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PEC中小企业峰会:“时尚”让品牌走向世界
APEC中小企业峰会:“时尚”让品牌走向世界
来源:     作者:陈曼莉    2012-12-10

  南海网澄迈12月10日消息(南海网记者符泽亢 李晓梅)时尚如何带动商业效应和商业价值,中小企业如何找准自己的时尚落点,实现从“山寨”到“时尚”的蜕变?12月9日,2012APEC中小企业峰会全体会议,以“时尚的‘制造力’”为主题,进行了探讨,嘉宾们认为,品牌走向世界,是时尚制造,不是一个产品制造。时尚,对很多中小企业,是一种生命力。

  以“时尚的‘制造力’”为主题的对话嘉宾为:北京吉芬时装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艺术总监谢锋、春天百货集团副总裁陈红冰、伽蓝(集团)自然堂董事兼对外事务高级总监郑小丹,《时尚COSMO》执行出版人兼主编徐巍主持。

  时尚,是很多企业的生命力

  时尚,是什么?

  吉芬,是第一个到巴黎时装周发布时装的中国品牌,至今为止已经在巴黎做了5次的时装发布,作为与全球时尚亲密接触的人,北京吉芬时装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艺术总监谢锋认为,时尚,表面上理解为服装等具体的产品,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社会一种文化的特征,目前时尚已经由一个文化转化为经济,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每一个角落。

  “时尚的制造力是相当强大的”陈红冰说,目前在中国的首富排行榜里,没有运作时尚产业的大亨,但时尚成就了法国的首富,比如,LV集团、迪奥、欧莱雅化妆品等,基本上都是和时尚有关的,他们不光靠法国本土的市场,这些法国首富们生意至少一半以上是全球化运作。

  “时尚,对很多中小企业,是一种生命力。”郑小丹说,时尚制造力就是一种差异化、反常规,只要敢于创新就可以走到时尚的前沿。只要发现与众不同,就会发现很多时尚元素,很多中国元素也好、欧美流行趋势也好,就是与众不同。遗憾的是,中国没有走到时尚前沿。中国有很多的瑰宝,中国非常多的元素值得推崇和发扬,只是怎么把这些元素更好的运用得简约又被大家所认同。所以时尚,既要差异化,又要被大家所认同,两者需要巧妙结合。

  目前中国没有一个可以影响世界的奢侈品牌

  作为讨论的主持人,《时尚COSMO》执行出版人兼主编徐巍谈及国外的奢侈品品牌说,中国也有奢侈品,而且中国有很多非常的精美奢侈品,但是中国没有一个可以影响世界的奢侈品牌。

  徐巍认为,中国有很多可以提炼的中国元素,这些中国元素如何走世界、怎么活化才是关键,在现在的国际大牌运用的时装元素中,时常会看到中国的元素,比如迪奥也有中国风。

  如何把中国元素活化为品牌的核心价值?

  谢锋在最近的巴黎时装周上,曾经做过苗绣的主题,自然堂也提炼了中国高山流水的元素,宝姿品牌也有很多中国的元素在里面。

  郑小丹说,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风在世界上非常被认同的,中国元素被认同,只是看你怎么运用它。把产品做成品牌不单是口号,要有自己的研发、科技力量。

  谢锋认为,法国时尚集团的产品大部分在中国生产,实际上中国所得的利润和他们所得的利润相差非常巨大。这种利润从哪来?利润就是来源于时尚。服装的产业科技的含量不是太高,但是服装的时尚含量却是非常高的,差距就在这方面。

  “中国需要非常大的努力,才能在世界的时尚舞台上展示我们国家的风采。”谢锋说,国家的风采时尚并不是说一家企业的问题,是一个国家全民的问题。法国之所以能引导时尚是因为全民的素质和全民对时尚问题的理解。“今天企业峰会能在这里谈时尚的问题,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时尚已经真的不光是服装的问题,是一个所有产业都联系到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陈红冰觉得,将来时尚产业的竞争不光是资金的竞争、资本的竞争,最关键还是品位的竞争。目前,我们国家创意人才的成长土壤并不够,工匠、技师人员地位是比较低的。中国元素的背景看时尚创造力前途会艰难,但是最终光明会来到。

  品牌走向世界靠时尚制造非产品制造

  主持人徐巍说,伟大的时尚来自于伟大的时尚消费者,来源于整体的国家、民族对艺术、文化、审美的全方位的积淀。

  嘉宾谢锋认为,中国时尚的发展已经面临着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中国从产品的制造到时尚的制造面临几个大的瓶颈:时尚的瓶颈、文化的瓶颈、国策的瓶颈,如果不突破的话,想时尚制造力比较难。

  “中国的产品制造没有问题,现在美国品牌、意大利品牌、法国品牌都是在中国制造,但要作为一个时尚的制造,还包括了文化输出。”谢锋认为,品牌走向世界,是作为一个时尚制造,而不是一个产品制造。时尚制造的话题很大、很重,但可以看到一个光明的未来。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