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椰雕师傅张型富
12月16日下午3时许,海口得胜沙一座拥挤的楼房内。一位老者左手拿起一个圆形镂空椰壳,右手拿起刻刀,眼神坚定明亮,灵巧的十指在刻刀和椰雕上快速动作,轻巧而富有节奏。浮雕、椰树花纹……这位擅长椰雕技艺的老者近期和年轻人一起参加全省的创业比赛。这一举动的背后,也是想通过此举传授他的手艺。他,就是张型富,今年68岁。
本报记者袁兰/文本报记者刘孙谋/图
参加创业比赛实为传承椰雕手艺
张型富,1944年出生,2003年从海口市椰雕工艺厂退休。尽管已退休,却仍没有改变每天早起制作椰雕的习惯。近段时间,他和许多年轻人一起报名参加了2012年海南省创业大赛,他参赛的项目是建立全省第一个非遗产业化示范基地,并且顺利进入“百强”。
“其实这个项目是一个抢救性的项目,先是保护再是传承,以技艺培训为主。”对于张型富来说,参加创业大赛,更多是为了传承手艺。
事实上,这份“椰雕”情结,足足伴随了他54个年头。从小,张型富对艺术就有着不一般的迷恋,因缘际会,1958年的秋天,张型富刻的印章,被海口市工艺厂的雕刻大师林世先发现,立即就叫他参加当年的海口市工艺厂的招考。“那时才14岁,没想到真的考上了。”张型富说。
进厂后张型富先后跟随林世先、高毓生、陈益金学习造模、雕刻和拼贴镶嵌技艺。悟性加上勤奋,他的技艺突飞猛进。
从1961年开始,张型富和师傅们一起负责陈列品、展览品的雕刻工作和常用标准图案的胶版制作工作,参与了工厂选送参加国内外展销会博览会的绝大部分产品的设计制作工作。1971年至1972年他还被工厂选送参加广东省工艺美术培训班,师从著名画家李炳荣、关山月、黎雄才学习美术与雕刻。
雕刻技艺精湛参与制作纪念品赠澳门
“人老实,性格沉稳,擅长各种雕刻技巧,每一件他刻的椰雕均属上品。”张型富的一位师傅曾如是评价他。
经多年学习与实践,张型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擅长浮雕、沉雕、通花雕、贝壳镶嵌雕、髹装工艺,可熟练雕刻人物、动物、花鸟以及民间各种传统吉祥图案。在精研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他还自行研创了玻璃内胆椰雕镶嵌技艺。1998年至1999年,作为主创人员之一,张型富参加了海南省人民政府赠送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府礼品椰雕大花瓶《椰树传说》和《天涯欢歌》的雕刻工作。
这两件作品是张型富最心仪的作品。椰雕嵌贝花瓶最大直径为0.8米,每只重80公斤,瓶体与镂空荷花底座高1.999米,由5200个色泽相同的椰子壳加工而成,其中嵌有我国南海产的280公斤夜光螺。此外,花瓶图案上还刻有32000朵桂花、6万粒沙子,难度已达最高级。
“30个人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做完的。”张型富说。
20多年过去椰雕艺人越来越少
张型富翻看着老照片,自豪地给记者介绍起椰雕曾经的辉煌往事,可是说起以前的同事,张型富停顿了几秒,有些落寞地说,以前的同事们要么是不在了,要么是眼神不好手劲不足,几乎没有人还在做椰雕了。
“1986年的时候,海南还有300多专门做椰雕的人,但是现在已经很少了。”如今已到花甲之年的张型富,惦记最多的,就是传授自己的所学,将日益没落的海南椰雕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
事实上,1984年至今,张型富先后在三亚、琼海、文昌、定安、海口等地教学徒。其弟子已有50余人,其中大部分传承了其椰雕技艺,但也有一些不再从事椰雕这项工作。如今,已是68岁的他,为了让椰雕进入更多人的视线,让更多的人传承这项海南古老的技艺,他选择了和年轻人站在一个平台,创业!
痴迷椰雕一辈子家人朋友鼎力支持
创业,需要勇气、资金、创意、整合等方方面面的准备。张型富的家人和朋友在各方面都给予他极大的支持。
“他68岁了眼不花,耳不聋,手上有点力气,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张型富的友人贾瑞青是一名作家,为了支持张型富继续做椰雕,传授技艺,他当起了张型富的私人顾问,到处联系愿意支持或投资椰雕事业的资源。
贾瑞青说,张型富非常痴迷椰雕,一辈子就做椰雕这一件事情。他的手艺非常全面,从椰雕的造模、雕刻到修装都熟悉,尤其是雕刻这一块,沉雕、浮雕、镂空雕、嵌贝雕的手艺都非常老道。如今,正宗的海南椰雕传人都是70多岁了,张型富是最年轻。如今椰雕这项古老的本土技艺日渐没落,急需保护和传承这项手艺。
由于张型富的普通话并不好,更多的时候,贾瑞青当起了张型富的“私人顾问”。在交流有困难的时候,都是贾瑞青充当桥梁作用,甚至在一些场合,张型富进行现场的椰雕手艺展示,他则负责面向大众介绍、解说。
“椰雕是他一辈子喜欢做也一直做的事情,有什么理由不支持他呢?”张型富的儿子张敏捷说,在他们的眼里,父亲对椰雕的痴迷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平日里其他的事情几乎不关心,更多的是钻研如何创新,雕刻出更好的作品。为了帮助父亲,他也是父亲创业的助手,他表示会在各方面全力支持父亲创业。
张型富的作品龙凤呈祥
记者手记
椰雕为何此般没落?
近年来,椰雕开始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技艺精湛的椰雕手艺人中,张型富是为数不多的还在雕刻的人。海南椰雕已在濒危状态,成为政府重点抢救对象。
雕刻工艺精美,富有地方特色,古时曾得到过大文豪苏东坡欣赏和推介,海南椰雕成为赫赫有名的“天南贡品”。在新中国外交工作中,海南椰雕也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海南椰雕品种丰富,器形精美,曾经那么辉煌,为何如今却陷入困局不能自拔,无法走上市场?为何椰雕老艺人技艺精湛,却清贫一生?为什么连大文豪苏东坡都爱不释手、明清两代均成为皇帝御用品如今竟然如同珍惜物种般处于濒危状态,最终成为国家重点抢救对象?这些问题都亟待破解。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