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南鸟类300年记录史
海南鸟类300年记录史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林可婷    2013-03-18

  海南百年鸟类调查

  中华鹧鸪

  黑翅鸢

  文海南日报记者 单憬岗

  海南鸟类的记录史,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17世纪以来编撰的琼崖郡志中,已普遍有记载。

  而对鸟类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调查,则始于19世纪下半叶,由几位来到海南岛的外国博物学家开创,此后绵延百余年,直到今天。

  海南鸟类的记录史,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这一点,可以从黎族服装上的鸟类花纹得到证实。

  但海南鸟类真正载入书籍,则海南有志书的年代开始,郡志、县志或州志,往往都会辟出专门的章节,来叙述本地的鸟类。

  清朝中前期的记录

  “我们的祖先开发建设海南岛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其中鸟类方面的研究史料,17世纪以来编撰的琼崖郡志中,已普遍有记载。”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徐龙辉教授说。

  1688年成书的《陵水县志》,记载了“禽属:燕、鸠、喜鹊、鹦鹉、啄木”等19种。“清朝海南的不少地方志里,不但记载了鸟兽的名字,而且还有形态和生活习性等的简要记录。”他说。

  据香港中文大学Richard Lewthwaite教授介绍,咸丰年间(1850-1861)成书的《琼山县志》,由于在文章中有着大量关于海南鸟类的开创性文章,而被英国博物学家史温侯大量引用。

  从史温侯的引用中可以看出,《琼山县志》记载了很多当地鸟类的名字与故事,其中包含了鸟类的叫声、行为甚至种群数量等众多信息。

  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一次人类引鸟类入海南的故事。《琼山县志》记载:喜鹊并非海南原产,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7),指挥使李翊从大陆携10余只引入。

  此外,因在《琼山县志》中提及而被史温侯引用的鸟类还有:中华鹧鸪、原鸡、池鹭、褐翅鸦鹃、白头鹎、鹩哥与白腰鹊鸲等。

  史温侯的另一篇参考资料来自1735年法国神父、著名汉学家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的著作《中华帝国志》(《Description de la Chine》)。此书第一卷中有一小节对于海南野生鸟类的介绍,其中包括白颈鸦、赤红山椒鸟和鹩哥。

  史温侯的记录

  Lewthwaite认为,海南的鸟类调查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史温侯时期。

  1868年2月到4月,史温侯对海南进行了实地考察,从海口到中部山区,还坐船考察海岸,其后完成了海南现代鸟类学的奠基之作《海南鸟类学论》(《On the Or-nithology of Hainan》)。

  Lewthwaite表示,这篇当时可谓信息量出众的文章于1870年在英国鸟类家学会的会刊《The Ibis》杂志上被分成3部分发表。

  文中不仅清楚记载着史温侯的行程,还详细描述了他所记录到的172种鸟类,包括发现日期、地点、遇见率、对种群数量的估计、栖息地以及繁殖的特征。对于其中的很多世界新种,史温侯还会认真记录好翅膀的特征与测量数据。

  “史温侯在文中对鸟种的描述,对于我们现在评估海南鸟类种群数量在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变化具有很大的帮助。”为此,Lewthwaite举了两个例子。

  有的鸟类数量在减少,例如喜鹊。这种鸟自15世纪中叶从大陆引进400年后,当时在海南的繁衍已经十分成功,史温侯描述了当时自己所见的情况:“喜鹊在海南到处都是。2月繁殖的季节里,衙门大院前的树上便很容易见到它们的巢,其中有一个还建在了椰子树的树冠里面……我的两件海南标本与厦门的相比十分相像。”

  然而时过境迁,150多年后的今天,喜鹊在海南却已经极为罕见。1988年以来,喜鹊在海南仅有4笔记录。最近一次是2011年12月10日,在海口长流被目击到2只。

  丝光椋鸟是个相反的例子,它的种群数量大幅增加。史温侯当年几乎走遍海南全岛海岸、主要河流及海口周边,却没有见到一只丝光椋鸟。如今,这种鸟已经成为海南岛海边常见的冬候鸟,在海口和清澜港经常结成1500-2500只的大群活动,11000只的最大群体记录见于东寨港。

  国外鸟类学者接踵而来

  此后的1889-1910年,国外鸟类学家们接踵而来,都是为了来海南寻找新种。这是海南鸟类探索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时期。

  在此期间,五指山等雨林密布的海南中南部山区,成为采集重点。采集者包括Tetsu、John Whitehead、胜间田善作和Robert Douglas等人,他们采集的标本主要被Gustav Hartlaub、Frederick Styan、William Ogilvie-Grant和Ernst Hartert等人整理并发表。

  对此,香港嘉道理驻海南保育主任卢刚在其著作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1889年,英国探险家Whitehead深入海南岛山区,发现了包括海南鳽和白翅蓝鹊等鸟类,对海南岛的鸟类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不幸的是,他在五指山因病丧失了生命。

  1893年,Styan根据收集到的一些标本,发表了一些科学新种,当中包括海南山鹧鸪。他剔除了史温侯记录中的一些有问题的鸟种,并发表了更新的海南岛鸟类总数为159种。

  1900年,Ogilvie-Grant整理了Whitehead的标本后,将海南岛鸟类的总数增加到239种。1910年,他再作补充,将数量增加至249种。

  1903年,英国自然学家Alan Owston得悉Whitehead在海南岛的丰富收获后,派采集者胜间田善作到海南进行标本采集。英国富商Walter Rothschild在检查完这些标本后,发表了7个科学新种。

  1910年,Hartert在海南岛作了详细的标本采集,并发现了一些珍稀物种。包括黑脸琵鹭和棕腹隼鵰等,并将发表的海南岛鸟类总数增加到281种。

  此外,1939年,日本人蜂须贺正发表了有关海南岛鸟类的文章,再次刷新记录到286种。

  这一时期的探索与研究,最终使110多种新的鸟类增加到海南的鸟类名录中。

  国人自己的记录

  “民国时期,国内的少数学者也曾在海南作过一些调查采集。”卢刚说。这其中包括1919年曾广证和1936年何锡瑞所做的工作,但缺乏有系统的研究报道。

  国人第一次对海南岛鸟类的系统调查在1934年,当时的静生生物调查所派技术员唐善康等,历时1年多,在海南采得标本1000多件。遗憾的是,这次采集没有发表任何报告。

  直到1950年代,我国学者才开始对海南鸟类进行真正的研究。

  1956到1957年,由唐善康的侄子唐子英带领由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组成的调查队,对海南陆生脊椎动物进行了调查采集,共获标本3000多号,包括196种鸟类。

  根据静生生物所1934年、中科院动物研究所1957年、北京自然博物馆1964年的标本采集,以及天津自然博物馆在海南收购的标本,著名鸟类学家寿振黄等在1966年发表了《海南岛的鸟类:I.非雀形目》,提出了19种海南岛的新纪录;著名鸟类学家郑作新、谭耀匡在1973年发表了《海南岛的鸟类:II》,发表了4种新纪录。这使得海南岛鸟类的总数达到317种。

  1983年,徐龙辉等人根据广东昆虫研究所和中山大学于1960年到1974年间到海南进行鸟兽调查的文章《海南岛的鸟兽》,为海南增加了31个鸟种,刷新纪录到348种。

  此后,海南动物学者史海涛等人在20世纪与21世纪前后十余年间,进行了海南鸟类调查和观察。他在2001年出版的《海南脊椎动物检索》中,记录了海南鸟类共355种。

  “海南鸟类探索的第四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是属于‘观鸟者’的时期。”,据Lewthwaite介绍,1988年至今,各类观鸟者已经为海南新增70名鸟类新成员,包括灰雁、紫水鸡、黑翅鸢、雕鸮、金头缝叶莺、小鳞胸鹪鹛、白喉短翅鸫等,使得海南总鸟种数达到440多种。

  与以往不同,这些新纪录的确定已不再是凭借采集的标本,而是依靠望远镜和相机,甚至是对鸟类叫声的了解。

  Lewthwaite认为,海南各个保护区的建立,捕猎的减少,自然摄影与观鸟爱好者的增加,“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对海南鸟类关注最多的时期”。

  本版图片均由卢刚提供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