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亚市天涯镇黑土村的制陶工艺正面临失传,为了拯救记忆中的文化,村里办起了传习所——让泥土充满生命传承记忆里陶韵
□南岛晚报记者侯艳春/文沙晓峰/图
毫无生气的泥土,在黎族女人们的手中,很快就能变成器皿的形状,再经过烈火的洗礼,一件件耐用的锅碗瓢盆便诞生了。数百年来,在三亚市天涯镇黑土村里,这样的场景在家家户户重复上演着,直到十几年前,妇女们意识到这样的工艺费时费力且收益不多,愿意传承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时至今日,制陶手艺在这里几乎失传。为了拯救记忆中的文化,黑土村办起了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习所。
黎族阿婆们在传习所制作黎陶
黎族阿婆董凤莲用原始方式烧制黎陶
制作黎陶的阿婆在舂土
黑土村里展示的成品黎陶
泥土在女人手中像有了生命
从选土开始,黑土村的制陶工艺就注定带有浓重的本地特色。
9日,记者在黑土村有幸见到了手工制作黎陶的完整过程。从选土到涅泥,57岁的董凤莲对制作陶器的过程驾轻就熟。董凤莲告诉记者,从记事开始,妈妈便开始传授她制陶的工序,那时候家里煮饭用陶锅、吃饭用陶碗、喝茶用陶壶,而这一切均出自妈妈的一双手。
制作陶器用的就是黑土村的土。找到新鲜干燥的泥土后,制陶的女人首先会用木质的容器将大块的干土舂成粉末,为了得到更加精细的原料,在舂土后董凤莲用自家编制的竹筛将土里的粗颗粒全部筛除。董凤莲说,细腻的泥土原料制成后,要充分泡水,吸饱了水分的泥土颗粒才能更好地粘合在一起,做成有韧性、有粘度的泥块和泥条。在董凤莲看来,泥土仿佛已经不是毫无生气的东西,反倒像是有了生命。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个和好的泥块,在董凤莲手中,几秒钟后就被捏成了一个容器的底座。与电影中常出现的制作过程不同,黑土村的阿婆们制陶,用不到一点现代机器,陶器能够成型,全靠女人们用搓好的泥条一层一层加高,之后用贝壳抹平、用竹片抛光。董凤莲说,她喜欢在陶器表面再加上一些具有黎族特色的装饰图案,比如黎族图腾大力神、比如动物或花草。这些图案有些直接刻在陶器表面,有些则需要另作一块泥,做成浮雕图。做好一个精美的陶器,有时会用一天的时间。
泥巴变成陶器,除了手工的捏制外,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烧制。用干燥的、燃烧缓慢的椰壳将陶制模型埋住,再在外面覆盖上厚厚的干稻草,点燃稻草,让火慢慢点燃椰壳,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烧制,陶制品就基本成型了。待到烟雾散去,拨开厚厚的黑色灰烬,呈现在眼前的便是经历了烈火考验,涅槃重生的黎族手工陶器。黑土村的黎族阿婆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毫无生气的泥土经过她们的捏制,可以变成糯米蒸锅、绘有龙纹、大力神的装糖果的器皿、饭盆、酒杯、茶壶等,甚至是可以挂在墙上的装饰泥板画。在通透的船型屋里,阿婆们在制陶,更是在向人们讲述一段历史;在展示厅里,陶器是展品,更是黎族文化的标志。
百年烧陶技艺渐随青烟淡远
“从我记事时开始,每到过年过节,我的母亲或外婆必定要亲手制作一个糯米锅,用这个煮出来的糯米饭香甜软糯,仿佛还带着泥土的芳香。”对于年近不惑的黑土村村委会副主任符日斌来说,记忆中家乡的味道,就是那泥土的芬芳、烧陶的柴香和混合在其中的糯米饭的味道。
谁也说不清黑土村的制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70岁的阿婆说,她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母亲是从外婆那里学到的,还能向前追溯几代,她无从得知;40岁的男人说,因为干旱、收成不好,小时候村里制成的陶器经常被挑到附近村庄用来换取粮食,这样的物物交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时候结束,他也说不准。
就这样,由于缺少文字记载,黑土村的制陶工艺像烧陶的青烟一样,无声地在时间和空间中流淌,直到十几年前,这充满泥土芬芳的烟雾开始渐渐淡去。“原来村里家家户户的女人们都会烧制陶器。直到十多年前,越来越多的村里人开始倾向于外出打工、赚钱,会制陶的人越来越少了。”符日斌说,与十多年前家家户户制陶、烧陶的情景相比,如今村里几乎没有一家村民再自己做陶器了,而这样的手艺也几乎失传。在黑土村,还留下最后一批会手工制陶的阿婆,她们中间,年龄最大70岁,最小的也已经50多岁。当记忆中熟悉的味道消失不见的时候,黑土村的不少村民怅然若失。5年前,一位专家听说村里曾经盛行制陶的事情后,专门来到黑土村对土质进行研究,发现黑土村的土质非常适合制陶。为了将制陶文化传承下去,这位专家想与村里人一起在一户人家内成立陶艺工作室,但由于场地有限,最终没能成功。9日,当记者走进黑土村时,在这户人家的院子里发现了一块刻有“黎陶世家”的木板,上面已是斑驳脱色。
成立传习所传承保护制陶工艺
尽管一次尝试没有成功,黑土村的人们却找回了记忆中的味道,保护黎族文化的信念依然执着。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和酝酿,11月8日,村干部和有关部门一起,在村里的一片空地上建起了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习所。传习所的创始人之一符日斌告诉记者,黑土村的制陶手艺传女不传男,为了支撑起传习所,他们请来了村里最后一批会手工制陶的阿婆,希望通过阿婆的传授,让更多人参与到对制陶文化的保护中来,把这一手艺传递下去。也希望传习所的运转能够给年迈的阿婆们增加收入,让她们老有所乐。
据介绍,自2006年开始,三亚市就开始了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其中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7个项目入选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而在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习所内,这两项技艺都可以看到。
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在参加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习所的建成仪式时表示,传习所的建成,对加强三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在符日斌和黑土村其他村干部看来,这也正是他们通过传习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几年来,他们也看到了年轻一辈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几乎每年海南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们都会来到黑土村,跟这里的阿婆学习制陶。
符日斌说,除了学生,目前三亚不少酒店也渐渐发现了手工陶器的艺术价值,经常有酒店前来定做和收购,而卖陶器所得的收入除了用于传习所运作外,还有将近一半可以分给阿婆们,让她们的辛苦得到回报。
保护一种文化,仅靠一辈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在黑土村出生、长大的符日斌深知这一点。符日斌说,希望通过传习所的建成,更多的本地人、外地游客能来看看,学习一下制陶的工艺,感受一下黎族的文化,希望借此让更多的人爱上黎族文化,自愿对制陶、织锦进行传承。采访中,符日斌希望通过南岛晚报向三亚本地居民及外地游客发出邀请:“如果大家对我们的文化感兴趣,就到天涯海角景区对面的传习所来看看吧,相信看了制陶过程、吃了用陶器煮出的三色饭,大家都会爱上黎族文化。”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