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球一小时”海口遇冷背后的价值困惑
“地球一小时”海口遇冷背后的价值困惑
来源:南海网     作者:王吉拉    2012-04-01

  在网络上吵闹得热热闹闹的地球一小时,却在现实实践中遇冷。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是“地球一小时”活动时间,在2012“地球一小时”即将来临之前,记者走上街头随机调查得知,海口很多市民不知道何为“地球一小时”,即便有部分市民知道该活动。也表示无熄灯计划,而响应熄灯活动的多半是在校学生。(3月31日南海网)

  其实,调查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在不少地方都已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尽管“地球一小时”活动重在表明人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用一个小小的动作,让全球民众共同关注气候变化。可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人们对“地球一小时”仍存在价值上的困惑,正因为此,当网上吵得沸沸扬扬时,现实实践却冷冷清清。

  调查发现,海口很多市民不知道何为“地球一小时”,即便知道,也有不少人表示不解,比如,“熄灯跟环保有什么关系,我又不乱丢乱扔。这些活动还是你们年轻人去弄吧。”再如,“环保也不是熄一下灯就好的,是个大工程,小老百姓搁不着边。”或者觉得个人熄灯活动影响不大,“如果我熄灯,别人不熄,那也没什么意义。”

  诸如此类的表态,反映了我们对“地球一小时”核心价值的宣传不足,但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地球一小时”是否有执行的价值和空间存在疑惑。熄灯一小时究竟有没有意义?有网友计算,一度电对应碳排放量为0.9千克,熄灯1小时,一盏日光灯节省碳排放量0.036千克,而一根标准大小的蜡烛燃烧1小时会释放碳0.007千克,一点就是几十上百根,释放二氧化碳可想而知。

  也就是说,从实际效果来看,“地球一小时”并不能减少多少碳排放量,相反,因熄灯导致的蜡烛燃烧碳排放量却远远超过熄灯所减少的,这也就不得不让人对活动的价值产生疑问。而在实际生活中,“地球一小时”只不过是一种倡议,能否真正执行到位,还得看个人的素质,在大众仍缺乏环保理念的情况下,“地球一小时”难免会陷入作秀的沉疴。

  说到底,“地球一小时”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向人类传递一种保护地球的信仰和参与改变的愿望,仪式作用远大于实际价值。透过“地球一小时”在海口遇冷的事实,我们需要深刻反思:一是,在一小时之外,政府部门有没有带头厉行节约,贯彻节能战略?没有政府的带头作用,我们又怎能期待民间的自觉和热情?

  二是,“地球一小时”活动能否走出形式主义的窠臼?在细节上更凸显出环保理念与价值,比如,要不要点蜡烛,等等。同时,还应排除借此进行概念炒作、谋取利益的行为,以此还原“地球一小时”朴素、理性的真面目;三是,除了“地球一小时”,我们是否还有更具实际价值的环保行动,甚至以此来取代“地球一小时”?(肖时平)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