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亭“农乐乐”休闲金招牌 资本涌动人才汇集业态纷呈
■本报记者郭嘉轩邵长春
特约记者黄青文
温泉雨林、黎苗风情、宜人气候、毗邻三亚……近年来,越来越多厌倦了在热门景区“看人头”的游客,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找到了寻觅已久的自然之美,休闲之乐。伴随这股热潮,保亭以“农家乐”(当地称“农乐乐”)为代表的休闲旅游异军突起。“民资涌动、人才聚集、业态多样”,特色鲜明的保亭“农乐乐”,已成为拉动当地旅游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成为传承黎苗文化的生动载体。
“农乐乐”牵头七成游客休闲游
依托奇幻的雨林特色、深厚的黎苗文化、丰盛的热带瓜果、多彩的田园风光,近年来保亭逐渐在游客中树立起“乡村旅游胜地”的口碑。
顺应这一趋势,从2009年开始,保亭县不仅每年专项拨款200万元扶持“农乐乐”项目建设,还请专家调研并制定了涵盖项目选址、市场准入、餐饮卫生各个方面的一系列规范标准。
“‘农乐乐’不等于低档服务和混乱标准,而是一种充满天然野趣的新型休闲度假形式。”保亭县旅游局总策划师雷庆海告诉记者:“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对全县‘农乐乐’制定了一整套行业规范:大到建筑风格,小到桌椅、台布、餐具、菜篮,所有器具的设计、制作都要求突出黎苗文化特色,甚至具体要以木、竹、藤、椰为原料制作。主推的农家菜肴、绿色餐饮,也统一制作标准和工艺。通过高质量、高标准的服务,让游客于不经意间感受浓郁的自然风情和黎苗文化,达到放松身心愉悦消费的目的。”
经过近4年的不断培育,目前保亭“农乐乐”不仅成为我省中部绿色旅游的一大品牌,更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全县已建成的16家各具特色的“农乐乐”示范项目,总投资逾2000万元,待建在建的还有7家。全县“农乐乐”累计接待游客逾20万人,旅游收入突破5000万元,并呈逐年递增趋势。在“农乐乐”项目中就业的农民,年人均可增收1万多元。
在“农乐乐”示范项目的带动下,保亭休闲旅游呈爆发式增长:2012年接待游客275.16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5.62万人次,旅游收入当年激增31.1%,创历史新高。据当地旅游部门统计,目前以休闲旅游为主的家庭游、自助游、自驾游散客,已占到保亭全部过夜游客的73%以上,成为绝对的客源主力军。
多元参与“农乐乐”业态纷呈
记者日前在保亭实地采访时了解到,多种形式的“农乐乐”在当地“百花齐放”:既有农户利用闲置房屋经营,家庭成员参与的“家庭餐馆”;又有农业企业利用果园、鱼塘开发的“休闲观光农庄”;更有省外境外资本,按照高端景区标准打造的“会所型”庄园。高中低档结合,各自特色分明,充分满足了不同阶层消费者的需求。
在距离七仙岭入口约3公里的排寮村,保亭首家“农乐乐”——“阿清嫂黎苗农乐乐”老板黄明奇,向记者聊起了他的创业经:夫妻俩自1999年下岗后就开始打零工,爱人阿清嫂在君澜酒店打工时,每月只有400多元收入。从2006年开始,老黄发现游客经常向他打听,周围有没有特色农家饭吃,“我觉得这是个商机,就凑了40多万元把家里房子改造一下办起了‘农乐乐’,做些‘会游泳的鱼’‘会上树的鸡’等本地特色菜给游客吃,没想到大受欢迎。”
由于地理位置好、菜肴特色实惠,老黄一家现在“守在家门口每年有10多万收入”。但老黄也知道,随着保亭“农乐乐”标准日益提高,目前“15张餐桌4间房”的规模已显简陋。于是他把儿子专门送去学习酒店管理,准备扩大规模提升档次。
而占地14亩的“周道农乐乐”,则是中型投资的代表。步入农家小院,篱笆外小河潺潺,院内胶林翠绿,槟榔飘香,鸡奔兔走田园成趣。一间间船型屋风格的包房内,黎歌悠扬笑语欢天。游客在这里既能欣赏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可体验独特的黎苗风情,学黎语、听民歌、看民族舞,还可以垂钓、娱乐、饱食地道的民族美食。
让人意外的是,这家“农乐乐”的老板董曼倩,是位年轻的黎家女孩。大学毕业后,她看准家乡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趋势,抓住当地扶持“农乐乐”的机遇,放弃城市高薪工作,多方筹资400万元创办了拥有12间客房的田园型“农乐乐”。两年不到就接待游客4000人次,还吸纳了10名当地农民就业,为4名贫困生提供了暑期岗位。
扩资提档发展“三农”重要抓手
不断扩大的投资规模,不断提高的设施档次,不断聚集的管理人才,折射出投资者和从业人员对保亭县旅游发展的信心,以及对休闲农业这一旅游产业模式的认可。
以“农乐乐”为切入点,保亭县“四两拨千斤”打造起休闲旅游品牌,更推动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七仙门农乐乐”总经理郑德师,曾在上海、海口、三亚、保亭的多家高星级酒店从事过经营管理。当初朋友介绍他来管理“农乐乐”项目时,他以为是开玩笑:“‘农乐乐’还需要我这样的五星级酒店管理人才?”然而在具体考察项目后,郑德师果断决定接手这个有挑战性的工作。
郑德师表示,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方面,“农乐乐”比酒店更具优势,因此他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建筑式样上极力突出民族风格,装饰各种图腾,专门请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设计了民族服装让服务员穿戴,吃饭时表演黎歌苗曲,让游客们获得与星级酒店完全不同的休闲体验。与此同时,“农乐乐”打造的文化特色经营,对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客观上需要引入大量专业人才参与管理。
保亭“农乐乐”协会秘书长陈晓告诉记者,保亭“农乐乐”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农乐乐”主要吃景区饭,为游客提供特色、平价的餐饮住宿服务。第二代则更倾向于迎合深度游、休闲游旅客亲近自然的需求。而以缘真雨林谷为代表的第三代“农乐乐”,则是向景区化转型的一次探索,可以吸纳更多的资金、人才,打造海南休闲旅游的高端品牌。
保亭县旅游局局长高淑兰告诉记者,小小“农乐乐”成为撬动保亭“大三农”的重要切入。保亭县委县政府已决定,将每年的“农乐乐”扶持专项经费增加到500万元,同时启动“农乐乐”星级评定和准入退出机制,通过这些措施,把保亭“农乐乐”这一品牌打造得更加响亮。(本报海口5月11日讯)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