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亚“三月三”盛会 民族传统文化“非遗”展示亮点频出
三亚“三月三”盛会 民族传统文化“非遗”展示亮点频出
来源:三亚政务网     作者:陈曼莉    2012-03-25

  一年一度的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盛会顺利召开。昨日,记者在本届 “三月三” 活动的主会场——三亚鹿回头广场上看到,我省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在这里同步进行。打柴舞、钻木取火、制陶工艺、黎族纺织染绣、黎锦、树皮布、苗族刺绣和蜡染等非遗,让众多市民游客眼前一亮。


  打柴舞:黎语叫“转刹”

 
  在活动主会场,时不时传来一声声富有节奏的打击声,听起来像是在跳竹竿舞,但仔细一听又不是,声音并不是因竹竿打击而产生的。带着好奇,记者觅着声音来到了打柴舞互动区,只见穿着黎族服装的小伙正在欢快地跳着,多彩的舞步配合着丰富的表情逗乐了围观的观众。来自西安的胡小姐笑着说,自己曾跳过海南的竹竿舞,但这个打柴舞还是第一次看到,虽然很想上前试跳一下,但看到这又粗又结实的木棍还是有点害怕。


  打柴舞和竹竿舞有什么不一样呢?一名舞者介绍说,打柴舞由打柴和挑柴两部分组成。道具有垫木、击木和圆座独木米臼。舞蹈是通过击木在垫木上击打节奏,舞者模仿各种动物动作、声音,踏着击木声产生的轻重、快慢节奏来回跳跃。打柴共有九招式:第一式平步,第二式磨刀步,第三式槎绳小步,第四式青蛙(叫声)步,第五式黄猄(叫声)步,第六式狗追鹿步,第七式筛米步,第八式猴子偷谷步,第九式老鹰步。


  记者了解到,黎族打柴舞黎语叫“转刹”,源于古崖州,是黎族传统舞蹈,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黎族打柴舞承载着黎族古老的信仰观念,社会历史等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钻木取火:市民惊呼“很酷”


  “钻木取火”听起来像是在原始社会才会有的生活方式,但记者在当天的活动现场看到,黎族的钻木取火术吸引了许多市民上前跃跃欲试。来自琼州学院的张同学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钻出火后兴奋地说:“太酷了。”


  记者观察到,黎族钻木取火工具由两部分组成,一个为钻火板,一个为钻竿和弓木,二者配合才能取出火来。“在取火时要有一定的技巧,并不是光靠蛮力就可以钻出火来。”一名黎族老人边说着边为观众演示。老人在一块有孔的厚木板上插上一根木棍,取火时,把板固定,木棍在老人手搓动下不断转动,老人一边转动,一边把自备的干苔藓放入取火孔之中,不断用嘴往孔里吹风,一会儿功夫,取火孔处开始有烟出现了,老人又加了一些植物纤维,继续吹风,大概过了几分钟,小火苗慢慢地燃了起来。就这样,最为原始的取火方法展现在众人眼前,围观的市民纷纷鼓起掌来。


  树皮衣:服装活化石


  在民族传统文化展示区,一件件挂着的类似蓑衣的“衣服”勾起了记者的兴趣。一旁的黎族阿妹说,这是“树皮衣”。


  原来,这看起来一点都不华丽的衣服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由树皮制成的服饰,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被誉为“服装活化石”,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海南黎族先民用楮树等树皮经过繁琐的工序手工制成,主要用于遮羞、保暖。黎族阿妹介绍说,树皮衣的制作有一套很繁琐的工序,包括扒树皮、修整、将树皮放在水中浸泡脱胶、漂洗、晒干、拍打成片状和缝制。然后人们利用加工好的树皮布剪裁缝制帽子、枕头、被子、上衣、裙子、兜卵布、口袋等。


  黎族树皮衣如今已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的发展,树皮布已经渐渐远离了黎族人的生活。但一些偏僻黎村仍有老人知道树皮布的制作方法。


  黎族原始制陶:女制陶男莫近


  在民族传统文化区,还展示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陶器,这就是黎族原始制陶。


  据展示区的工作人员介绍,黎族制陶工具包括木杵、木臼、木拍、木刮及竹刀、蚌壳、钻孔竹棍、竹垫等,制陶过程由挖陶土、挑陶土、晒陶土、粉碎陶土、筛陶土、和泥、制坯、干燥、准备烧陶、点火烧陶、取陶、加固等12个步骤组成。制成品主要有釜、甑、瓮、碗、罐、蒸酒器、蒸饭器等器型。


  制坯技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水平,它包括捏制、泥条盘筑、快轮制陶等。泥片贴筑法、泥条盘筑法、快轮拉坯法等制坯方法至今仍在黎族地区保留着。“我们黎族的原始制陶工具简单、露天烧陶、没有陶车和陶轮、器型少,而且简便实用。”一名黎族妇女骄傲地说。

 

  在与一旁的黎族同胞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黎族中有“女制陶男莫近”的习俗,制陶时严防外人或男人偷看。因为按照黎族风俗,制陶是妇女的工种,只传女不传男,为的是使妇女在生活贫困或家遇不测时能靠这门手艺维持生计。

 (梁丽春 余菁菁 林冬巧)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