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笔洞古人类生产生活模拟场面。(资料图片)
↑东方荣村出土陶器的纹饰拓片。 丘刚 供图
东方荣村遗址出土陶器图集。 丘刚 供图
海南考古发现
文海南日报记者 孙 慧
沧海桑田。如果不是借助合理的推断性的描述或模拟性的图像、视频,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史前人类的生活场景。
海南岛上也有过史前人类活动,通过已经发现的约300多处遗址或遗物点,依稀可以勾画出史前文化的背影和痕迹,可以大致看出古人类走过的“童年”、“成人”和“成熟”3个时期,这3个时期分别体现在洞穴遗址、贝丘遗址和坡地遗址上。
近日,海南考古界又有一大新发现。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海南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调查队在陵水新港镇桐海村发现了海南地区目前发现的最大史前沙丘遗址之一———桥山遗址,该遗址的发现将为研究构建海南地区史前文化序列提供重要依据。
1950年,考古学家韩槐凖在其家乡文昌凤鸣村发现了凤鸣史前人类遗址,从此拉开了海南史前考古帷幕。60多年间,海南考古界发现了近300处史前遗址和遗物点,丰富了对海南岛史前文化的认识。在这将近300处的史前遗址和遗物点中,从初期的洞穴遗址,到早中期的贝丘(沙丘)遗址,再到坡地(台地)遗址,将其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较为清晰的海南史前人类从海洋至内陆的活动迁徙图。
“童年”居所———洞穴遗址
海南地理自然条件优越,长夏无冬,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古代先民的劳动、生活、繁衍提供了理想的自然场所。就目前所发现的史前遗址中,按照时代划分,可分为洞穴、贝丘(沙丘)和坡地(台地)三种类型。
洞穴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居所,由于生产力低下,早期人类依赖自然洞穴作为栖息地,既无风雨之忧,又可防止野兽侵扰,是人类栖居的天然生态家园。
据海南省博物馆馆长、研究员丘刚介绍,截至目前,在海南所发现的洞穴古遗址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三亚、昌江等地。其中,在三亚落笔洞发现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将海南的人类历史推向了一万年前。而在其他洞穴遗址如昌江混雅岭信冲洞、王下乡的皇帝洞也发现了大量的剑齿象、中国犀、鹿、牛等动物化石,对远古时期的海南岛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上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在三亚东北荔枝沟镇的良坑坡,有一座陡峭葱翠的小山峰印岭,落笔洞就位于这座小山峰的东面悬崖下。洞外古树参天,鸟鸣山幽,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文人高僧所倾心的清净之地。
1983年,广东省博物馆在海南进行文物调查中,在落笔洞内发现了含有蚌壳、螺壳技校哺乳动物化石的灰色胶结层堆积。1992至1993年,考古专家在对落笔洞先后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并将挖掘出来的人牙化石进行碳14鉴定,发现其年代距今约一万年左右。从考古时序上,落笔洞应当属于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过渡时期。
原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郝思德教授介绍,在落笔洞的堆积物中,他们发现了大量螺、蛤、蚌壳等化石,石器绝大多数为打制,骨、角器以磨制较多,并遗留着火堆的痕迹,这说明落笔洞人主要靠狩猎生产生存,而且近海捕捞在他们的劳动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万年前的海南岛,是什么样子?热带森林茂密,野果草丛丰美,飞禽走兽出没,人类拿着石器、木叉,在丛林中设计各种陷井诱捕猎物……
为防止野兽侵扰,遮风挡雨,落笔洞人巧妙地利用选择洞穴而居,洞穴通风干爽,冬暖夏冷的特点很适合人居住。洞内安居乐业,洞外古木参天,猿啼虎啸,一幅天人和谐的融融画图。
在海南省博物馆数以万计的收藏文物中,一枚来自昌江信冲洞小小的巨猿牙齿化石无疑是年代最为久远的宝贵文物。“这枚小小的化石,证明了40万年前的海南岛,是与大陆相依相连。”丘刚说。
2006年,考古队在对昌江信冲洞周边地区进行考古挖掘中发现了巨猿、熊猫、猩猩、鬣狗、犀牛等近20种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动物化石,如同一把把钥匙般,打开了40万年前的历史之门。
通过这些动物化石,我们可以科学推想,在40万年前的海南岛本与大陆相连,熊猫、巨猿、剑齿象等动物在大陆和海南之间迁徙往来,繁衍生息。后经过频繁的地震、火山、海浸等地壳运动,逐渐在广州雷州和海南岛间形成了一道海蚀深槽,随着海面上升,形成了一条长达80公里的琼州海峡。这道海峡使海南岛与祖国大陆南北分离,成为了孤悬海外的一座岛屿。
成长时期———贝丘遗址
新石器时代是史前人类文化演进的最后阶段,也是考古学分期中“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
这一时期,地球的气温开始逐渐变暖。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人类开始临水源聚族而居,从依赖采集狩猎等天然赏赐过渡到原始生产阶段。
他们居住在邻近河水、溪水的坡地,开始结茅为庐,磨制石器、发明陶器……考古学术界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和磨制石器、陶器、纺织的出现。
“由于受地理、气候等条件各异的影响,我国各地的新时期文化呈现不同面貌,如华南沿海地区所保存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中,贝丘遗址占据相当数量,其中海南岛的贝丘遗址海洋文化特质最为明显。”丘刚说。
贝丘遗址是指古时沿海或沿河的早期先民,将水中捕捞、吃剩的螺蚌壳等物丢弃成垃圾堆,堆积得像小山丘一样,故名“贝(沙)丘遗址”。目前,海南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遗址,多属贝(沙)丘遗址。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陵水、东方、三亚、儋州、昌江和临高等沿海市县。
郝思德认为,从贝丘遗址在全省分布点来看,呈现出零星、分散的特征。证明当时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被迫沿着河、海岸线四处迁徙,寻找充足的食物和安全水源。贝丘遗址的堆积层中,所发现的文化遗物、贝类、鱼骨、兽骨,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这种遗址反映出渔捞活动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科学考察中通过对贝丘位置、贝类种属及其生活习性的研究,可帮助了解自然环境的变迁。
新街贝丘遗址是目前海南发现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此处遗址位于东方新街镇北黎河入海口2.5公里,临河靠海,海边的螺、蚝蜊、贝类是远古人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所以在其文化层堆积中发现大量的贝壳遗骸。在距地表0.4—1.0米的文化层中含有大量螺壳、贝壳和烧土、炭屑、烧骨,以及打制石器、斧状石器和陶器残片等,已发现的石器多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较少。
“在对新街贝丘遗址挖掘中,最让我们兴奋的是发现了陶器的存在。”当时的考古队成员、副研究员王育龙回忆起发掘第一片陶器时的情景:“当刷子轻轻扫去尘土,看到一片片碎陶瓷片时隔几千年后又重见天日,当时的心情特别激动。”
王育龙认为,陶器的发明,被公认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它的发明可以说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意志创造出来的发生了质变的东西,解开了人类利用自然的新篇章。
如同树的年轮可以推断精确的年代一样,陶器是一种可以反映文化传承的标志性器物。考古遗址中常会发现陶器碎片的遗迹堆,这些陶器碎片的沉积层可以为考古工作提供最为可靠的年代顺序,从而确定不同陶器应对不同的断代标准。
距离新街遗址正北10公里的东方市四更镇荣村,也是当前海南考古界所科学考古发掘的一处贝丘遗址。东方荣村(付龙园)遗址,北靠昌化江入海口,西濒北部湾。1986年遗址发现后,1991年进行了复查,1998年2~3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钻探发掘。
荣村遗址是目前海南考古界所考古挖掘出土遗物较为丰富的遗址。考古挖掘表明,该遗址可分为三个文化层,在遗址的最下层,即第三层文化层年代最早,出土遗物最为丰富,该层的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骨器次之,另有大量贝壳和少量兽骨等。 (下转C5版)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