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有价值几百万元的渔船,一网能打上十几万元的鱼,经常吃到最鲜美的海鲜……这些,都是外人对“渔老大”们的概念。日前,记者来到海南三亚海榆渔民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自建的修理车间里与十几名三亚渔老大围成一桌,聊天聊地,却听出渔老大们的诸多无奈与担扰。
合作社社员个个皮肤黝黑,进进出出,没有客套话,没有陌生感,理事长梁亚排一句“他们这些都是没见过什么世面的渔民,一辈子与海打交道”,就打开了话匣子。
无奈:远海捕捞限制多多
远海捕捞的限制一方面来自我国对于海洋捕捞的政策性控制。自1999年开始,农业部先后提出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和“负增长”的目标,对海洋捕捞强度实行了严格的控制。2002年开始,为减缓新的海洋制度实施对我国海洋渔业造成的影响,国家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引导渔民压减渔船。也因此,从2010年起将原来为期两个月的“休渔期”增加为两个半月。
近年来,三亚的渔业在科技生产、后勤补给方面没有创造性、跨越式的突破与发展。“渔船生产科技含量低,渔船在生产设备、水产品加工技术水平等方面尚处于落后状态,作业渔船大多只能停留在80米等深线内的岛礁渔场生产,造成浅水区渔业资源过度捕捞,而深水区资源却无法利用。”梁亚排说道。
“船上的保鲜技术不过关,无论你去哪里捕鱼,无论抓到多少鱼,出海一周之内必须返回。”渔民石水德说。
“没有完善的后勤保障基地也是远洋捕捞的一个重要制约。由于目前还未建设西、中、南沙渔业补给基地,加上西、中、南沙渔业服务船少,造成了后勤补给、供水、供冰等各项服务跟不上生产需要。”三亚市河西区管委会渔业科负责人说。
担忧:生产成本不断高企
“油贵了,工资高了,加水加冰也涨了。”说起成本,渔民们七嘴八舌。
不包括还贷款在内,一艘渔船的开支包括加水加冰、购买油料、船员工资、综合伙食等大项。渔民林鸿旅算了一笔账:一艘140吨的渔船,正常情况下每个月要加冰70吨,每吨冰价格200元,油费也涨到8000元每吨;15至17名船员的工资成本占全部收入的30%;伙食费一天至少要二三百元。他说,“如果出海打渔一年收入100万元,除去各项成本开支,利润只有20万左右。如果打渔卖不到100万元,就基本没有什么赚头了。”
渔民林李金说,如果成本控制不好,一艘大渔船一个月的开支会达到十多万元。“这么多钱,你想不到吧?而且,我们基本都是靠天吃饭,除去休渔期、台风期和其他恶劣的天气,一年当中只有7个月时间能出海捕鱼。”
更多的渔民则反映,渔民和农民不一样,因为没有土地保障,生活没有着落感,但户口却又是农业户口,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医疗、保险和就业的待遇。
针对这一点,三亚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说,未来的渔业发展,必须要解决好渔民的身份转换问题,只有解决了渔民们的后顾之忧,才能保证顺利实现渔民的转产转业。
希望:新码头有维修基地
南边海是三亚渔民、渔业最集中的区域。今年11月,《三亚市南边海地区城市设计暨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按照规划,南边海将建成以游艇销售、游艇培训、海上服务为主的国际游艇港。
迁移还是转产,成为摆在渔民们面前的最迫切问题。聊天中,尽管渔民们争论激烈,但理解发展规划、支持政府决定,始终是共同声音。
几年前,三亚就开始建设新的六道渔港,后重新改址崖城建中心渔港。渔民们说,搬迁到崖城港后,希望能够留一块属于渔民自己的渔船停靠维修基地,开展日常的停泊、出港、补网和维修工作,这样能大大节省生产成本。
在梁亚排看来,海洋文化、疍家文化是三亚最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南边海是最集中的文化展示区域。“新南边海规划建设后,政府可考虑引导部分渔民就地转产,与主导开发的企业合作,共同弘扬海洋文化。”(记者吴钟斌 通讯员陈彦茜)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