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西南北中春节年味各不同 海口围炉迎神灵
东西南北中春节年味各不同 海口围炉迎神灵
来源:南岛晚报     作者:林可婷    2013-02-18

  无论你是哪个民族,也不管你家居何处,每年除夕开始,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共同欢庆新春佳节。但东西南北中,年味大不同。春节黄金周期间,南岛晚报记者通过切身的体验,为您讲述各自家乡特有的过年习俗,让您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别样年味。

  □南岛晚报记者叶青胡晓亮沙晓峰李行杨小佳王天宇

  海南海口

  “采屋”迎来好心情“围炉”换得神灵护

  “采屋”:一尘不染过大年

  “采屋”是一句海南话,实际上指大扫除。在海口,过年的气息最初从“采屋”开始变浓,时间一般在除夕前十天以内。一般情况下,“采屋”会以一根刚砍下来的竹竿为工具,去掉旁枝,在竹竿末端棒一个用稻草扎成的刷子(有些人家或直接留下竹竿末端的细枝),由人挥动,拂去已经累积了一年的蛛网、灰尘等。“采屋”之后,家里人会一起动手,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清洗桌凳及房间,把一年来未能整理的器物归类整理,确保除夕一切都干干净净的。

  “围炉”:让神灵光临家门

  除夕当天家家户户都要“围炉”,这是海口农村保留下来的最具魅力的过年习俗之一。“围炉”指的是祭拜神灵及祖先。这一天,就算你常年客居外乡,也要有人回村完成这道仪式。由于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神庙(有的数量还不止一个),除夕当天,神庙里的香火极为旺盛。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这一天拿去庙里供奉的鸡鸭一定是最肥美的,放的鞭炮也是最长的。平时初二、十六的祭拜家里只要去一个人就可以了,但到了“围炉”时,全家出动的情况十分常见,有些家长还特别要求所有的孩子都去祭拜,为的就是给神灵磕上几个响头,以保佑儿孙出行平安、事事顺心。

  与“围炉”一起上演的是大年初一零时开始的放鞭炮仪式。据说,燃放鞭炮的时间越准点(零时)就越吉利,能驱除的邪气就越多。所以每年春节联欢晚会的零点钟声一响,村子里的鞭炮声、烟花爆炸声就此起彼伏,大一点的村子常常持续到天亮才结束。

  “吃斋”:谁都不能搞特殊

  大年初一要“吃斋”,这个传统至今仍在持续。吃斋时必须全家到齐,而且不能太晚,一般选择在早餐时间。

  所谓“吃斋”即不能沾荤,能吃的是蔬菜和豆制品、粉丝等。在海口,水芹和豆腐在这一天很畅销。为了防止买不到菜,很多家庭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初一一早,老人们会很喜欢听小辈们说“恭喜发财”“健康长寿”等吉利的话,如果哪个小朋友说了“死”这类晦气的话大人会大声喝止。

  “拜年”:外嫁女的重头戏

  在外地,过年期间走亲戚拜年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海口很多地方,拜年的人群以外嫁女为主。这一天,只要条件允许,已经出嫁的女儿都会携夫带子地回娘家给父母拜年,并给兄弟姐妹的孩子包红包。一家人吃过饭后,父母会亲自把女儿女婿一家送出家门口,并点燃鞭炮。

  据悉,送客出门点鞭炮只为图吉利,希望以此给客人带去一年的好运。正因如此,在海口,这一风俗习惯会一直持续到元宵节结束。无论你是谁,只要是来拜年的,主人都会在你出门的时候点燃一串红红火火的鞭炮。

  湖北武汉

  腊鱼腊肉迎宾客

  汉味新春别样浓

  每逢新春佳节来临,喷香的腊鱼腊肉便摆上湖北武汉千家万户的餐桌。在不少当地人看来,腊鱼腊肉不仅是一道菜肴,更是荆楚人家乡情的传递。

  作为一种习俗,腌制腊鱼腊肉则是武汉人过年前的一项必备功课。在年前两个多月前,当地市民从菜市场买回新鲜的青鱼和猪肉,用酒和盐均匀地涂抹在鱼和肉表面,随后将鱼肉和猪肉放进一个密封的瓦罐中进行腌制。在临近春节的一两个星期,将腌制过的鱼肉和猪肉悬挂在室外,直到全部风干便可食用。

  一些上年纪的人说,在过去,家里腊鱼腊肉的多少反映了富裕程度;还有一种说法,腊鱼腊肉是穷人的专属,由于买不起新鲜的鱼肉和猪肉,只能吃腌制过的……种种说法不一而足,但腊鱼腊肉已走进武汉人的生活,成为春节一道不可或缺的菜肴已经成一种习俗。

  有腊鱼腊肉的年,用武汉话说,“蛮好”。

  安徽无为

  吃茶叶蛋挣“元宝”

  拜完年还能“打包”

  安徽无为是个鱼米之乡,茶叶蛋被当地百姓冠以“元宝”的美名,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用此来招待客人,祝福客人在新的一年能发大财,交好运。

  据悉,每家每户准备“元宝”的时间从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五。“元宝”材料选用当地的母鸡蛋,和着当地茶叶、盐水一起煮。水开后将蛋壳慢慢敲裂入味,“元宝”就成了。讲究一点的,加上花生仁外面的一层皮作为辅料来煮,颜色特别红润,味道也更醇厚。

  从正月初一早上开始,家人起床后洗漱完毕,在早餐前先吃上一个香喷喷、热直冒的茶叶蛋,表示新年吉祥之意。随后,去长辈、邻居、亲朋好友家拜年,除了要带烟、酒、糖等礼品,必备的礼品便是6个或8个茶叶蛋。做客的时候,饭前一定得喝茶,而喝茶的时候要有一盘茶叶蛋。主人在请喝茶的时候都会劝客人“拿双元宝”,即吃上两个茶叶蛋,一来鸡蛋是“双数”表示更加吉利,另外便是拿的“元宝”越多,新的一年里挣的钱会越多。当客人酒足饭饱告辞时,好客的主人一定会从家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6个或是8个茶叶蛋,让您带回去,这叫“有来有往”,希望也能将好运带给您。

  河南郑州

  初一点起大红烛家长点燃“柏树枝”

  按照河南郑州的习俗,过了“腊八节”就可以闻到“年”的气息了。进入腊月二十三,统称“小年”,也是送灶神的“祭灶日”。

  每逢春节前,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爱贴上红艳艳的对联、年画、门楣,正厅贴“福”、“禄”、“寿”等红纸或五彩福符。乡村农户就连窗户、猪舍、牛舍、鸡鸭禽舍,甚至井上、灶台上都贴上“福”、“春”等小红纸,象征新春吉祥,以此烘托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除夕是一年中最隆重热闹的夜晚,外出者多于前几天已经回到家里,合家团聚祭祖吃年夜饭,民间一向有除夕“守岁”习俗,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门前张灯结彩,户户院内放鞭炮,接年迎喜神,促膝交谈,以叙天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尽情欢乐,通宵达旦,期盼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初一俗称欢庆日,迎春、祭祖、祀神、拜年是这一天的重要活动。这天人们都早早起来,梳妆打扮,吃过饺子后,人人都穿着整洁漂亮的新衣裳,堂前点起大红烛,祭上糕点水果,依着长幼的辈分,先拜天地,再拜祖先,然后幼者向长辈叩头拜年,称“辞岁”,长辈发钱给幼者称“压岁钱”,祝贺他们又增加一岁。之后家长会点燃象征长命百岁的“柏树枝”,寓意全家人幸福吉祥,平平安安。下午外出再到亲友家拜年,互相问候和祝贺。农村还时兴长辈带领晚辈,挨门挨户拜年,相互问候,恭贺新年快乐,说一些“新年如意”、“恭喜发财”的吉利话。

  郑州民间还有逛庙会、舞龙、舞狮、踩高跷、猜灯谜等各种游艺活动,热闹而富有情趣。现在市区的公园和郊区的景区成为节日百姓群众首选的庆祝佳节的游玩去处。

  辽宁朝阳

  家家贴“福”字

  户户吃“钱饺”

  在辽宁省朝阳市,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据老人们讲,春联有驱鬼辟邪之用。还有,贴春联用的的“糨子”(糨糊)必须是用自家面粉和水打出来的,这样春联才能贴得牢固结实。除了贴春联,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还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

  朝阳除夕年夜饭主食家家都“吃带硬币饺子”,里面包有一毛钱的硬币,如果谁能吃到包有硬币饺子,就寓意谁来年会走好运,一年事事顺心,幸福甜蜜。东北在除夕夜有守岁的习惯,全家无论大人小孩儿,都不会睡觉,一家人欢聚一堂,在观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的同时,准备辞旧迎新。等到新年倒计时时,每家每户都会放烟花、放鞭炮。

  甘肃兰州

  团圆饭吃长面

  初五上街看社火

  兰州人的老习俗是除夕团圆饭吃臊子面,也叫长面。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除夕晚上都要吃一顿长面。兰州臊子面的做法十分讲究。臊子汤是猪肉臊子、黄花菜、木耳、鸡蛋、豆腐、蒜苗等原料加上各种调味品制成的,面是手工擀的长面,把长面煮熟后,浇上臊子汤更加可口。相传,兰州人吃臊子面的风俗是从周代流传下来的。在兰州人的心目中,长面象征着团圆;象征着身体健康长寿;象征着夫妻恩爱,天长地久;象征着生活幸福长久……大年三十晚上吃长面,别有一番滋味。

  此外,兰州新春习俗“打醋坛”和社火演也颇有特点。人们在火炉里烧一块石头,然后将烧红的石头投入一只装满了醋的盆里,端着醋盆在家中所有的屋里转上一圈,嘴里还要念念有词:“醋坛过,百病过。”之后把醋和石头一起倒在室外花园里,所有的屋子甚至院子里都飘满醋味;兰州市的社火演出一般在正月初五之后,全地区召集各个单位、部门以及社团等相关团队在街上游行演出,市民则齐聚一堂,沿街观赏社火中不同的装扮表演及祭祀活动。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