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请关注和保护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请关注和保护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陈曼莉    2013-06-08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制作衣布用品,已传承了至少三千年。包括纺纱、染色、织布、刺绣,制品精美,从西汉开始为朝廷贡品。

  黎族打柴舞,祭祀舞蹈,它以木棍为道具,用民族乐器奏乐,舞步多仿动物。“竹竿舞”源于“打柴舞”,但两者不同。

  海南椰雕,海南传统工艺,使用椰子为原料,手工雕刻。椰雕在唐代已有,明清两代,椰雕上贡朝廷,有“天南贡品”之称。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古老、独特的建筑技艺,为形如舟船倒扣状的茅草屋,冬暖夏凉,附设有隆闺、谷仓。

  临高人偶戏,中国唯海南独有的剧种,始于宋代。以木偶为道具,用本地民歌演唱,人与偶同台共演。

  琼剧,用海南话和传统剧调表演,行当有生、旦、净、末、丑,使用海南八音配乐,著名剧目有《张文秀》等。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自原始社会时期传承至今。陶器制作以粘土为材料,在室外用柴火低温烧制,之后使用植物树皮汁加固。

  老古舞,黎族祭祀舞蹈,源于祖先崇拜。舞蹈时,头戴面具,敲起锣鼓,众人一起表演,意喻子孙后代受到祖先的护佑。

  儋州调声,曲调独特、节奏明快、亦歌亦舞、历史悠久。演唱时一般分成男女两队,集体对唱,边唱边舞。

  临高渔歌,在临高方言区流行了至少八百多年,以“哩哩美”等渔歌调为主,是男女老少都可以吟唱的歌谣。

  海南黎族苗族三月三节,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苗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节日里,人们会煮有颜色的米饭并载歌载舞集会庆祝。

  海南八音器乐,使用八大类民间乐器演奏。常见于海南传统节日、琼剧表演等场合,明代音乐家汪浩然以海南八音闻名京城。

  2004年以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构建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为目标,以资源普查、名录体系建设、传习场所建设、支持传承人传习活动、开展宣传教育为重点,以建立机构、完善制度、加大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探索依法保护、科学保护的途径和方法。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基本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搜集各类资源线索10万多条,建档2千多个。已建立国家、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其中国家级名录项目25项,省级名录项目72项,“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省现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名,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9名,“黎锦技艺”传习者已从2009年的不足千人发展到1万多人。有3名国家级传承人荣获“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已建成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陈列馆、展示馆)所30多处。认定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村11个,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6个,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17个。《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料片》等一批著作和影像资料正在陆续制作出版,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正在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步深入人心。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