是通过合作社向银行贷款的。

  渔船建成回港后,林李金又通过合作社采购渔需的灯光、制冷、保鲜物资设备,节约了单一采购的开支,合作社还联系了省海洋、质监等部门对渔船进行技术参数及安全性能的测试。林李金说,造大船的一系列程序,合作社帮了不少忙。记者 吴钟斌 通讯员 陈彦茜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