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亭黎锦研究室3年攻关 黎族龙被首次成功复制
保亭黎锦研究室3年攻关 黎族龙被首次成功复制
来源:     作者:林可婷    2012-12-04

 

复制成功的黎族龙被。黄青文 摄

 

 

龙被原件。黄青文 摄

 

  保亭新闻网12月2日电(本网特约记者黄青文摄影报道) 三年磨一剑,今朝传喜讯。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新达达黎族织锦编排技术研究室恢复黎族龙被技艺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在12月1日举行的黎族龙被工艺研究及恢复成果鉴定会上,黎族龙被恢复技艺通过了省非物质文化中心及省黎族织锦研究所组成的专家组的鉴定评审,这标志着黎族龙被首次复制成功。

  黎族龙被是黎族织锦文化的瑰宝,是黎族织锦这一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黎锦文化工艺要求和审美艺术的集中体现。自古以来就有“天上取样人间织”和“蕴藏万物和谐之生态观”的美称。然而,由于制作工艺繁杂性,民间风俗的局限性和客观的历史原因,黎族龙被的制作早于出现了断层。为了使黎族龙被这一珍贵的黎族文化载体得以续传,龙被的制作工艺得以发掘、传承和弘扬,2010年,保亭新达达黎族织锦编排技术研究室着手开展黎族龙被制作工艺的研究,从纺织学方面,初步掌握了黎族龙被的纺织学特性,并在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被誉为“龙被收藏第一人的蔡於良老师的指导下,在苏州钱小萍古丝绸复制研究所的参与配合下,共同攻关,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首次成功复制出了黎族第一幅龙被。

  复制成功的龙被为三联幅,长2.4米,宽1.35米,图案精美,做工精细,从材料、织工、绣法和染色等方面都比较完整的恢复了龙被的真实面貌与传统技艺。

  专家组认为,这是海南复制成功的第一幅龙被,从棉线形态、染色色泽、面料质地、布料厚薄及经纬密度和图案轮廓、刺绣针法等方面,都不变样、不走样,是真正意义上的龙被复制和技艺恢复。不仅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黎族传统文化,还培养了黎锦人才。

  据了解,保亭新达达黎族织锦编排技术研究室成立以来,先后研发了黎族织锦电脑编排新技术,织锦手工提花织机技术改良并获得国家专利,出版发行了《黎锦织造工艺》教材,成功开发了黎锦编排计算机专用软件和织出黎族双面锦等,让传统黎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焕光彩。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