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炭画世家 旧笔绘新颜
炭画世家 旧笔绘新颜
来源:南国都市报     作者:林可婷    2013-03-19

  海口中山路,韩翠琼在作画,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游客观看。本版图片均由南国都市记者 刘孙谋 摄

  栩栩如生的画,让小朋友赞叹不已。

  叶保龙在画画,身后是“炭画世家”牌匾。

  ■南国都市报记者林莹

  古老的炭画在海口骑楼老街生存了一个多世纪,这个民间技艺在时代的冲击下,路在何方?今年年初,骑楼老街修缮一新后重新开街,老街炭画师韩翠琼、叶保龙母子借着这股子新风,为炭画做着最后的一点“突围”,让年轻的脸孔走进炭画……

  如今儿子用旧炭笔画出青春欢颜

  中山路81号,“炭画世家”一寸见方的铺门口被围挤的人群遮蔽得有些暗淡。来要画的有口音浓重的东北游客,也有眉眼清秀的文昌女孩。2月17日,是中山路修缮开街后最热闹的一天。

  韩翠琼那夹杂着银丝的小卷发,一副细长得几乎框不住眼睛的金丝眼镜,让她迅速与背后的人群区别开来。

  铺里的年轻人叫叶保龙,是她的儿子。叶保龙正忙着用手机给来客拍照,再画成炭画。画架上,一幅少女炭画几乎完成。

  骑楼老街古老的炭画馆所画的从来都是苍老而肃煞的面孔。上个世纪以来,炭画多为遗像,而这位32岁年轻炭画师的炭画里,却是一些时尚的街拍女孩,满纸灿烂如花的笑颜。

  “这个唇的颜色要加深一下,女孩子都喜欢红一点。”韩翠琼从笔筒里抽出了画笔,沾了一点红色的炭粉,轻巧地涂抹开来。“妈,你不要加!”叶保龙转头看到母亲的“修饰”,喊了起来。

  韩翠琼停下了笔,她和儿子之间有过很多切磋,也有过很多“分歧”。

  最后,叶保龙还是坚持擦去了母亲增加的那一抹红。他认为,自然真实的炭画,才能吸引现代人的眼球。

  “他画得比我好!”韩翠琼莞尔一笑,说,叶宝龙画炭画就十几年,却超越了她这一辈子的成就。这门手艺也成了联系韩翠琼母子的另一种“血脉”。三代炭画人,在这条共同栖息的百年老街上完成了技艺的交接。见证了古老炭画在沿承发扬中碰撞出的火花。

  当年她接过父亲衣钵成炭画传人

  韩翠琼一辈子也没有离开过老街。

  “离不开,我怕离开了,那些要画炭画的人就找不到我们了。” 这个“我们”,指的是父亲、她,还有儿子。

  炭画带来的快乐,像父亲播撒的一颗种子,很多年前就种进了她的童年。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炭画在海口刚刚兴起,老街新华路、中山路上每天都能看到许多画师在画炭画。在那个还没有普及相片的年代,一个人一生临末了,能求到一副逼真炭画实属难得。

  当年,20多岁的文昌锦山青年韩冠平闯荡海口,在海口市工艺美术社谋得了一份工作。他边打杂边自学,几年后画艺突飞猛进,尤其是炭精粉画。他笔下惟妙惟肖的齐白石头像,让外地游客和外国朋友大为惊叹,成为老街一支“好笔”。

  当年看琼剧是老海口人最时尚的消遣。韩冠平就是给琼剧舞台画人工布景的人。韩翠琼说,那时他们住在一个20多平米的平房里,父亲把布景布挂在墙上,架着梯子站在上面画。父亲画素描,她和兄弟姐妹拿着刷子上色,一家人有说有笑。

  韩翠琼16岁那年,韩冠平第一次让孩子知道,这一门手艺是一家子未来的生存之路。韩翠琼决定跟父亲学炭画。

  学画的过程是艰难的, “差一笔都不像。”韩翠琼说。有一次,因画的不像遭人退画。尽管愤愤不平,她还是想明白了一件事———炭画对于那些已离世的老人来说,是他们是留给亲人最后的念想,如果不像,家人怎么接受呢?从此,她更加努力地学画。

  韩翠琼说,作一幅炭精肖像,只需要3—4个小时,但要画一幅生动的肖像炭精画,需要3—7天的时间。耐心,是炭画人最大的能耐。很快,她的炭画技艺得到了认可,声名远播。

  有一位台湾来的游客,拿舅舅的相片来画母亲的遗像,因为他母亲没有留下相片。韩翠琼思忖一下,根据他舅舅的长相以及家人的描述改画出来。拿到画像后,客人赞不绝口。那时起,韩翠琼才觉得自己名副其实地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了炭画的传人。

  第三代炭画传人体味着艰难与坚守

  新华北路60号,韩翠琼的家就在老街深处。13年前,儿子接过了韩翠琼的画笔,成为这个家里的第三代炭画人。

  几枝秃笔和一盒炭粉,外公和母亲并排作画,一个个炭精人跃然纸上。这是幼年叶保龙常常在家里看到的光景。

  多年后,在新华北路的街边,人们常常能看到年轻的叶保龙,他支着简陋的小摊卖炭画。后来,他成为了炭画界九宫格制图画法传承人、放大尺制图画法传承人及克隆制图画法创始人。但即使是这样的响当当的名号,也难以抵挡炭画在老街日渐落寞的身影。

  过去有许多人专门到老街找炭画师给过世的老人画遗像,每年清明和重阳,不少人还拿着祖先们陈旧的遗照来换“新容”。如今,这样的顾客也越来越少,影像数码充斥街头,炭画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2005年,老炭画人韩冠平去世了,他一直画到了80多岁。

  作为靠坚守去传承一门技艺炭画人,其间的艰难,没有人比韩翠琼母子心里更清楚。“有一年,我实在撑不下去就跟自己说不画了。”韩翠琼说,后来又重新拿起画笔,因为“这不仅是维持生计的手段,更多是一种情感。”叶保龙说,小画摊经营不下去的时候,他就去跟朋友卖手机。“我的内心也很纠结,做下去很艰难,不做,这又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行当。”

  在韩翠琼的炭画馆里,只剩下绝无仅有的两盒彩色炭粉。“厂家已经不生产了。”韩翠琼说,以后就只能画黑白的了,炭画消逝的印记一点点刺痛她的内心。

  勇敢尝试:坐待命运不如寻求“突围”

  与其坐等炭画的命运,不如积极“突围”,母子二人在做着各自的尝试。

  韩翠琼在网上结交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友,她自己建立论坛,跟大家切磋交流,并组织了一些小画展。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炭画,叶保龙尝试改变“画风”,用了比较快速的画法,追求自然清新的风格,揉进了素描的痕迹,让更多年轻人能够“入画”。他说只有这样,炭画在当下才会有市场,才会勃发新的生命力。

  骑楼老街中山路修缮后,韩翠琼母子的炭画馆搬到了这里。许多游客把自己的照片送进了炭画馆,一度沉寂多年的老街炭画又迎来了一丝生机。

  唯一支撑着韩翠琼、叶保龙母子的,便是他们店铺里挂的牌匾———“炭画世家”。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