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国内发生多起溺亡事故,而三亚本地也发生职工和游客溺亡事故。商报记者调查发现,三亚湾、大东海、亚龙湾成为游客或本地工作者游泳溺亡事故多发地点。
近两年统计数据显示,海棠湾石姆龙水库、赤田水库各发生3名学生溺亡事故,水库与河道成为学生殒命之殇。三亚海景二支队、三亚边防支队等搜救组成人员提醒,暑假正值汛期,游客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对学生更应加强监管。三亚高危水域
三亚湾、大东海、亚龙湾、赤田水库、石姆龙水库
各大海湾成游客溺亡多发点
6月12日,商报记者从三亚海上搜救分中心获悉,截至6月11日,今年该中心接到关于海上遇险人数达70人,其中死亡失踪人数达12人。据初步统计,死者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以及游客。
三亚海警二支队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来,海南海警二支队先后实施海上救助搜救50余次,成功救助海上落水、遇险群众92人,为保障海上船舶及人员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海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出了突出贡献,去年12月参与搜救海上垂钓失踪的5名东北游客。
长期参与搜救任务的海警官兵告诉记者,在海里溺亡主要是游客,他们不熟悉水性、水文等,一般情况被浪打晕,其次是被浪卷走。
海上娱乐增多更添危险
随着海上娱乐活动的不断增多,尤其三亚游艇业的迅猛发展,让海上安全增添了新的变数。据了解,今年底,三亚某双体游艇在三亚南山海域进水,幸好搜救人员及时赶到,将游艇上近10名游客救回。去年12月,海上垂钓失踪的5名东北游客遇险。
从大东海海域、三亚湾海域发生的中外游客溺亡事故中记者发现,这些溺亡者大部分熟悉水性,因为喝酒或者发生突发疾病致使溺亡的占了很大比例。
近年来,三亚大东海经常发生游客溺水事件,熟悉这一海域的陈先生认为,大东海海域的特点是海水比较深,加上退潮时流速非常快,游客不熟悉水性会很危险,很容易发生溺水事故。
据当地一名市民介绍,在五月份前后,大海的浪会很大,民间有“龙搅水”的说法,尤其是傍晚的潮汐时间,海浪会来得很突然,一定要多加小心。
搜救措施不完善海域管理有漏洞
记者调查中发现,在亚龙湾、大东海以及三亚湾海域,大部分沙滩被酒店“承包”,酒店都配有专门的搜救、观望人员,但救护专业人员非常少,大部分酒店只是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个预防的措施,而非专业救护的角色,需要进一步完善。
警方提醒,三亚地区沿海风高浪大且暗流较多,在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海边玩耍极易发生溺水事故,希望广大群众提高自我安全保护意识。
当前南海进入汛期,潮汐变化较大,要注意潮水的时间,尽量不要在退潮时游泳,以免体力消耗过大发生意外。游客下海戏水时,务必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应选择有救护措施的海域,风浪太大、海况不良、照明不佳的情况下,或饮酒过后都不要游泳,切莫疏忽安全防范,以免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
警钟长鸣
2011年8月12日,5名初中生结伴在赤田水库划船游玩时小船不慎侧翻,2名学生成功游到岸边,另3名学生都因溺水时间过久,不幸身亡。
2012年3月11日,因水库水位较低,4名女童在淌水经过时其中3人被水面下近2米深的暗沟吞噬,幸存的小女孩跑回村里叫来村民救人,但落水的3名女童已死亡,最大的12岁,最小的仅有4岁。(驻三亚记者 柴彦明 通讯员 朱卫军 刘强)
一务工人员海棠湾游泳被冲走获救
27日,一湖南籍务工人员在海棠湾附近游泳时被海浪冲走600米,幸被边防派出所救起。
6月27日中午12时,三亚海上搜救分中心值班室接到报警称,一湖南籍务工人员在海棠湾附近游泳,被海浪冲至离海岸600米的水域,该人员手持塑料泡沫处于漂浮状态,情况危急,请求救助。分中心值班员接到报警后立即对险情进行核实,同时启动海上搜救应急预案。
12时40分左右,遇险人员被边防派出所救起,救起时遇险者状况表现良好,之后该人员被送往医院进行身体状况检查。
三亚海上搜救分中心希望广大市民多加注意安全,提高自身安全意识,不要以身涉险,以免造成无可挽回的局面。
(驻三亚记者 朱俊睿 通讯员 鲁鸣强)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