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于2000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至今,已建成文明生态村13029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55.89%。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文明生态村建设将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不断总结经验,加快建设步伐,以实际成效,为海南绿色崛起打下稳固、广泛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一、文明生态村建设,以造福农村、惠及农民为目的,显示强大的生命力,成效显著,影响深远
文明生态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党委政府领导农村工作的有效抓手。文明生态村创建12年来,其成就和做法多次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指出,文明生态村建设是一个创举,它的经验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推广价值,要融入全局,一抓到底。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先后拨款7000多万元,支持文明生态村的文化阵地建设。中央重要媒体也进行了全方位宣传报道,文明生态村已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
文明生态村建设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内涵。文明生态村建设中,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辟富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城镇化水平。引导农民发展种养业,推广滴水灌溉、无土栽培等高效农业项目,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促进了经济发展。支持农民开发乡村旅游业,经营“农家乐”,一些文明生态村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农村建设榜样。
文明生态村建设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带来新鲜的空气。在创建中,农村基层组织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村镇干部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调动了群众创建的积极性,使基层党组织贴近了民心,凝聚力明显增强。组织群众共同制定、执行村规民约,开展村风民风评议,提高了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管理的热情和能力,农民的权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维护,促进了乡风文明。
文明生态村建设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创建过程中,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实施文化共享、送书下乡等一系列文化项目,活跃了农民文化生活。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创建计划生育示范村、“无毒村”等活动,实施“新农村新生活”培训计划等,农村各种文化活动缤纷多彩,满足了农民多样精神文化需求,逐渐成为引领农村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党和政府领导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宝贵财富
文明生态村建设12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断总结经验、理论提升,对推动海南农村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有力领导,是文明生态村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2000年以来的历届省委主要领导都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始终把创建文明生态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载体。省委、省政府每年都把创建文明生态村列为为民办实事的一项内容。省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到2016年全省75%的村庄要建成文明生态村。各市县党委政府坚持把文明生态村创建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精心组织,加大投入,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发展。总之,党委领导的政治性和全面性,是文明生态村领导组织机制的突出特点。
在深化创建内涵上创新,使文明生态村建设始终引领农村发展。把建设文明生态村与建设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紧密结合,着力突出生态特色。依托琼崖革命的红色文化、开放改革的蓝色文化、生态良好的绿色文化,加强村庄规划、整治和旅游化改造,打造了一批特色旅游村庄。大力推行“文明生态村+乡村旅游”模式,发展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农村旅游资源得到很好开发利用。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充分利用中央支持的资金,在文明生态村建成文化活动场所8000多处,组建农民文艺团队,开展广场汇演、乡村巡演等活动,群众文化生活多姿多彩。不断丰富创建手段,使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始终保持活力。把相邻的多个自然村作为一个创建单元,统一规划,连片创建,达到资源共享、节省资金、规模推进的效果。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态村片区84个,覆盖全省80多个乡镇865个自然村,受益人数达100多万。连片示范区产生了强大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文明生态村建设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载体的作用。
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各级党委政府广泛发动群众建设自己家园的同时,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形成了城乡共建、军民共建、各部门“包点”共建的良好局面。各部门互相配合、协同支持,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各项涉农资金和项目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整合,集中集约投入,形成创建工作“倍增效应”。
三、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实践中,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为海南绿色崛起打牢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
文明生态村创建要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主旋律,努力实现由以整治环境为主向发展生态经济为主转变,由一村一地的村庄建设向融入国际旅游岛大局转变,在更高的水平上造福于民,稳定一方,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筑牢稳固的社会基础。
进一步发挥党委领导的政治优势,完善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制度安排。今后一个时期的创建工作,要通过制度的安排,引导资金、技术等社会资源向农村倾斜,向党在农村工作基础薄弱的地方倾斜,向西部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向沿公路干线、旅游景点、重点项目区周边倾斜。要强化科学规划,引导创建村庄集中布局、集约建设,打造提升一批精品村(镇)。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培育一批优势绿色农产品品牌,形成一批主导产业村、工商企业村、特色旅游村,实现文明生态村的有效经营,打造农民群众的幸福家园。
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实现文明生态村内涵式发展。在创建中,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润滑济作用,广泛开展“爱海南、爱家乡”教育活动,着力增强农民生态意识、市场意识、法制观念,突出强化大局意识,引导群众自觉服从国际旅游岛建设大局,把爱家乡与爱海南、建设幸福家园与建设海南度假天堂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文明生态村创建一个,成功一个,幸福一方,稳定一片,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海南省文明办)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