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舞出精彩人生:“苗公”李日昌和他的招龙舞
舞出精彩人生:“苗公”李日昌和他的招龙舞
来源:     作者:陈曼莉    2012-11-12

李日昌即兴演示招龙舞。易建阳 摄

李日昌(左)在五指山脚下排练舞蹈。 陈耿 摄

水满乡每有节庆,总少不了李日昌(右)的身影。陈耿 摄

  海南民间绝艺

  “苗族招龙舞”是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指山市水满乡新村的李日昌是招龙舞的省级传承人,他对招龙舞挚爱一生,对舞蹈道具也倍加珍爱,甚至大胆创新,打破招龙舞作为祭祀舞蹈只在特殊的日子才开跳的禁忌。

  但是,李日昌面临着招龙舞后继无人和缺乏经费的窘境。有人建议他成立舞蹈队,与当地旅游业结合起来,既能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又能创造经济利润,可是这一切说易行难。

  青山苍翠,闲云出岫。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抬头可见云雾缭绕的五指山。

  这里的风景如诗如画,这里童话般的山水,养育着勤劳朴实的黎族、苗族同胞。海南省唯一的苗族招龙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日昌,就在这里出生、成长。

  日前,记者在水满乡新村见到李日昌。当了37年村支书,他是当地的“大名人”,周围的群众都尊称他为“苗公”,这在当地是对德高望重者的称呼。由于年岁已高,如今的李日昌,已经卸下了村支书的担子,但仍与他深爱的招龙舞朝夕相伴。

  大胆创新,

  培养招龙舞传人

  李日昌今年60岁,头发乌黑,两眼炯炯有神,脸色红润,思维敏捷。提起招龙舞,李日昌更是来了精神,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与苗族招龙舞的不解渊源。

  李日昌16岁就跟随父亲学习招龙舞。

  “招龙舞起源于早期民间宗教祭祀文化活动,主要是用来求雨和庆祝丰收。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六月初六以及十二月十五等日子,父亲都会组织人跳招龙舞,每次跳舞的意义都不同。招龙舞究竟有多长历史,现在谁也说不清楚。”李日昌说。

  李日昌记得,从前,苗族同胞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靠天吃饭,人们生活十分贫困,住着茅草屋,招龙舞体现人们渴望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良好愿望。

  随着苗族同胞生产生活习惯的改变,招龙舞的内涵以及表现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李日昌说,招龙舞传承到他这一代,传统的宗教祭祀活动已经弱化。由于会跳招龙舞的人越来越少,他对招龙舞的命运也感到十分忧虑,担心跳了不知多少代的招龙舞,断送在他这一代人手里。

  在传统文化面临危机和挑战的情况下,李日昌大胆创新,改变以前祭祀时才跳舞的传统。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如元宵节、中秋节、三月三等,他都组织跳招龙舞,拓宽了招龙舞的活动时空,赋予其新的内涵,将招龙舞变成民族文艺活动。

  与此同时,他还培训一批年轻人,教他(她)们跳招龙舞。

  “以前,招龙舞只传男,不传女,掌握这种舞蹈的人很少。由于青壮年人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跳招龙舞费时间,又不能带来收益,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学。到我这一代,就没有那么讲究,男女平等嘛,女孩子也可以跳,现在村里有好多妇女都会跳招龙舞。”李日昌对此十分得意。

  苗族男子的服装是清一色的“黑”,而女子的衣着还有一些粉红色的花边作为点缀,显得艳丽夺目,舞蹈起来也煞是好看。每当重要节日来临,李日昌带着自己的队伍,欢快地舞蹈着,他心里别提有多快乐。

  以前祖辈们跳招龙舞的时候,领队还会带着面具,穿着绣有龙图案的龙袍,画符做法事。现在适应新形势,摒除封建迷信元素。

  李日昌说,招龙舞是一个总称,分文、武两派,还包含中元舞、丰收舞、鹰爪舞等。“我属于文派,所以我平时不杀生,杀鸡、杀鱼都由家人来做。”

  即兴表演,

  父子配合默契

  “现在我们村会跳招龙舞的有近30人,不过,他们都在外面劳作,一时没法聚集起来表演。我一个人给你们演示一下。”采访中,李日昌拿出了龙鼓、锣、彩带等跳招龙舞的道具,即兴表演起来。

  “这龙鼓是祖辈传下来的,不知道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李日昌把龙鼓挂到自己的脖子。龙鼓的一端是黄牛皮蒙的,一端是黄猄皮做的。黄牛皮一般可用十年八年,黄猄皮还可以再久一点。

  “我这架龙鼓,两端的牛皮和黄猄皮换过多次,但骨架一直没有更换过,很古老了。之前,还被人送到北京展出过,期间有收藏者出10万元要买,我没有答应,就是给我100万元,我也不会同意的。”李日昌说。

  这时,李日昌坐在凳子上,一边用手拍打着龙鼓,一边敲着锣,摇头晃脑,还跺着脚,十分投入。没过多久,他开始站起来,迈着舞步,跳了起来,时而弯腰,时而转圈,前俯后仰,动作幅度较大,很有节奏感。

  这时,李日昌的儿子李光盛,看到父亲跳起了招龙舞,也拿起彩带围在脖子上,跟着父亲的节拍,挥舞着彩带,跳了起来。“这彩带都是我们苗族妇女手工织的,织一条彩带要花一两个月。妇女在跳招龙舞的时候,还会系上白腰带,色彩就会更鲜明绚丽。”李光盛说。

  由于跳这种舞蹈很费力,加上李日昌年事已高,只跳了5分钟,李日昌就开始喘着粗气,额头上开始冒汗了。但他的兴致依然不减。李光盛说:“一段招龙舞大概也就5到8分钟,父辈们都是光着脚跳舞,步伐轻盈。现在我们都穿着鞋子跳,一场舞跳下来,还是有点累。”

  招龙舞还有一件重要道具,那就是招龙剑,招龙剑需要一个人拿着不断地挥舞,动作量很大。李日昌家里的那把招龙剑也有很长历史了,木头漆黑,上面还刻着各种图案。“这把招龙剑的木头有一股香味,但很可惜,年前剑的一端被老鼠啃过。”李日昌指着剑上的一个缺口,惋惜地说。

  缺乏经费,

  传承力不从心

  为了让记者能直观地感受到招龙舞的魅力,李日昌找出一盘光碟,播放了一段视频资料。

  视频中,20多个中年妇女穿上节日的盛装,系上腰带,披上彩带,一男子在一旁打鼓敲锣,这些妇女们踩着鼓点,开始跳起了招龙舞,舞步轻盈优美,彩带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随后,一中年男子还表演了舞招龙剑,他动作麻利,身轻如燕,时而蹲下,时而腾空,招龙剑在他手中挥舞。

  2005年,“苗族招龙舞”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日昌被确定为“苗族招龙舞”省级传承人,李光盛等人被确定为市级传承人。

  “从海南省到五指山市,上级党委和政府对苗族招龙舞保护承传都十分重视,将其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作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我50岁以后,还因去北京表演招龙舞出过一次岛,生平第一次坐上了飞机,很高兴。”据李日昌介绍,目前水满乡新村有近30人会跳招龙舞,其中多数是中年妇女,都是业余的,核心的一些技巧都没有人掌握。

  “招龙舞的曲谱早已失传,现在主要靠我个人感受和记忆来掌握。如今,经过几年的培训,熟悉节拍,会跳舞的人有20多个,但会打鼓的寥寥可数。打鼓是跳招龙舞的核心技术之一,因为跳舞的节奏完全是跟着鼓点来的。” 李日昌不无担忧地说。

  新村就在五指山脚下,这里是五指山市的旅游重镇,因此曾经有人建议将招龙舞和五指山旅游结合起来,把外出打工的孩子们请回来,组织一个舞蹈队,让游客观赏到招龙舞,这样既有经济效益,又保护了民族传统文化。可是,说来容易做来难。舞蹈队的演出能有多大市场,很不好说,而收益少就留不住人,舞蹈队的生存是个很大的问题。

  李日昌的愿望是能有一笔固定经费,可以给学舞的人适当地发一些补贴,让招龙舞能够代代传承。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