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末民初各色人等来琼采集鸟类标本
清末民初各色人等来琼采集鸟类标本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林可婷    2013-03-18

 

  史温侯

  怀特赫德  单憬岗 翻拍

  1933年,胜间田善作(左)在海口。

  叉尾太阳鸟 李飞 提供

  白鹇 李飞 提供

  文海南日报记者 单憬岗

  物华天宝的海南岛,鸟类资源丰富。不幸的是,当19世纪博物学勃兴的年代,由于晚清积贫积弱所导致的举国科技失能,让发现、命名海南岛鸟类的大好良机,落在了很多外国科研工作者的身上。

  因中国国势衰微招致的扩张觊觎,因华夏人烟阜盛而诱使的商业垂涎,因九州物产丰富而引发的科学志趣,导致彼时来琼探寻鸟类的人士鱼龙混杂。他们中有一国领事,有走遍东南亚的探险家,甚至还有狼子野心的间谍……

  目前我国已知鸟类近1400种,其中166种的模式标本源于中国。遗憾的是,我国的鸟类大多由外国学者命名。

  自鸦片战争至20世纪初,正值物种发现的黄金时期。列强大肆殖民扩张,各色人等深入世界各地,探寻未知事物,发现野生动植物新种。大量动植物标本随之流入列强的博物馆中,鸟类学也因之得到蓬勃发展,是为鸟类学史上的“大命名时代”。

  史温侯:中国鸟类研究先驱

  晚清的中国,由于政治腐败和列强欺凌,大量外国学者以传教士、驻华领事或考察等身份进入中国进行生物资源的考察和采集,发表了大量鸟类新种。英国博物学家、外交官史温侯(Robert Swinhoe)就是其中一员。

  1854年史温侯年仅18岁来到中国,担任过厦门、宁波、上海及台湾等地领事。领事的特殊身份,给了他在华20余年收获颇丰的博物之旅,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研究和收集鸟类标本上。

  1942年,中国生物学史的奠基人张孟闻在所著《中国生物分类学史论述》中这样描述他:“英领事施蕴和(史温侯)尤勤于采集,初致力于冀鲁,既则寓居宁波厦门,间亦南游琼崖。凡有所得,辄送伦敦,著录于英京刊物。”

  他是第一个在海南岛和台湾岛上采集鸟类标本的西方人。因此,他得到的每件标本都成为两岛的第一笔记录,甚至是第一次被描述的新种。

  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科的李飞讲了一个故事。

  那是1868年2月23日,在黎母山附近,史温侯深入到当时汉人都不敢轻易踏足的黎族村落,就在村中小树的枝条上,一只歌唱中的小鸟引起了他的兴趣。小家伙的头部在阳光下可以反射出漂亮的金属绿,在阴影处又会变成与背部及脸颊相同的深紫色,从下向上看,喉部及胸部的紫红色则更加引人注目。于是,史温侯将其制成了标本,这是他在海南获得的3只叉尾太阳鸟标本之一。

  “叉尾太阳鸟是华南地区很常见的鸟儿,然而这只鸟儿却绝不寻常。”李飞说,史温侯拿着3只鸟儿的标本,在1869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海南岛两个太阳鸟新种记录》的文章。这是世界上第一篇关于海南岛鸟类的科学论文,叉尾太阳鸟也就因此成为海南岛最早被西方博物学者系统描述的鸟类,另一种被同时发表的鸟类记录是黄腹花蜜鸟。

  1年后,凭借海南的这3只标本,世界新种叉尾太阳鸟诞生了。虽然此后在海南岛以外的更多地方发现了叉尾太阳鸟,但叉尾太阳鸟的模式标本上将永远挂着写有“海南岛”的标签。

  怀特赫德:

  病逝于海南的博物学家

  1899年5月,38岁的约翰·怀特赫德爵士(John Whitehead)在海南考察时不幸死于疟疾,大英帝国从此失去了一位出色的博物学家。

  “纵观19-20世纪到海南岛采集鸟类的外国人,能留下野外第一手观察文字的大概只有史温侯和怀特赫德。”李飞说。

  敏锐的眼力与耳力以及寻找动物时与生俱来的直觉,令John可以在“大命名时代”大显身手。1883年,决心弃商投身博物学的John来到新加坡,目标是神秘的婆罗洲岛北部,那是一个热带生物王国,无数鸟类将自然界的色彩发挥到极致。只在一条河边,John就采集到了13种啄木鸟。

  1887年,John几度登上当地神山基纳巴鲁。由于靠近赤道,基纳巴鲁山的天气极度潮湿,雨一下就是2-3天。保存标本成为一件困难至极的事。但John做到了,而且在基纳巴鲁山一呆就是8个月,发现了无数新种。

  1893年,John出版《北婆罗洲基纳巴鲁山考察》一书,如今已成东南亚观鸟迷书架上的必备。

  李飞介绍说,John的成就并非局限在婆罗洲。从地中海的科西嘉、到菲律宾有食人族的巴拉望岛和美西战争中的吕宋岛,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与成绩。

  1899年2月,为避开战乱干扰,他离开菲律宾来到海南岛。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海南不足3个月里,多半时间忍受病痛而无法正常工作的他,最终留给了鸟类学家250件保存完美的标本,其中包括首次在海南发现的鹰雕、白鹇,以及在全世界首次发现的白翅蓝鹊和海南鳽。此前,海南被发现的鸟类为159种,而当John在海南的收获于1900年被整理出来后,海南鸟种数量竟飙升到239种。

  除了标本,John在海南还留下了生命中最后的考察日记。

  “这些文字对于海南鸟类学研究弥足珍贵,也能让现代人感受到昔日海南岛探险的艰难与危险。”李飞说,遗憾的是,在多名队友病重的情况下,他未能下令停止五指山的考察,最终导致了惨剧的发生。

  John在海南的巨大成就还吸引了当时著名博物收藏家罗斯柴尔德勋爵(Walter Rothschild)的注意,并最终促使日本人胜间田善作来到海南进行采集。

  胜间田善作:

  臭名昭著的日本间谍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势蒸蒸日上,不断派出人员来海南岛窥探。

  据中国社科院边疆史中心研究员房建昌介绍,最初来到海南岛的是伊藤伊吉,此人热衷于日本的对外扩张,先后到朝鲜和俄国远东活动了一段时间。

  1879年春,他想办法在海参崴混上俄舰纳希莫夫号,随着这艘俄国企图派来侵占海南岛的军舰来到海南岛,随俄军调查了海南岛的港湾和水路,还骑马进入了中部山区。

  回国后他与胜间田善作邂逅,谈了海南岛的美好和对海南岛的垂涎,并劝诱胜间田去海南岛活动。

  恰好此时在横滨经商的英国自然学家Alan Owston获悉怀特赫德在海南收获颇丰,正在物色人选赴海南采集标本。

  于是,胜间田应聘于1896年7月24日来到海南岛,为罗斯柴尔德(在上海被称作安罗洋行)搜集珍鸟奇兽8年之久,也就此开始了胜间田家族在海南长达半个世纪的间谍活动。他以海口为驻地,足迹遍布海南岛各地,采集、制作了大量动物标本。由于行为不轨,他曾在山中遭土人袭击,至死身上还留有5粒子弹。

  据海师大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主任王裕秋介绍,胜间田家族在海南岛的活动,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为英国人采集标本是其第一个阶段,经过多年的鸟类剥制工作,他筹足了资金开始经营药店,进入到第二个阶段。

  王裕秋表示,胜间田善作在海南岛采集了大量动植物标本。当时的日本学者多利用他收集的标本,研究海南岛的动植物。例如,在鸟类方面,日本鸟类学家蜂须贺正在研究了日本各地所藏胜间田的330件海南标本之后,于1939年发表了海南岛鸟类目录,并指出在全部鸟类的283种中,有67种 (包括亚种) 是海南岛的特产。

  胜间田善作在海南岛采集的标本,不仅有日本学者研究,也有美国学者研究。 当时纽约自然博物馆的J.A. Allen就曾通过胜间田的标本研究过海南岛的哺乳类动物。

  王裕秋认为,综观胜间田家族在海南的全部活动,真正让其声名大噪的并非标本制作和药店经营,而是其对海南进行的大量间谍活动。正是因为这种所谓“功绩”,让胜间田善作1940年死去当天即被日本王室追授勛五等瑞宝勋章。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