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富饶的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有丰富的海底文化遗存,南海水下文物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6月2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这对于海南文物保护单位来说,无疑是个让人振奋的消息,三沙市建立后,作为地方文物管理机构,必将承担起更多的水下文物遗产保护重任。
出水文物还原历史告知今日
历史久已尘封,但细心的考古人员,总能从留存的遗迹中,还原历史,告知今日。
《大海的方向·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一次性集中展示西沙水下文物259件。这259件具有明确地理坐标的出水文物,正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259个清晰的见证物,它们以无可辩驳的真实存在,告诉人们海上丝绸之路上曾经的繁盛,以及海南岛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补给站的客观史实。
在《大海的方向·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上,有一幅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西沙甘泉岛唐宋居住遗址全景照片,真实记录下丝路航线上的重要驿站。
甘泉岛唐宋居住遗址位于西沙群岛所属的甘泉岛西北,这是我国最南端的人类活动遗迹与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地层堆积厚约35-90厘米,出土了广州西村窑等窑口的瓷器,还出土了铁刀、铁凿生产工具和炊具铁锅等遗物、人们食用后废弃的鸟骨和螺壳以及燃烧后的炭粒灰
烬,是唐宋时期船家停靠岛上、避风休憩留下的,这些考古发掘后再现的生活场景,反映了我国先民开发经营西沙群岛,以及这一时期跨越南海的西、南诸蕃水道繁忙的盛景。
南海已发现水下文化遗产124处
海南省文物局局长王亦平说,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价值,更是中华民族世代经略南海的重要实物史料。
海南建省后,自1996年至今,海南省一直在加大对水下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目前对南海水下文化遗产的分布规律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王亦平告诉记者,其实早在1974年,我国就已经开始对南海水下文物进行调查保护,迄今已发现各类水下文化遗产124处,遗产年份可追溯至五代时期至明清,分布范围包括西、南、中沙群岛,及海南本岛。
王亦平表示,分布在南海各处的水下文化遗产如同一粒粒珍珠,要将其保护好、串联起来,就是丝绸之路的璀璨航迹。
海南将划四大水下文物遗产保护区
随着越来越多的南海水下文化遗产被发现,亟待保护的水下文物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目前,海南省文物部门正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将在西沙建立海上监管平台,加强管理力度。同时,海南省还将在西沙北礁、华光礁、玉琢礁、永乐环礁等区域划定四大水下文物遗产保护区,按照60米等深线划定4个保护区,更好地保护南海水下文物。
今年3月份,海南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关于共同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合作加强海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关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设施将在海南省选址建设,相关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王亦平说,南海水下文化遗产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线段,它不光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传播友好往来的文化之路,开展南海水下文物保护和研究更具实际意义。
编辑:韩建畴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