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陶瓷撷英 海南省博物馆入藏陶瓷特展之三
陶瓷撷英 海南省博物馆入藏陶瓷特展之三
来源:     作者:林可婷    2012-12-17

汉黄釉陶灶

汉陶溷

汉绿釉陶仓

汉代绿釉陶圈

元代陶马车

文海南日报记者 彭青林 图海南日报记者 王 凯

  国家文物局调拨海南省博物馆入藏的1200多件陶瓷文物,不仅反映了我国陶瓷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古代的社会生活。正在省博物馆展出的第一批100多件陶瓷文物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文物,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使我们可以真实地还原古人的社会生活场景。

  当你走进“国家文物局调拨海南省博物馆入藏陶瓷特展”展馆,小小的展馆就好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生活。面对它们,在这里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历史的研究者:一件件古代实物,就在我们面前,徐徐打开一幅古代社会生活的精彩画卷。

  行游:

  宝马雕车香满路

  宋代大诗人辛弃疾在其名作《青玉案·元夕》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宝马雕车”,让后人们无数次怀想古人车马出游的盛况。走进省博物馆入藏陶瓷特展展厅,一进门正对着大厅中央的最显眼位置,一件陶瓷文物已经静静地立在那里,告诉了你答案,这就是国家一级文物,元代陶马车。

  “古代的马车有很多种,这种叫做亭子车,就是车厢上有比较精美的顶盖,像座亭子一样。”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章佩岚说,在古代北方地区,这是比较高级、奢华的一种座驾。坐上这种马车,确实就像今天开“宝马”一样。

  仔细看这辆陶马车,车厢呈长方形,厢体边缘刻有花纹,厢体上半部雕刻出精巧雅致的窗格,让乘坐者可以看到马车外的景象。

  但整车最具特色也最吸引人的还是“亭子”,也就是马车的顶盖。首先,“亭子”非常大,四边都明显超过厢体,以取得很好的遮荫避雨的效

  果,前方还远远地向前伸出,可以更好地保护车厢内的隐私,也可以为坐在马车前方的驾车人提供遮蔽;顶盖上方高高隆起,形似蒙古包,为车厢内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亭子”的四沿都有帷幔,车厢正面有一道较长的软帘被掀起在顶盖上,帷幔和软帘上还有形似铃铛或丝绦的装饰物。此外,车轭头以威严的兽首装饰,更显马车主人的身份。

  当这辆豪华马车在古代的大路上奔驰,低垂的帷幔和帘子随风飞扬,装饰的铃铛发出悦耳的声响。如果马车主人是位女眷,帷幔或许还用香料熏过,在繁华的大街上留下暗香浮动,引得路上的行人纷纷侧目……“这不正是‘宝马雕车香满路’的真实写照吗?!”章佩岚说。

  元朝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马和马车对他们尤为重要,对马车的建造也就格外重视。元人薛景石在《梓人遗制》一书中,专门详细论述了马车的制作工艺,为我国古代车辆的设计留下了珍贵的具体可考的资料。

  就是在这样一个朝代,在同类“亭子车”中,这辆马车也堪称奢华。西安曲江元代段荣墓出土的陶亭子车是此类陶亭子车的一个范例,与其相比,省博物馆入藏的这辆马车,在厢体规格、装饰等各方面都要远远超出,绝对是当时的“高级座驾”。

  可以想见,这辆马车的主人对它是多么喜爱,以至于在陪葬品中特意用陶器仿制一辆,希望死后能够继续享用它的奢华。

  “所以,这件陶马车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确实实至名归。”章佩岚说。

  从灶到厕:

  汉代家庭的循环生态

  和元代陶马车一样,海南省博物馆此次入藏的陶瓷文物中,有一大批是“明器”(也称冥器),就是古人墓葬中的随葬品。古人十分强调“视死如生”的观念,下葬时会用陶瓷制品仿制生前的生活场景和器具陪葬,希望死后也能过上和生前一样的生活。所以,它们能够栩栩如生地为我们再现其主人的生活。

  四件汉代陶器,是此次展出中反映古人家庭生活时代最早、最具代表性的陶瓷文物之一。它们分别是陶溷、绿釉陶圈、黄釉陶灶和绿釉陶仓,表现的是古人家中四个重要的部分:厕所、猪圈、灶台和谷仓,构成了“五谷轮回”的整个过程。

  黄釉陶灶和绿釉陶仓造型都比较简洁,没有过多装饰,更突出功能性,可以看作是古人家中实际器具的陶制模型。陶仓下部架空,不直接接触地面,可以防潮,这一点和海南黎族的船型谷仓有相似之处。陶灶的特别之处在于有三眼炉头,可以同时架上三个锅或釜烹饪食物,炉眼处微微向上隆起,起到阻挡炉灰的作用。

  绿釉陶圈最为生动,一头陶猪憨态可掬地蹲伏在一个陶制猪圈里,表现出古人希望家畜兴旺的美好愿望。但是,在陶圈的一角,还有一间小房子,上有屋顶,下面架空,这是做什么用的呢?

  章佩岚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厕所。将厕所搭建在猪圈之上,人的粪便直接排入猪圈之中,和家畜粪便混合后再进行统一处理,更方便也更卫生。

  这种设计在陶溷中体现得更加明显。比之绿釉陶圈,陶溷表现了一个规模更大、更加精细的人

  厕和畜圈一体化设计。陶溷分两层,下层是豢养家畜的圈栏,上层是沿着圈栏的两边架高的两个台子,在一边的尽头是一间小房子,有屋顶、中空,明显也是一间厕所;另一边的尽头则是一个直通圈栏的小坑,坑前面有一根横杆。章佩岚认为,这也是一个露天厕所,杆子可作为如厕时的扶手。设计两个厕所,也许是给家庭中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使用的,比如仆佣和奴隶用露天厕所,主人用房子里的厕所等等。

  直到今天,这样的设计仍然能在一些中西部的农村家庭看到:厕所依猪圈而建,人的粪便直接排入猪圈,人畜粪便混合后统一排入化粪池或沼气池,经处理后就是很好的农家肥,成为中国传统的“循环农业”的重要基础。

  中国古人很早就懂得施肥的重要性,古代文献称肥料为“粪”,可见在没有化肥的古代,人畜粪便是最为重要的绿肥资源。据研究,汉代尤其重视溷肥、厩肥(即人畜粪肥)的施用。陶溷的精巧设计,既提高了卫生水平,又最大限度地方便了收集溷肥并进行统一处理,正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人畜粪肥利用的重视。

  “这说明至少到汉代,从人畜粪肥开始的循环农业的生态链条,在古人的思想意识中已经连接起来了。”章佩岚感叹说。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