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色黎苗风情活动助推保亭旅游开发
各色黎苗风情活动助推保亭旅游开发
来源:     作者:修梓馨    2012-08-22

  青山隐隐,绿水悠悠。

  金秋八月,穿行在秀美如画的山水保亭,记者仿佛浸润在一帧散发着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画卷里……

  八音、黎锦、竹笠、草屋,散发着古朴气息的原始黎苗文化符号;和坊、东蛙西凤、文化中心、民族风情街,彰显着鲜明黎苗风格的文化建筑;三月三,嬉水节,寻找七仙女,美景摄影大赛,闪耀着现代黎苗风情的文化活动———这些构成了保亭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传承发扬,创新提升。

  保亭县委书记郑作生指出,未来五年,保亭将继续弘扬优秀黎苗传统文化,主动吸收当代先进文化,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开创保亭“文化优县”新局面。

  行走保亭———

  文化品牌———

  一幅具有浓郁黎苗特色的山水画卷

  一座城市何以展现自身魅力?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保亭将黎苗特色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中,给人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象。

  徜徉在保亭县城的大街小巷,记者能强烈感受到这座小城浓郁的文化气息。

  白色的墙壁上,随处可见黎锦图案和浮雕;高耸的灯柱上,镶嵌着各式各样的民族图案;开阔的广场上,一座座亭台楼阁无不彰显出古朴的民族特色。难怪一些曾多次带团往返保亭的导游说,保亭的美不仅在风景,更是一种文化体验。

  保亭县城虽不大,但在黎苗文化的点缀下显得小巧精致。和坊是保亭最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内部装修结合黎族苗族图腾元素,在吊灯、屏风等装饰设计和老船木茶具体现浓郁的民族风情。登上和坊凭栏远眺,七仙河水绕城而过,街道两旁绿树成荫,独具民族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云雾缭绕中的七仙岭时隐时现……犹如一幅独具浓郁黎苗特色的山水画。

  尽管没有大城市宽敞的街道,但保亭的每条街巷都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民族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到现实生活中。

  文化因城市而得以张扬,城市因文化而独具魅力,这些构成了秀美小城独具一格的文化印象———清新自然而不乏特色,小巧精致而不失厚重。

  为此,保亭近年来大力实施美化、亮化、绿化三化工程,投资近千万元,对县城多个路段立面进行全面改造。在改造中,平淡无奇的建筑物赋予黎苗文化元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图案和造型被充分利用,色调、花纹等一些看似细小的改变,却彰显出浓郁的民族风情,街道、浮雕、廊桥、广场、亭台成为保亭亮丽的风景线,引来不少游人拍摄留念。

  文化品牌———

  七仙形象小姐选拔大赛声名远播

  以嬉水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如今已成为保亭一块金字招牌,随着文化与旅游、餐饮的不断结合,品牌效应逐渐显现。

  水花飞舞,欢声迭起,青春萌动男女,在清水洒泼之下寻觅着心中的爱情。嬉水节本是黎苗民间普通的祭水活动,保亭通过深度挖掘,将旅游作为嬉水节的文化载体,充分挖掘其中的民族内涵,使之成为一个节庆品牌。

  从2000年开始至今,保亭嬉水节已成功举办十二届。近十年来,嬉水节规模越办越大,已成功跻身“中国十大著名节庆品牌”。

  “七仙形象小姐选拔大赛”是保亭铸就文化品牌的另一力作。这一土生土长的民族美丽赛事一改“选美比赛”传统方式,采用“故事寻找”的创新方式选拔选手,充分展现新时代优秀青年女性独特的精神风貌和美好形象。目前,该赛事已成功举办五届,成为在全国颇具知名度的海南本土民族品牌赛事。此外,“三月三”,“保亭美景摄影大赛”等蕴涵丰富文化内核的活动也风生水起,影响广泛。

  保亭文体局副局长陈运新告诉记者,近年来,保亭的文化品牌推介主要分两种方式。走出去———如举办七仙形象小姐全国选拔赛,在各地举办活动的同时,保亭的民族文化也随之传播;请进来———如嬉水节邀请国内外人士赴保亭参加活动,将黎苗文化带到五湖四海。

  除了节庆活动,保亭还将黎苗文化与餐饮相结合,倾力打造“农乐乐”品牌。上树的鸡、五条腿的猪、会冲浪的鱼……每一道传统菜肴都能牵出一个黎苗故事。此外,几乎每家农乐乐都选址黎村苗寨,或逐水而建,或以山为邻,店内装饰透出浓浓的黎苗风情。

  近年来,随着保亭的城市知名度大幅提升,游客纷至沓来。2011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230多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3.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30%,直接拉动就业人数从不足1000人提升到近4000人。

[page]  文化惠民———

  文化广场投资过亿经典剧目政府买单

  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让当地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影剧院、博物馆……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公共文化建设风生水起。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偌大的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广场为我们这些舞蹈爱好者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机会。”来自哈尔滨45岁的陈爱悟在保亭县城居住近十年,当她第一次来到保亭群众广场文化寥寥无几。变化出现在近几年,活跃在保亭街头巷尾的广场文化逐渐多了起来,跳舞、唱戏、露天演出……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保亭上演。

  今年1月,总投资1.2亿元的保亭县城文化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作为保亭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功能最完善最齐全的文化基地,该工程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其中,影剧院可同时容纳1112名观众观看演出。

  今年元旦,一场交响音乐会在保亭影剧院上演,台下座无虚席,不少观众还是头一次观看音乐会。记者事后了解到,为了这场音乐会,保亭县政府斥资数十万元,但未收一分钱门票。政府花钱买戏给群众看,在保亭传为佳话。

  文化传承———

  民间自发保护挖掘 全民参与任重道远

  民族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民俗文化被人遗忘渐渐消失,可喜的是民族文化在民间得到传承。

  “阿哥来,阿妹来,这里的山花处处开,这里的黎家多好客……”,8月13日晚8时许,一曲悠扬动听的黎族民歌从保亭县工会内传来,一支黎族民乐团用歌声安享又一个属于保亭的夜。

  今年53岁的黄照安是这支黎族竹木器乐队的组织者,为了备战今年的保亭嬉水节,他自创词曲编写出黎族民歌《欢迎曲》并用黎族传统乐器演奏。黄照安与黎族乐器结缘从1991年开始,“我从小受到黎歌的影响,十分喜爱黎族乐器。”在现实生活中,黄照安发现一些黎族乐器已经失传,传承黎族乐器势在必行。黄照安深入黎族村寨,搜集、挖掘各种黎族传统乐器,不仅如此,他还成功改良一批黎族乐器,不少黎族乐器在黄照安的手中重获生机。

  在保亭,和黄照安一样自发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故事还有很多。在保亭加茂镇金江农场南茂片区,50岁的黎族汉子陈厚志组织了一支黎族加茂方言区原生态歌舞组合。早在2001年陈厚志便开始组织黎族老人表演黎族原生态歌舞,10年过去了,陈厚志的原生态歌舞组合走出保亭,影响不断扩大。“如果我们这一代再不传承黎歌,若干年后这种文化可能就会消失。”陈厚志说,下一步他将开设一个民间展览馆,把黎族民俗文化永久保存下来。

  “正是有了这样一批传承者,保亭的民族文化才能经久不衰。”陈运新告诉记者,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还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民族文化传承。

  行走保亭,如诗如画。七仙岭下美丽的传说犹在耳际,古老的黎苗山歌吟唱不息,时代的热辣舞步强劲有力,植根于这片民族文化的沃土,保亭打造黎苗文化品质城的发展思路让我们热切注视,殷殷期盼。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