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琼台少数民族血浓于水亲情交流上 寻根寻情寻亲人
琼台少数民族血浓于水亲情交流上 寻根寻情寻亲人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林可婷    2013-03-25

  保亭黎锦图案。黄青文 摄

  2001年10月,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南黎族同胞同台演唱同一首歌“我们都是一家人”。 唐小平 摄

  2003年,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在五指山市学跳竹竿舞。 唐小平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张谯星

  跨越海峡 两地情深

  最近10余年,海南与台湾的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而民族民俗风情浓郁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更是来琼台胞的必访之地。10多年来,同宗同源的琼台两地少数民族亲人,在亲情交流中越走越近,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从2002年至2012年,琼台两地先后开展了近50次少数民族互访省亲交流活动。近日,海南岛再次迎来台湾亲人———从3月19日开始,台湾少数民族头目长老文化交流团来到保亭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现场观摩了黎族织锦展坊、两岸文物展览馆,并与当地同胞座谈。琼台少数民族亲人的交流互动,为两地的交往合作写下动人的一页。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相见才有味。隔久不见又想见,见着面来眼眯眯,见着面来心甜滋,见着面来笑嘻嘻……”

  10多年来,每逢琼台两地亲人再相聚时,这首黎族民歌总能引起共鸣,让人欢欣雀跃,又让人热泪盈眶。

  10多年来,同宗同源的琼台两地少数民族亲人,在亲情交流中越走越近,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谱写着血浓于水的新篇章。

  让史实走进现实

  事实上,琼台两地少数民族交流从古至今未曾中断过。尤其在最近10多年中,两岸频繁的亲情互动逐渐由涓流汇成势不可挡的江河。同样从未中断过的学术研讨活动,让同宗同源的史实走进现实,拓宽了琼台交流的亲情渠道。

  “琼台交流互动,学术研讨功不可没。”10多年来,海南省台办主任刘耿一直是两地亲情升华结晶的见证者,“这还要从12年前开启的两岛少数民族交流活动说起。”

  2000年,海南省台办组织两岸的史学专家研究证实,两岛少数民族源自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的百越人,他们的祖先从不同的时期迁入岛上。两岸史学专家共同撰写出版了《台湾先住民史》一书,在两岸社会各界乃至国际上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曾经争论不休的台湾先住民族源问题渐渐拨开迷雾。刘耿说,两岸史学界同心协力,以翔实的证据阐明了台湾原住民“源”在何处,“流”向何方等问题。随后,两岛少数民族进行了大规模的交流活动,而学术研讨首当其冲。

  2001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台湾排湾、泰雅、布农、卑南、阿美、邵族、鲁凯、雅美、赛夏等9个少数民族族群的48位同胞,到海南参加了由海南省台湾事务办公室和中华民族史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琼台两岛少数民族学术文化交流周”活动。活动期间,来自中华民族史研究会、上海复旦大学、海南大学、琼州大学及台湾各少数民族的史学家代表30多人相聚一堂,举行了琼台两岛少数民族族源研讨会,共同探讨两岛少数民族发展史等课题。在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分别介绍海南黎族和台湾少数民族的族源及发展史、人文习俗及传统文化。

  “在深入的交流研讨中,大家越说越兴奋,越说越激动,就像久久不见的亲人又重新相认一样。”刘耿说,此后,学术研讨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而且不仅仅只是座谈会,两地代表还到黎村苗寨中探访采风,亲身感受那源远流长的亲情。

  当年,参加“琼台两岛少数民族学术文化交流周”的全体成员长途跋涉来到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七仙岭脚下的温泉山庄槟榔园。园里喜气洋洋,唢呐吹起来,“八音”奏起来,山歌唱起来……海南黎苗同胞为台湾客人专门演绎一场传统古朴的婚礼。

  婚礼的展演情韵横生,不时博得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当时,台湾旷野歌舞福音团执行团长白莉美看到“新人”请大家吃槟榔、“新郎”背“新娘”等场景,甚至高兴地大呼:“我们那里也有这种习俗!”

  “婚礼”上,台湾代表还品尝黎家传统风味宴。桌子、凳子、台子全是长者用竹子精心编制的,上面铺的是一张张芭蕉叶,台湾代表接过黎族姑娘端来的竹筒饭、腌鱼腌肉和酒,拍案大声叫道:“回家了,这和我们族的完全一样!”

  在海南黎族织锦所,黎家姑娘灵巧的双手在织锦机上往来穿梭,懂得织锦的台湾少数民族女团员也细细地研究起织锦的手法来。她们感慨道:“这里的织布机与我们那儿的几乎一模一样,织锦的花纹虽然不尽相同,但织法是大致相同的,由此可见,两地的少数民族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

  在五指山脚下黎族毛运村,台湾代表走进黎家小屋:干栏式建筑、黎家阿婆和小妹的贯头衣和筒裙显出苗条的腰身。她们房前屋后捕鱼的竹木器具、舂米的棍棒,都让台湾代表惊讶:“跟我们的太像了!”而让村民们也没有想到的是,黎族青年现场表演传统舞蹈《竹竿舞》时,台湾代表自发参与其中,舞出了浓浓的亲情。

  省亲互访情愈浓

  在学术研讨交流活动的推动下,两岛少数民族同胞就像久未走亲戚的亲人一样,开始了省亲互访。从2002年至2012年,琼台两地先后开展了近50次少数民族互访省亲交流活动。

  2002年11月21日至27日,台湾少数民族组成87人的省亲团首次来到海南省亲。此后,两岸亲人互访频繁,并成全了一个个感人的真情故事。

  2002年海南岛欢乐节,台湾少数民族省亲歌舞团与海南民族师范学校的舞蹈团同台演出,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舞蹈老师蔡小玲和省亲团的阿美族姑娘林成梅、陈新妹被安排在同一餐厅用餐。

  “一开始,我们只是愣愣地看看对方,不敢相认。几分钟后,我们同时喊出了对方的名字!”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蔡小玲激动地说,那一刻感觉好像是在梦中,没想到两年多后,还能见到台湾的姐妹。

  两年多前,蔡小玲作为黎族代表,参加了在台北举办的中华少数民族博览会。作为解说员,蔡小玲与观展的台湾阿美族姑娘林成梅、陈新妹相识了。在台湾的近3个月时间里,蔡小玲经常到林成梅、陈新妹在当地开的商店里看看。林成梅、陈新妹很喜欢海南黎族的小妹妹,经常带蔡小玲在台北游玩。后来,林成梅、陈新妹因故一段时间离开店铺,双方从此失去联系。但是那段短暂而又美好的日子让她们永难忘怀。

  也许是天意,这次同台演出让她们再相逢。蔡小玲回忆说,虽然林成梅、陈新妹第一次到海南,但她们并不觉得海南陌生,“因为这里有好姐妹,有浓浓的亲情。”

  台湾泰雅“公主”吴亦帆也在省亲中再续亲缘。2003年,台湾少数民族海南参访团在五指山市参观时,台湾著名组合“北原山猫”吴廷宏先生吓了一跳:他的女儿吴亦帆没有随队跟团!

  吴亦帆也是一名歌手,她还有漂亮的族名———吉娃斯·杜岚。杜岚是姓,吉娃斯意为“美丽的公主”。费了几番周折,众人才将这位“公主”找到,原来她和一年前结识的五指山市海南民族师范学校的兄弟姐妹一起逛街去了。

  在2002年,吴亦帆随台湾少数民族海南省亲团到海南,参观了五指山市海南民族师范学校,并与该校的黎族学生黄垂美等同台演出。同年9月,黄垂美随海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团赴台湾少数民族山区参访演出,再遇吴亦帆。难得的缘分让吴亦帆与黄垂美成了好姐妹。

  得知吴亦帆随台湾少数民族参访团再次来到海南,黄垂美专程赶往保亭和吴亦帆相聚。两姐妹难舍难分,高兴地与很多黎族姐妹相约逛街,“公主”流连忘返,便忘了归队时间。

  “类似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刘耿说,在交流活动中,两地少数民族感情越来越深,真情故事早已传为佳话。

  虽然远隔万水千山,但终究挡不住血浓于水的亲情。琼台少数民族用智慧与热情,在节庆活动中,在各领域的合作中,又掀开了两岸一家亲的新一页。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