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9日,三亚湾东帽洲附近,有人组织游客无证潜水。本报记者苏建强摄
潜入碧蓝的大海,邀请五颜六色的热带鱼当向导,畅游珊瑚礁筑成的海底宫殿……这一直是游客在三亚理想中的潜水度假生活。然而,自从起步发展以来,三亚潜水业与通往理想国之路却一直若即若离。
兴起——混乱——规范——再混乱——再规范——三度混乱,三亚潜水业几经治乱,仍存顽诟:“潜规则”照旧横行,“黑潜水”依然猖獗。被寄予厚望的三亚潜水业如何才能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困局三兴三乱依旧乱象丛生
20多年前,海南各大海湾还很平静。偶尔有人钻入水中,一瞥绚丽多彩的海底世界。一群有识之士开始思索如何让中外游客也潜入水底,开发丰富的潜水旅游资源。从那时起,海南潜水业起步了。
回合一:初入海南盛极而衰。1988年,我省首家潜水企业——省中旅(三亚)潜水公司在大东海开始营业。“那时,国内游客还不太了解潜水旅游业,也就是体验式潜水活动,三亚的潜水游客多以境外游客为主。”被称为“海南潜水第一人”的林斌受邀来到三亚,以大东海为基地,开始接待游客。
又过了5年多,三亚潜水业迎来了兴起的契机。1994年前后,来自香港和台湾的企业家看好三亚,成立新的潜水公司,不仅投资购入先进的潜水设备,大大提升了潜水的安全性能,还为三亚引入了全新的潜水理念。由于门槛低,潜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三亚潜水业的年接待游客量也从二三千人猛增至当时的数十万人。
然而,面对高额利润和低成本运营,三亚潜水业开始自乱阵脚,陷入第一次混战。到了2000年,三亚从事潜水业务的企业一度达30家,一些没有海域使用权的“黑潜水”也开始猖獗起来。恶性竞争由此而生,企业竞相削价,回佣越来越高,正规企业难以为继。
回合二:自我救赎难断“病根”
在各界的强烈呼吁下,由三亚市政府牵头主持,三亚潜水业开始进行规范整合。2000年,大东海10多家正规潜水企业入股组成大东海公司,对抗市场恶性竞争,以市场手段调和各种矛盾。这一次潜水业的“自我救赎”从客观上遏制了混乱的市场局面,三亚潜水业开始迎来再次兴起的曙光。
2003年,世界潜水联合会在三亚举行年会,80多个国家的代表集中考察了三亚的潜水资源与发展现状,认为三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验式潜水基地。与会代表认为,尽管中国沿海各省份都大力开展潜水业,唯独三亚等地将潜水与旅游相结合,并逐渐形成了产业链。三亚数千名专业潜水教练占全国的一大半,而且参与体验式潜水的人数众多,每年达上百万人次。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中国潜水业的发展要看海南,而海南的潜水在三亚。
此后,国际知名潜水培训机构争相抢滩三亚,与旅游企业共同开发潜水旅游资源,三亚潜水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可好景不长,经历了6年多的发展后,正规经营的潜水企业在与旅行社的合作中又让“潜规则”钻了空子。为了争夺客源,潜水企业不仅争相削价竞争,而且无论游客是否参加潜水活动,潜水企业甚至都要给旅行社“人头费”。
回合三:行业公约难敌价格乱战
2009年,三亚12家和陵水1家共13家潜水企业联合抵制“潜规则”,成立潜水企业联合会,并签订公约,设立最低保护价、行业实行准入制、缴高额会费等,得到了行业主管部门的认可。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潜水企业联合会明确公布了给旅行社的返佣,让“潜规则”变成了“明规则”,打破暗箱操作。以每名游客的体验潜水为例,散客价320元,团队260元。其中针对团队游客,企业分配100元,导游与旅行社各分配80元,一切张榜公布实施。
令人遗憾的是,这次潜水业的规范发展还没有持续1年,部分岛屿潜水企业以提高摆渡费和门票返佣的做法,首先撕破公约。为了保住团队客源,岸陆潜水企业只得跟进,竞相提高返佣或者降低底价,价格战再度爆发。
内忧 “潜规则”几成公开行规
为了给我省潜水业寻找良性发展的出路,省旅游委联合省海洋、文体、工商、物价等部门,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对三亚潜水业进行了重点调研,列举了监督监管职能不清、行业自律不严等弊病。而种种弊病滋生出的行业“潜规则”被认为是潜水业的最大内忧。
三亚大东海公司营运总监曾其红说,回扣、零负团费、人头费等“潜规则”盛行令潜水企业举步维艰。如果不建立新型的运行体系,接待的游客越多,亏的也越多。
两次三番成立行业协会,主管部门换了几次……2009年三亚潜水企业联合会成立之时也高调向“潜规则”宣战,将利益分配公开化、透明化,被主管部门寄予厚望。可一旦有个别企业“不听话”,没有监管权限的行业协会便敌不过根深蒂固的“潜规则”。
三亚市潜水企业联合会会长邢增平无奈地说,从2011年开始,潜水企业联合会便已经“名存实亡”,秘书长早已辞职。有关部门曾经表态,同意授予联合会一定的行业准入与监督权,但联合会却一直被冷落,没有真正享受过一次相关权利。各企业看到行业协会没有发言权,便再次各自为政,让“潜规则”钻了空子。
时至今日,“潜规则”已经发展到了几乎无以复加的地步。每接待1名团队游客,潜水企业不仅得不到2009年公约中约定应分配的100元,还要倒贴给旅行社“人头费”,每人几元至十几元不等。
在这种情况下,潜水企业如何盈利呢?海南某旅行社导游告诉记者,把游客带到潜水点后,导游和潜水点的员工将联合“拉动游客的消费”,让潜水企业在餐饮、冲淡、潜水拍照等项目上赚些钱。“旅行社拿走了潜水费,也得让潜水公司挣些零花钱。”
各潜水企业负责人表示,在近似于监管真空的状态下,行业“潜规则”不仅不服“潜”,而且已经公开化。要想让潜水业走向正规,有关部门和企业必须坚决地向“潜规则”说“不”。
外患潜水“黑户”吞噬海底资源
根据调查,目前总共13家正规潜水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仅为55%,潜水业近半壁江山已经被数百个黑潜点蚕食,而且形成步步紧逼之势。以每年三亚潜水企业接待游客量150万计算,黑潜水也揽到了120多万人次的客源,三亚潜水业外患严重。
正规潜水企业不仅要有经审批的海域使用权,还要具备各类经营资质,并严格遵守体验式潜水操作规范。而黑潜水则像是游击队,一部面包车、三五个潜水教练、几个氧气瓶、几件潜水服便足够维持经营。黑潜水经营者流动于三亚各大海湾,经营成本极低。游客在正规潜水企业体验一次普通潜水,花费在300元左右,而在黑潜点只需几十元到一百多元,有的甚至还包含烧烤等餐饮费用。
黑潜水的危害还不止这些。很多游客反映,在黑潜点体验潜水令人“胆战心惊”,安全保护措施极度缺乏,更不用说必要的潜水培训。而黑潜点公然在珊瑚礁保护区安营扎寨,也给珍贵的珊瑚礁资源带来了灭顶之灾。上海游客柳女士告诉记者,五六年前,三亚海底珊瑚礁非常绚丽多彩,如今三亚很多珊瑚礁被非法潜水活动破坏,“已经没什么看头了”。
三亚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章华忠表示,依照有关现行法规,在同一片海域,无海域使用权却持续3个月不间断的潜水活动才能被视为非法潜水活动,这个非法潜水活动点被称为黑潜点。由于黑潜点多采取游击战略,海上执法调查取证难。而黑潜水经营者一旦被抓现行,通常的惩罚也只有没收氧气瓶等器具,违法成本并不大。
在打击黑潜水活动中,三亚还发生过这样的事:已经被执法人员扣下的违法潜水设备,竟被乘坐另一执法部门的执法船只拦截并“物归原主”。2010年1月,三亚多部门在联合整治情人湾地区黑潜点时,黑潜点事主竟乘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执法船只现场抢回暂扣物证。类似的事并不偶发,令人深思。
出路再次整合期待浮出海面
经历了“三兴三乱”的三亚潜水业得到了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潜水业界、旅游业界的高度关注,大家纷纷出谋划策,为三亚潜水业谋出路,找突破。
邢增平说,三亚潜水企业可以考虑组建集团公司,建立一整套的结算体系,并在潜水五大区域设立结算点。各潜水企业商定潜水的基本费用,公开给旅行社和导游的返佣比例。在集团公司体系下,各企业不仅将有一个保本的营收,而且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潜水点的特质,多劳多得。此外,集团公司还将划出专项基金培训员工,整顿行业,集中打击非法潜水活动。
章华忠说,潜水业必须要进行游客量的控制,打击恶性竞争。无论如何发展潜水业,珊瑚礁的保护必须放在第一位。有关部门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征收资源保护税,引导潜水企业有序、合理经营。
对于横行潜水业的“潜规则”,章华忠则建议引入“一卡通”,游客在潜水企业的所有消费必须通过“一卡通”。在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监管的结算体系下,任何一笔消费都要做到公开化、透明化,不使用“一卡通”的企业将被取消营业资格。“用公开、透明的手段遏制‘潜规则’,潜水业的发展才有希望。”
记者了解到,已经对三亚潜水业完成调研的省有关部门正在制订新的潜水业整顿方案。调研组有关负责人表示,方案将致力于保护珊瑚礁等海洋资源,打击黑潜水,消除行业“潜规则”,还中外游客一个安全、干净、美丽的海底世界。(本报三亚5月22日电)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