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千古南海 海瓷低吟
千古南海 海瓷低吟
来源:     作者:林可婷    2012-05-14

省博物馆展出的西沙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展品

西沙出水青花天马行云纹碗

西沙出水明青花菊花纹八棱小罐

海南渔民使用的文字航海图《更路簿》

明永乐宣德青花盘

西沙出水宋旋纹鼓腹小罐

西沙出水宋青釉四系罐

西沙群岛古沉船位置图

  文本刊特约撰稿 何翔 海南日报记者 岳嵬 图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海瓷———是特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瓷之路”开始以后,唐、五代、宋、元、明、清六朝对外贸易途中,在海南南海海域触礁沉船所遗留的各类外销陶瓷。

  海瓷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海外贸易史、陶瓷外销史的重要物证。

  随着我国水下考古的大量发现,说明在中国海外贸易史上,南海诸岛是中国船舶的重要驿站。

  出水的海瓷等文物,正是中华民族征服海洋,开发海洋的历史见证。

  在海南,海瓷既是考古研究的重要专题,也是民间收藏的一大热门。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海瓷收藏研究保护之中,海瓷已上升为“海南三宝”收藏文化之一,成为全社会共同保护研究的重要文化遗产。

  海上贸易 西沙遗珍

  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香瓷之路”必经之地,与海南文昌七洲洋海域相接,被称为“海上夷道”。

  元代初年郭守敬在此进行过天文测量,设“南逾朱崖”,定点为“南海北极出地一十五度”,为当时其在全国二十七个天文测量点之一。

  南海古有“千里长沙,万里石床,渺茫无际,天水一色”之誉,是我国南疆海域的丰腴之地。

  早在汉代我国就开始了以丝绸为商品的海外贸易,到了唐宋时期,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贸易更为频繁,有“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盛况。明清之际则更为广泛,仅广州、泉州口岸通外就达40多个国家,这时期商贸航线基本都是从南部沿海口岸出发,经“海上夷道”至马来西亚,过马六甲通往阿拉伯、波斯等国,实现对外贸易。

  因此西沙海域是古代航海重要通道。但由于珊瑚礁盘密集,潮汐变化巨大,商船触礁很多,造成各时代沉船大量堆积,形成丰富的海底文化遗存,是探索南海区域古代陶瓷之路、商贸之路的重要通道。

  南海有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岛。群岛的气候复杂、环境优美、海底资源丰富,古航道沉船密布,是近几年水下考古的重中之地。

  南海北依两广、福建,东南为菲律宾群岛,南至加里曼丹岛,西南和越南、马来半岛诸地相连。位于热带,气候适宜,是海上渔场和海上夷道。

  南海诸岛物产丰富,海南岛渔民依靠《更路簿》(渔民航海指南针经书)航海指南针经书,深入西沙、南沙群岛进行航海捕捞,积累生活资料,成为搏击海浪的奇迹,同时也留下许多生产生活文化遗迹,成为大海遗珍的一部分。

  海洋开发 历史见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海南多次对南海进行文物普查,南海诸岛文化遗迹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3处。

  一类是海底沉船,多是陶瓷之路商船遭遇风浪触礁沉没,遗留物均为商贸海瓷。一类是渔民捕鱼遭遇风浪沉没渔船,遗留物均为渔民生活用品。

  其中重要的发现,是1975年广东考古队在北礁进行的首次浅海探摸。那一次,发现了唐代沉船及瓷器。当时还重点对甘泉岛和金银岛进行了考古发掘,获得了大批瓷器和瓷片。其中多见明代的青花碗、青白釉碗底以及清代的青花大碗底、青花小杯等。明清至近代以珊瑚石垒砌成的小庙,其内供神女像及观音像,是当地渔民敬神仰祖的精神之所。尤其在北礁盘上,还发现了明代以前的铜钱400公斤,种类达300多种。

  1976年对甘泉岛唐宋遗址的第二次发掘,发现了南朝至五代陶器2000多件,其中宋代石砚1件,明代铜钱12公斤,铜锭24块,铜镜、铅锌锭一批,还有明代的瓷器,清代的石狮、石柱、石磨。

  1996年,海南琼海博鳌镇渔民出海路经北礁、华光礁一带,又一次发现大量瓷器和钱币,并进行了打捞,打捞品带回港口引起社会民众和收藏界极大兴趣。先后有大量瓷器和钱币流向社会。海南省博物馆闻讯抢救性征集到500件瓷器,300公斤钱币,海南省边防总队在打击此类活动中截获瓷器数百件。

  渔民的多次打捞对海底文化遗存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社会影响很大,引起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视。1996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队受命对西沙进行全面调查,行程850海里,掌握了许多处沉船遗存。

  1998年12月,水下考古队在北礁、金银礁、华光礁一带进行了为期39天的正式水下考古,潜海深度从10—20米到最深35米,新发现五代、宋、元、明、清各代水下遗存14处,采集发掘各时期文物1500件。2007年进行的第二次水下考古,所出瓷器与第一次打捞相近。

  至此,通过对各阶段西沙出水文物资料收集整理,初步探明打捞出水的文物种类除大量瓷器外,还有钱币、铜锭、象牙、石锚、铜器、铁器、铝铅块等。仅瓷器数量约有3.6万余件。

  海瓷,与生俱来的神韵

  西沙群岛华光礁、北礁,是自南朝以来,隋唐宋元明清乃至近代外贸船舶行如穿梭、始无间断的海上丝绸、香瓷之路外,到达东南亚各国至印度洋等国的主要商贸航线。商船触礁连绵不断,形成大量的时代沉船堆积。所遗留下来的大量海瓷,均为我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各地窑场的产品,是收藏研究海瓷的重要文化遗产。

  其中大部分瓷器釉色浓厚,青翠可人,随经百年浸蚀,剥取珊瑚礁结物之后,依然光彩照人,釉光虽然发亚,但神韵不变,特别是一些精品,如青釉龟纹碗、执壶依旧釉水肥厚,色泽如常,令人惊叹,使人爱不释手。

  海瓷虽不能与明清官窑瓷器相提并论,但却有着与生俱来的历史背景,其反映出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不可低估。

  从时代特征看,有南朝青釉六耳罐和小杯;隋代的青釉镂空熏炉,呈鼓形,此与河南安阳隋张盛墓出土陶女俑手中所捧的熏炉相类。唐代至五代遗物较多,所收集的有青釉陶器盘、碗、四耳罐、双耳罐和卷沿罐五种。

  所出宋代瓷器最多,特点、风格、产地与类型均有不同。是海瓷中数量、器形、花纹最繁缛最多的一类。这些瓷器之特点与广东各地窑场所产的灰白色胎相同。

  元代青釉瓷器、陶器和青花瓷器与福建地区出产的灰白色胎、盘、灰黄色胎碗相类似。

  明代瓷器主要是青花瓷和釉陶器多见。陶器形大,胎骨粗松,可能为随船生活用品。青花瓷器多为江西各地民窑产品,时代多见永宣、嘉靖、清初,元青花残片多见,完整器少见。同时,还出有为数不少的广西钦县出产的紫砂壶等陶器。

  海瓷收藏研究以釉色可分为青瓷、白瓷、青白瓷,其次为青花瓷。

  青瓷———青瓷是在坯体上施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经高温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最早出现于东汉晚期,典型瓷器是浙江上虞出土的一批青瓷。早期青瓷胎体致密,釉色灰青。至唐宋以后青瓷到了成熟繁荣时期,唐代的越窑、宋代的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是青瓷系统。过去讲的缥瓷、艾色、翠青、粉青等都是青瓷范畴。

  海瓷中没有发现早期青瓷,大都是宋、元、明、清等南方景德镇、福建、广东窑的一些产品。根据其形制和釉色宋代前后都是一些民用瓷,用于外销,换取海外香料等生活资料。多为民窑烧造,如同安窑、西村窑的较多。

  同时也发现一些烧造精致、胎体凝重的景德镇窑产品。虽釉水发色不正,但其刻划纹和形质都不失官窑风韵。2003年海南陶瓷鉴定培训班中,陶瓷专家张浦生对大部分海瓷进行了鉴定。认为一些精品都出自景德镇湖田窑烧制。所出青瓷品种的时代跨度从最早唐.五代、宋至元、明都有发现,说明海上陶瓷之路及海上贸易时间很长,是唐、宋至元、明换取海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白瓷———白瓷是釉料中不含或少含呈色剂,生坯挂釉入室高温烧制。最早见于南北朝北齐河南安阳范粹墓。唐代的白瓷达到极盛时期,其中以河北临城县邢窑为代表在瓷业上形成的“南青北白”的局面。宋、元是白瓷的发展繁荣时期,器形众多,胎薄色白,北方定窑、磁州窑以及南方景德镇窑、德化窑都在烧制,至明代永乐时期烧成的甜白瓷达到了最高水平,至后彩瓷出现后,白瓷逐渐消落。

  海瓷中白瓷占的比例较小。以泉州、杭州、广州为商埠的对外贸易中,白瓷占了一定的比例,产地大致都来自这些口岸相近的南方制瓷地。

  白瓷是海瓷收藏家追捧的亮点。但白瓷还尚未发现典型官窑器。说明白瓷仍是对外贸易中的一个普通品种。

  青白瓷———青白瓷是指宋代以后以景德镇为代表创烧的一种介于青白之间的瓷器。其釉青中泛白、白中显青、胎质细洁、釉色晶莹、光彩见影。史书中所谓“隐青”、“影青”、“映青”等皆为青白瓷。由宋至元青白瓷盛烧不衰。除景德镇外,江西吉州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泉窑等都有烧造。

  海瓷中这部分瓷大都包装在封闭的匣钵之中,随经长年海水浸浊及打捞碰撞,凡完整器个个釉色光亮,习习生辉。釉色中以影青瓷最为突出。特别发现的菱口龟纹碗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青花瓷———青花瓷是以钴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两色相间的瓷器。它生产工艺简便、色调菁幽明快,素洁雅丽,釉面光洁明净,质地精美。是将传统绘画与瓷画艺术相溶合,从而产生较高的美学艺术价值,受到人们的青睐。它被“用之于皇室,收之于窖藏,传之于民间,畅销于世界”,被誉为中国的“国瓷”。

  青花瓷初现于扬州唐代城址出土的一批青花瓷片。宋有零星闪现,元代忽现成熟,明清得到进一步发展。而真正起源是与早期国外钴兰料的发现和白瓷的烧成有直接的关系。

  收藏,合法与非法的界定

  海瓷是“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以后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遗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是海外贸易史、陶瓷外销史的重要物证。

  民间对海瓷的收藏、保护、研究是对国家收藏保护的重要补充,这对进一步保护、传承研究历史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而对于海瓷民间收藏的合法性,许多人心存疑惑。

  2002年新《文物法》重申,国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海瓷的出现以2002年新《文物法》为期,可分前后两期。前期多数属于渔民捕鱼当中无意识打捞,属于浅海偶得,破坏性较小。然后以较低的价格流传于社会,引起民间收藏,也引起了国家的重视,间接具有一定的保护意义。后期是2002年新法颁布之后,一些渔民为了谋取暴利,甚至舍其捕鱼而专门从事在深海区域非法破坏性打捞,这是违法行为。曾引起社会哗然,政府也进行了重拳打击,有大部分被查获收缴,也有小部分流传于世。

  至此,以2002年为界,之后再有出水瓷者都属于出水文物,个人或其他机构均不得非法买卖。

  经过政府严厉打击监管,非法海下打捞行为已渐渐消失。

  2002年以前出水海瓷逐渐面世,客观上已转化为传世品。近几年,随着民间收藏机构的建立,通过科学合理引导,海瓷已成为国内收藏界的一大热点,其中收藏研究与保护也已上升到一个新的领域。

  相关链接

  我国在西沙发现的相关重要文化遗存:

  1甘泉岛唐宋遗址:属于唐宋年代。考古发掘面积共80平方米,遗址中多见陶瓷器皿、铁锅、铁刀、铜饰件,遗存中见出炭粒灰烬和鸟骨海螺。

  2永兴岛“孤魂庙”遗址:属于明末清初建筑遗址,用珊瑚石垒砌,其周围尚有清康熙青花五彩大盘残片。

  3琛航岛珊瑚石庙遗址:属于清代,座北向南,用珊瑚石垒砌而成单间小屋,顶已毁,只留三面残墙,并出现青花瓷片。

  4琛航岛“娘娘庙”遗址:属于明代:用珊瑚石垒成,庙内供一件明代龙泉窟的观音像。

  5北岛珊瑚石庙遗址:属于清代,座西朝东,用珊瑚石垒砌成。发现清代清花瓷器。

  6甘泉岛“孤魂庙”遗址,为近代建筑。

  7全富岛陶瓷遗物点: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全富岛西北的礁盘边缘,采集到清代青花瓷器10件,1975年采集到唐至明代的陶瓷器71件。

  8珊瑚岛瓷器遗物点:1975年在珊瑚岛东边较大的范围的礁盘上,采集到85件清代青花盘、碗。其中盘781件,内壁印有连弧纹和“寿”字纹图案。盘底印有“祠堂瑞兴”、“祠堂德斋”款。

  9北岛瓷器遗物点:属于明代。青花碗残片一批,印有“宣德年造”、“嘉靖年制”、“永保长春”、“万福攸同”款。白胎细腻,色泽光润,另有青花碗、芙蓉花纹碗等。

  10南岛瓷器遗物:属于宋至清代。发现宋代青釉划花碗3件,清代德化窑青花云凤纹、云龙火珠纹碗各一件。

  11北礁石砚遗物点:考古工作者在北礁发现宋代石砚,是当时我国船舶上使用的文具。

  12浪花礁铜熨斗遗物点:属于明代,底径13、残高8、把长10厘米。

  13北礁铜钱、铜锭遗物点:属于明代沉船遗物,范围在约10余米的礁盘上,两次调查,打捞到秦“半两”至明“永乐通宝”等历代铜钱共14.52公斤。铜锭31块,铜镜残片7块。

  14东沙岛铜钱遗物点:1936年春,东沙岛气象台工作人员,潜入水深2米的海底礁盘上,发现与珊瑚凝结一体的古铜钱。在300余件铜钱中则在唐代、北宋、金代、明代的铜钱。其中明代铜钱为多。

  15东沙岛大王庙遗址:属于清代渔民建造,并在其周围根植树木和建造屯粮仓库。

  16北礁陶瓷遗物点:时代早见南朝,晚至唐宋元明清各朝。1975年考古采集到1278件陶瓷器。 (岳辑)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