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寻找·守望·海南梦》开启本土文化寻梦之旅
《寻找·守望·海南梦》开启本土文化寻梦之旅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林可婷    2013-06-13

  临高人偶剧《鹿回头》片段

  黎族民间乐器的时尚演奏

  ■ 本报记者 戎海

  6月8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文艺晚会《寻找·守望·海南梦》在省歌舞剧院上演。由于经费的控制和题材的局限,这台晚会事先并不被人们所看好。即使晚会的总编导是曾创作出《鹿回头》、《达达瑟》等优秀作品的蒙麓光,人们也没有期待能从这样一台主题、内容都做了严格界定的晚会上体会到太多的惊喜和感动。

  然而,当大幕开启、灯光初绽,观众们惊奇地发现,那些平时司空见惯的民族歌舞、器乐、传说等等,此时此刻都突然具有了艺术的灵性,来自田间地头的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和青春时尚的演员们同台献艺,反差强烈却又浑然天成,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触摸到了古老民族文化的灵魂,并与之展开了一场无声的对话。

  非遗要发掘、继承,更要发扬、发展,要让非遗的文化精髓,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的个性和品位,而这,正是《寻找·守望·海南梦》所实践的目标。

  “说实话,这次演出,让我体会到了久违的感动。”在海口文华东路海口市艺术团的会议室里,蒙麓光这样告诉记者。她所说的是当《寻找·守望·海南梦》总谢幕长达七分多钟的主题歌《海南梦》响起时,全场观众与台上的演员共同用手语舞蹈表达着寻梦的美好心愿,直到晚会结束,全场观众起立长时间鼓掌,久久不愿散去。“这种场景只在当年《达达瑟》全国巡演的时候发生过。”她说。而这,距离现在已经有11年之久。

  蒙麓光现在的身份是海口市艺术团的法人代表、艺术总监。每年团里接到的各行各业、大大小小的晚会创作演出任务近百场。如此繁重的演出量对于一个只有50人的团来说,意味着所有的演职员必须连轴转,这也成为海口市艺术团的创作常态。和其他晚会一样,《寻找·守望·海南梦》也是在忙碌和加班加点的排练中完成的,然而,蒙麓光20多年来对海南文化的持续钻研以及9年多来精心打造的创作团队,在这台晚会上终于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和创造力。

  挖掘非遗文化内核,让本土文化精神与时代共振

  音舞诗画《寻找·守望·海南梦》所展示的10多个非遗项目,是从70多个大项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其中有观众熟悉的儋州调声、临高人偶等歌舞类的项目,更包括了渡水腰舟、民间文学、椰雕等以往在舞台上很少表现的民俗、传说和工艺等项目。“我们想通过这些选择,展示海南本土文化的丰富多样和深刻内涵。”蒙麓光说。

  如果把这些非遗项目原样搬上舞台,充其量只是展示和复制,无法让观众领略其文化魅力,这一点在以往类似主题的晚会上曾多次得到验证。而《寻找·守望·海南梦》却选择了第一人称的视角,以穿越历史的目光,把这些非遗项目串成一串艺术之链,剥开岁月尘封的外衣,探寻其内在的文化力量,让观众感受到了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一直生生不息的艺术脉动。

  《赛方言长调》的苍凉悠远、儋州调声的欢快喜庆、《疍家调》的淳朴平和,反差背后所体现的都是对生命的热爱和礼赞;原汁原味的《麒麟舞》、《三元舞》动作单调机械,但是在青春时尚的舞蹈演员的衬托下,显示出了强烈的厚重、肃穆和穿透时空的力量;《渡水腰舟》、《椰雕》、《回族婚礼》、《民间文学》等民俗风情和工艺类的非遗项目则通过各种现代艺术的包装,呈现出了独特的文化个性,对于当今社会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而经过艺术提炼的临高人偶《鹿回头》、《黎族传统器乐》、《黎族民歌》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勾画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互融合的发展轨迹。

  整台晚会在舞美上追求高雅简约的风格,一直被视为舞台“双刃剑”的LED大屏幕此番不再“喧宾夺主”,主创者把黎锦、民族乐器等文化符号用拟人的手法在大屏幕上呈现,弥补了舞台表现的短板,也增添了晚会时尚、青春的气质。

  艺术上的创新和提升,源自主创团队对非遗的敬畏和虔诚。从撰稿、作曲乃至主持人,从创作到彩排,他们一直盯在现场,发现问题立刻修改;而主持人则要不断背诵着时常更改的主持词,并赋予其情感和灵性。在现场,每段主持词朗诵后,观众都报以热烈掌声,这也是对全体主创人员最好的褒奖。

  在蒙麓光看来,这台晚会还有着一些遗憾之处,所以当外界好评如潮时,她才会更加感动。省司法厅一名干部给蒙麓光发来了一条长长的短信,称这台晚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印象·海南岛”。省文体厅副厅长刘曦则称赞这台晚会已经具备了代表海南文化形象驻场演出的气质,而其在非遗文化内涵上的发掘和发展,对于今后的非遗保护传承,也具有借鉴和启示的作用。

  扎根民族文化沃土,不懈探索开启寻根寻梦之旅

  “以往我们都是埋头创作,这次到了该好好梳理一下的时候了。”这是演出结束后的第二天,蒙麓光在召集主创团队开会时所说的第一句话。去年9月,他们完成了大型舞剧《天堂鸟》的创作演出。这是海口市艺术团史上的第一部原创舞剧,但是他们却选择了《寻找·守望·海南梦》作为艺术总结之作。

  在蒙麓光看来,这台晚会是她潜心钻研海南民族文化20多年的心得结晶。从人偶剧《鹿回头》到歌舞诗《达达瑟》,对海南民族题材的挖掘一直是她的兴趣,也是她坚持的创作方向。多次的艺术创作实践,也让她逐渐厘清了民族文化传承发扬的规律。在《寻找·守望·海南梦》的导演阐述中,她这样写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达着民族的文化个性,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情感,赋予了民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不是简单地封存和复制,而应从独创性、实验性的角度,打造一台具有独特文化品位和厚重文化含量的主题晚会。”

  尽管这台晚会的排练时间只有半个月,但是蒙麓光说她的创作从几个月之前就开始了。当她在给自己的创作团队开会的时候,晚会的每个细节都已经成为画面,固定在她的脑子里,每个节目、每个片段该有怎样的呈现,她都十分清楚。“每个作品至少要推倒重来5次以上。”编导王丹妮告诉记者,尽管蒙麓光对每个节目都作了详细交待,但是仍然有部分细节让她觉得不够完美。“要有思想”、“再好好想想”这是晚会创作期间她跟团队说得最多的话。

  现在蒙麓光还担任着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副会长的职务,相对于已经非常成熟发达的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的舞蹈,如何让黎族舞蹈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在全国少数民族的舞蹈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她的目标之一,而这台晚会,也可以看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尝试。

  和蒙麓光共同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还有她的团队。这其中包括一直跟随她的新老团员,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成长为编导,逐渐挑起了大梁;还有海口经济学院艺术学院和附属艺校的学生们,他们已经成为海口艺术团编外的生力军。

  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海南厚重的民族文化和非遗已经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今,该让这些以同样的姿态展示良久的文化“回家”了,告别浮华喧嚣,回归平静质朴,《寻找·守望·海南梦》开启了本土文化的寻根寻梦之旅,美丽中国的海南篇章,或许就会由此谱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图片摄影: 杨晶涛

相关推荐
最热评论
验证码:发表评论
热新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0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6612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琼字00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 琼公网监备号:46010602000273号
本网法律顾问:海南东方国信律师事务所 李君律师
南海网备案号 琼ICP备09005000号