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韵方引众客留 风情小镇建设的博鳌尝试
“情”韵方引众客留 风情小镇建设的博鳌尝试
来源:     作者:修梓馨    2013-01-26

  “博”聚天骄论亚洲,“鳌”头云起十几秋 “风”华根深知本土,“情”韵方引众客留

  风情小镇建设的博鳌尝试

 

1月11日,博鳌风情小镇,一名画家在享受悠闲时光。

 

 

博鳌风情小镇风雅村的乡村风情。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张杰 摄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小镇建设被委以“城镇化建设突破口”的重任。然而,面对全省掀起的建设热潮,面对地方政府、投资商、地方群众表现出的热情和期待,却有一个遗憾让人难以释怀:不少“旅游风情小镇”鲜见游客流连,当地百姓更感受不到由此带来的实惠。即便是博鳌,也难以留住每年从玉带滩匆匆掠过的几百万游客的脚步,也因此,有一段时期,博鳌竟被业界尴尬地冠以“海南仅有的半个风情小镇”……

  去年11月中旬,博鳌启动大规模风情小镇改造,一度被博鳌人遗忘的青砖房又开始出现的街头;一度已经被村里人遗弃不用的石磨、石舀子,摇身变成颇具艺术感的花盆、摆件……

  从博鳌高铁站开车到博鳌镇,还没进入小镇,远远地就看到一块醒目的大招牌:打造乡村公园,建设风情小镇。随后,就进入了一个“大工地”:靠近道路的田头正在修建步行栈道、类似公交站的地方正在用青砖筑起一个叫“照片墙”的地方……小镇上,脚手架林立,商铺的老板们在其间来回穿行……

  这些年,博鳌每年都会进行一些或大或小的环境整治。但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整治行动不但动作大、时间提前,而且实施者也从单纯的政府工作人员扩展到全镇商家甚至住户。

  ———这个春节前,博鳌镇的人们挺忙!

  “博鳌的名气吸引了不少观光客,但是这些观光客却很少在博鳌吃、住、购”

  “我这里春节后才动工!”1月20日下午,风和日丽,看着附近已经拆掉脚手架完成立体改造的商铺,博鳌卫生院正对面的兴华商行的老板郭远坚显得有些期待。位于丁字路口的兴华商行在镇上是数得上的“气派房子”,从20多年前博鳌村头的一间简陋小卖部一路做到现在4层楼的大商行,老郭见证了博鳌从破旧渔村到繁华小镇的进程。

  2012年11月15日,博鳌启动风情小镇改造,立面改造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刚开始听说又要做回原来住的那种房子,我还是有想法的,觉得太土了!”尽管有想法,但淳朴的老郭和镇上绝大多数人一样,认为支持政府的行动是必须的。“已经有好几家完成改造了,虽然还是过去的青砖房,但感觉和过去住的房子又不一样,挺好看的!”老郭说。

  能不能吸引游客留下来?这个问题问到了老郭的心坎:“如果能那样,就太好了!”这是老郭和镇上人一直弄不明白的问题:博鳌名气那么大,但是每天的数百辆旅游大巴,都是匆匆载着游客而来,一两个小时后又匆匆载着游客离开,游客们仅仅是匆匆看看小镇而已。老郭的商行基本做不到游客的生意。

  老郭的困惑,也是旅游专家们一直都在关注的问题。

  “博鳌的名气吸引了一大批观光客,但是这些观光客的吃、住、购都不选择博鳌。”在海南旅游研究所所长杨哲昆看来,博鳌仅仅是通过论坛向市场打了个招呼,原汁原味的博鳌旅游产品有一半没有被挖掘出来。

[page]

  博鳌甚至一度迷失过自己。

  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令这个之前在地图上都找不到位置的小镇一夜成名。那一年,为了迎接成立大会,博鳌也启动了大规模的立面改造,当时在国内风靡一时的泊来品“罗马柱”也是那时“借机”来到小镇的,纯朴而又热情的小镇希望尽己所能地打扮得漂亮些、洋气些,不在国内外的贵宾、嘉宾面前“丢脸”。

  但是小镇上的人们慢慢发现,游客们好像并不喜欢自己精心立起的洋气的罗马柱、落地窗、小洋楼、铝合金门,反而是乡间的那些老房子、老物件,不时会吸引画家、摄影师们驻足。

  “希望能把鲜活的博鳌生活呈现给人们,让大家看到其中的文化价值”

  那么,当年博鳌又是凭着什么吸引了蒋晓松这些造梦者?

  撇开地缘政治等因素不说,作为博鳌亚洲论坛的主要策划人和推动者,蒋晓松的答案似乎很简单:看中博鳌是看中这里一流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其实早在2006年,博鳌镇就已经意识到了些什么,开始着手进行博鳌乡村文化调查,调查者们深入博鳌每个村、每座老宅,挖掘当地民俗、特色以及风情。

  琼海籍的“文艺青年”王敏就是在那时被邀回博鳌的。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他此前正疲于写剧本、邀舞美、说服别人投资。把邀约当作是一种解脱,王敏乐颠颠地回来了。

  来到乡间,找到了久违的感觉,王敏陶醉了———在外面逛了一大圈之后,他猛然发现,自己的家乡居然藏了这么多的宝贝。他告诉乡亲,被大家随意丢弃在一旁的石舀子、石槽可是宝贝;他们住的青砖房以及房里那些精美的木雕,要好好保留……

  “当时没有一个老百姓相信,以为我就是信口说说。谁不想住高楼,谁不想也弄个落地窗像城里人那样生活?”说了很多次也遭了很多次嘲笑之后,王敏决定“起而行”,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做出来给乡亲们看看。

  王敏从老百姓家里找了一大堆“破烂”回来,其中有当地人几十年前使用的生活和生产用具。又在博鳌镇上找到一处老房子,找来当地老工匠,用最原始方法把老房子修缮了两次,砖瓦还是原来的砖瓦,木头也还是原来的木头,即使是新添的材料,也都是博鳌乡间建房子最基本的用材,只让工匠进行了重新搭建或加固。

  之后,他买来一艘旧船,拆下船板做成最简洁的家具搬进老房子。捡来的石礅、石槽、破坛、破罐、破盘子,统统成了老房子的点缀……2010年,王敏的老房子“博鳌生活馆”开张了!

  “哇,好漂亮!”老房子令大家眼前一亮。老百姓看到,原来自己家里要扔的那个喂猪的石槽,种上花草摆在老房子里居然很漂亮!于是,回过味来的村民赶紧回家把那些“破烂”收拾好、看好。现在,即使花上三五百元,也没多少乡亲愿意卖那些“破烂”了。

  老房子成了博鳌的一个文化符号。不少游客开车过来,就为了吃一碗鸡屎藤,喝一杯咖啡;或是大老远地乘车过来,就为了坐一坐,聊聊天、发发呆……

  “但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叫好不叫座的。”直到现在,王敏才肯说出一个秘密:投资12万元的老房子,一直靠他在外做节目养活,“我当时不告诉大家,是希望能够有一个地方把鲜活的博鳌生活呈现给人们,让大家看到其中的文化价值”。

  老房子建起来之后不久,又有两名“文艺青年”加入到王敏的行列中。出生在离博鳌很近的一个海边渔村的蒋翔,用海边的石头、木头、渔灯为人们呈现了一个“海的故事”;离海很远的肖宁则在镇上弄出一个既融入东西方文化、又融合陆地和海洋文化的“博鳌9号”咖啡馆。

  “很琼海!很博鳌!”

  老房子、海的故事、博鳌9号,渐渐令博鳌有了不一样的风情。但三家小店,要支撑起一个风情小镇,显然太过单薄。

  “作为风情小镇,博鳌的文化和产业定位都不是太清晰,这也是目前难以吸引游客留下来的主要原因。”2008年,时任省旅游委副主任的陈耀提出“大区小镇新村”的旅游发展新模式。其中,博鳌被认为是岛内最具发展条件的区域:即借助玉带滩景区每年吸引的数百万观光游客,建设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博鳌风情小镇,并继而带动周边农村的乡村度假。

  而经过2年多的营造和培育,不论是老房子呈现的原生态博鳌生活方式,还是“博鳌9号”展现的融合地方文化的时尚生活,都给了市场极大信心,更让人们看到了本土文化的巨大魅力。

  2012年11月15日,一场大规模的风情小镇改造终于在博鳌掀开。令许多人意外的是:王敏竟然成了这次改造行动的总策划、总设计!

  “给了我12天的时间拿意向,很匆忙!”后来王敏才知道,省内一流的建筑规划公司也参与了竞标,但王敏的设计图纸一送到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的手中,立即就获得了首肯,“给我的要求就6个字:很琼海!很博鳌”。

  有了多年的收集和整理,王敏并不担心会“不琼海”,“不博鳌”。让生活的环境更加生活化,一直就是王敏的坚持。但最让他紧张的,是涉及的100多户的改造,每家每户体现的风情是否要一致,甚至小到花草、摆设,都要反复推敲。“我们希望呈现的是千姿百态的生活文化,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建筑文化。”王敏说,如果仅仅就立面改造谈改造,这样的建筑即使再漂亮,依然是没有活力,没有灵魂的。

  “我把我能想到的元素都融入到其中了,而且努力把当地的建筑文化转化成一种游客能够接受的旅游文化。”王敏说,所以镇上的老居民才会觉得,改造后的房子,相似又不相似,“因为经过了提升”。

  不过,改造中,有两户居民因为有老人故去或生子,按风俗不能动工。“留下两户不改效果会差些,但得尊重每户人家。”王敏说。

  另外,王敏希望改造后的民居能够呈现出岁月感,但有房主却希望自家的房子能够弄得漂漂亮亮。这一点,王敏也没坚持,他希望每个人都能笑呵呵地参与其中,尽管改造后的房子显得有点“新”,效果会打折扣,但王敏认为,两年过后,岁月感就出来了。

  “如果因为改造大家弄得不愉快,即使游客来了,遇到的也是不开心的主人,心情自然也不会好!”王敏说。

  “找回了另外半个博鳌”

  和王敏一样,在这次大改造中,博鳌镇朝烈村委会主任莫泽海一开始就给村民讲清楚改造的意图,这次参加乡村带状公园建设的5个村都是这个村委会的。

  “一开始大家担心是形象工程,都在观望。”莫泽海说,在村里做景观路,要经过村民的槟榔地、菜地,这都会引发利益冲突,一开始就要和大家讲清楚才行。

  还好,已经开业几个月的“大路坡”农家乐让大家看到了前景,这个天天游客爆满的农家乐,员工都是村民,现在月工资最低的有1800元,最高的达2500元。就连村里80多岁的阿婆也因为帮着到周边村收购土鸡蛋,赚到了每个鸡蛋2毛钱的“中介费”。

  5个村庄不但在靠近路的一边修建了统一的乡村步行栈道,乡里的景观道也纵横相连。在美雅村村口,用青砖砌成的墙上写着“生态旅游乡村———听风美雅”的招牌。步入村子,青砖铺就的景观道、农舍前用竹子扎成的小门槛、散落房舍间的鳌文化标识……都令这个有着美丽名字的小村显得别致精致。

  在一个原来杂乱肮脏的水塘边,现在不但建起一个漂亮的“田野闲亭”,专门用于乡村旅游咨询服务;旁边还因势建成一家小型的“水塘”咖啡馆,坐在馆内,抬眼一望,就是清风微拂的池塘,更远处,则是绿意盎然的田野。

  1月11日中午,村民莫之和几名乡亲在修剪着几颗杨桃树桩,打磨之后,放上桌面,就是莫之和乡亲合伙开的“阿叔农家乐”里颇具艺术感的餐桌。农家乐就建在莫之家旁的一片槟榔园内,迎宾处是一颗十几年的杨桃,对面的半亩园子被规划为景观菜地。这里原本有14棵槟榔树,其中有一棵影响布线而被砍掉了。

  在博鳌买房的东北人老秦被“听风美雅”的招牌吸引,一路寻到“阿叔农家乐”工地。“我每年都来两三趟,这里气候好,人好,缺点是没什么好玩的。”老秦边拍照边告诉莫之,现在好了,有朋友来了就可以请他们到村里品品农家菜。莫之则告诉老秦,村里还有8家家庭旅馆,其中有3家是他开的,虽然还没摆弄好,但春节的房间就已经被客人预订完了。

  “这不是简单的景观改造,更是一种业态转变。”王敏每天都会到村里看看。他希望村里修建的栈道能吸引游客慢慢步入村中,村民就可以在自家的槟榔园里卖椰子、卖水果,慢慢融入到当地的旅游发展中,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

  琼海市旅游委主任杨奋说,之前也有外地到博鳌买房的房主到附近的乡村买辣椒、鸡蛋、农家鸡,今后村民再卖这些东西,希望是炒好了再端给大家品尝,让老百姓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旅游开发带来的实惠和好处。

  在紧张施工两个月后,在人们的观望或期待中,目前,博鳌镇上的商铺已开始陆续拆除脚手架,贴上的青砖、特意加建的屋檐、屋檐下新画的艳丽风景画……引来人们的驻足和议论,很多老博鳌人都和老郭有着一样的看法:这些房子与过去的老房子相似又不太一样,不仅仅是漂亮精致了,更有一种说不来的“味道”……余下的不到20%的工程,会在春节后开工,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前完工。

  王敏对自己的设计很自信:“我们应该是已经找回了另外半个博鳌。”

  “从镇上到村里,都更干净、更漂亮了,希望大家多来走一走,看一看。”朝烈村的村民比王敏更自信。

  记者手记

  拿什么建设 风情小镇?

  近年来,在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的进程中,国内旅游市场兴起了一股古镇游、风情小镇游,一批蕴含丰富历史和人文内涵的古镇如周庄、乌镇、丽江等成为市场热点受到追捧。与城市相比,这些小镇更好地展示了本地文化和特色,对高端游客更具吸引力。

  相比较而言,海南并不具备拥有强大聚客能力、能够自成旅游目的地的古镇。博鳌小镇的出现是凭借博鳌亚洲论坛一夜成名,但多年来由于缺乏清晰的文化和产业定位,加之周边房地产的密集开发使其逐渐失去渔村风情,其聚客能力与国内热门小镇相比,依然微不足道。

  与此同时,海南有一大批生态一流、本土特色鲜明的小镇、村庄,由于缺乏开发,很多年轻人离开,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在本地消费难以支撑当地农业、商贸业发展的现实下,借助海南每年超过3000万人次的巨大旅游市场,发展旅游风情小镇,应该是适合海南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所以,海南风情小镇的建设,其目标是吸引省外游客,引进消费扩大需求,以旅游业促进本地经济、文化的全面提升,继而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南各地近年来掀起一股风情小镇建设热潮,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不少自称为旅游小镇的地方见不到游客,而当地百姓也感受不到建设小镇带来的实惠。不少小镇在建设过程中,更多是注重了硬件设施的投入,很多是就规划谈规划,更多是城镇规划而非旅游规划,甚至是照搬城市建设规划,没有真正寻找到能够支撑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之魂。

  真正的旅游小镇需要有特色产业和个性文化做支撑。其中,旅游是产业的表现,风情是文化的表现。海南远离大城市,需求在外,面对城市客源,要把乡味做足,把城市功能配足,并很好地突出海岛特色和海南风情。否则,经过道路修建、立面改造美化甚至是全新打造的漂亮小镇,依然是不可能吸引游客的居住型小镇,而非商业型、经营型的旅游小镇。

  客观而论,针对海南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大区小镇新村”的发展模式率先在保亭什进村进行了实践,目前尚缺少能够为游客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功能的旅游小镇建设,仍不是这一模式的完整呈现。而博鳌风情小镇和乡村带状公园的建设,则呈现了这一“大区观光+小镇休闲+乡村度假”的新型、综合性的乡村旅游产品链,或许是一种更加适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特点、建设中外游客度假天堂与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二位一体”的海南城镇化及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